王曉玲
(沈陽音樂學院 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9)
芭蕾舞劇中國元素運用的流變與發展
王曉玲
(沈陽音樂學院 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9)
芭蕾舞劇是歐洲芭蕾舞展現古典高雅藝術與現代精神文明的綜合體,回首芭蕾舞劇初入中國、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與中國元素相互融合的漫長歲月,芭蕾舞劇無論是在舞劇內容還是舞劇表現形式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使芭蕾舞劇的表演形式得到了多樣化的提升。分析和探討西方芭蕾舞劇與中國元素相互融合的過程,闡釋中國元素對于芭蕾舞劇的發展和流變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促進我國芭蕾舞劇藝術不斷發展。
芭蕾舞劇;中國元素;融合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也在突飛猛進地進行著。五四運動不僅打開了中國人傳統閉塞的思維模式,也為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展望世界藝術的窗戶,開啟了芭蕾藝術走“中國化”的道路。隨著中國門戶的逐步打開,西方藝術逐步涌入中國,有的是通過留學生將在國外看過的西方舞蹈記錄下來帶回祖國,有的是通過西方馬戲團、舞蹈團體來中國表演,被中國觀眾直接接受。《魂斷藍橋》《紅菱艷》等文藝電影,也為中國觀眾帶來了一絲驚艷。
最初,芭蕾舞劇在中國的傳播主要通過三種途徑:第一種,海外留學生與清朝出使官員的見聞筆錄。海外留學生以及清朝的出使官員對在國外所欣賞到的各種舞蹈表演感到非常的驚艷,這些舞蹈與中國的傳統舞蹈大相徑庭,令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他們將看到的舞蹈表現形式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形成書籍,回國后開始在國內流傳,使更多的中國人了解西方舞蹈的形式[1]。第二種,西方馬戲團與各種舞蹈團體來華演出。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范圍的不斷擴張,方便了西方舞蹈團體以及馬戲團頻頻深入中國很多地區進行演出,給中國人民增添了許多了解外國舞蹈藝術的機會。第三種,隨著我國人民對西方舞蹈認識的深入,很多歸國華僑和外國僑民主動創辦西方舞蹈學校或研究所,這種高雅的藝術表現形式受到了很多中國上層人士的歡迎。芭蕾就是借助這三種途徑逐步傳入中國,其中《堂·吉訶德》《吉賽爾》《天鵝湖》等經典舞劇,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芭蕾舞劇這種西方的藝術形式初入中國時,經歷了很多的曲折,因為它不僅沖擊了中國傳統固有的藝術模式,對芭蕾舞劇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巨大而全新的挑戰,更是對芭蕾舞劇能否在新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生存發展能力的巨大考驗。但當芭蕾舞劇不斷找尋突破口適應中國百姓、根深中國文化時,它找到了途徑,編導們嘗試著將中國元素運用其中,在與中西文化和藝術形式的“碰撞”之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回首芭蕾舞劇在中國土地上的生根發芽,究其原因主要是依靠西方芭蕾舞劇與中國元素的恰當融合,讓西方芭蕾舞劇在表演中帶有中國味道,符合中國百姓的“口味”和審美標準,并在此種融合和影響下還產生了中國自己的芭蕾舞劇。而這些帶有明顯中國特色以及民族色彩的芭蕾舞劇,更加貼近中國觀眾,符合中國觀眾的喜好,并且根深蒂固,形成了芭蕾舞中國化發展的最佳成果。
隨著世界眾多芭蕾舞團紛紛來華演出,給中國觀眾帶來了視覺上與聽覺上的享受,由此拉開了西方芭
蕾舞劇與中華文化相互融合的序幕。中國芭蕾舞劇的誕生給芭蕾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藝術元素,同時中國芭蕾舞劇的創造與表演受到了世界的矚目。《和平鴿》是中國芭蕾歷史的第一頁,它標志著西方芭蕾與中華文化深入融合,是芭蕾藝術歷史上的新飛躍。《和平鴿》凝結了芭蕾舞、現代舞和中國民間舞三種藝術形式,是中西舞蹈結合的典范[2]。外國舞團的來華表演,給中國的舞蹈藝術家們極大的啟發,他們也開始紛紛創辦中國芭蕾舞蹈培訓班,中國芭蕾藝術走上了系統化發展的道路,這一舉措在芭蕾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北京舞蹈學校在此首開先河,聘請西方芭蕾舞藝術家擔當芭蕾舞劇科的指導教師,為中國芭蕾的發展提供了專業化的保障。
西方芭蕾舞劇與中國元素的結合是芭蕾藝術創新的源泉,《無益的謹慎》《天鵝湖》《海峽》以及《吉賽爾》都是芭蕾舞劇與中國元素融合的產物,這些由中國人演繹的芭蕾舞劇更貼近中國觀眾的文化背景,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所接受。正是中國元素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使芭蕾舞劇在中國掀起了芭蕾熱,隨后,《巴黎圣母院》《淚泉》《西班牙的女兒》等經典劇目也在中國的舞臺上被呈現,一部部經典芭蕾舞劇在中國舞臺上的表演[3],標志著中國芭蕾人已經成功地將中國元素融入西方芭蕾中,讓來自西方的芭蕾舞劇帶有了中國味道。
隨著中國芭蕾人對于芭蕾有著更為深入的認識之后,他們并不滿足將外國的經典芭蕾舞劇融入中國元素,而是從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創造中國民族化的芭蕾舞劇,北京舞蹈學校以《魚美人》為鋪墊,從借鑒西方芭蕾舞劇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劇情結構,到《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過渡到以獨立創作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這是中國芭蕾舞劇發展的巨大突破。《白毛女》《紅嫂》等經典劇目,將中國紅色革命與芭蕾藝術表達方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象地展示了中國革命精神。《沂蒙頌》《草原兒女》是中國芭蕾人深化民族生活于芭蕾藝術表達的代表作,是中國元素完全貫穿于整部芭蕾舞劇的經典。后期,紅色革命題材的芭蕾舞劇逐步被《祝福》《雷雨》《林黛玉》《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帶有民族文化特點的中國原創芭蕾舞劇所替代,同時,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芭蕾舞劇在題材、音樂、舞美等方面也有著新的突破。直至今天,中國芭蕾舞劇的發展日新月異,中國芭蕾人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中國芭蕾舞劇的發展。
芭蕾舞劇加入中國元素不僅拉開了中國芭蕾歷史的序幕,同時,也為芭蕾舞劇提供了多樣化發展的可能性,因此,西方芭蕾舞劇與中國元素的恰當融合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劇情、舞蹈表現形式的多樣化
西方芭蕾舞劇融入中國元素,如廣州芭蕾舞團創作演出的《梅蘭芳》,將梅大師一生主演過的人物一一以回憶形式展現出來,與原有西方芭蕾舞劇相比,從劇情結構的設計上、舞劇人物的數量上、角色塑造上有著新的變化[4]。隨著中國元素的加入,芭蕾舞劇在劇情結構的設計上更為緊湊,結構更具有中國思維的邏輯性,為了迎合劇情的發展,中國芭蕾在劇中設置的人物比西方芭蕾舞劇更多,人物個性更為明顯,使整個劇目在表演的過程當中更富有挑戰性與感染力。
(二)舞蹈語匯的多樣性
中國芭蕾在吸收西方芭蕾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的民族舞、現代舞等民族化舞蹈,如中央芭蕾舞團創作演出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其中采用了大量中國京劇、民歌、民間舞、中國舞等元素,豐富生動地表現了此情、此人、此景。這種融入和運用,讓中國芭蕾在舞蹈語匯的表達較比西方芭蕾更具多樣性,能夠更加形象地表達舞蹈的意境。舞蹈語匯是舞蹈藝術表達的載體,是舞蹈表達藝術情感的關鍵,中國芭蕾運用多種形式的舞蹈語匯,極大地豐富了芭蕾藝術的表現形式,讓中國芭蕾與西方芭蕾有著明顯的區別。
(三)舞蹈音樂的多樣性
中國芭蕾是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舞蹈藝術表達,是中國文化的傳遞載體,因此,在舞蹈語匯的個性表達方式下,舞蹈配樂也顯得十分的重要,一首優美的舞蹈配樂為整部舞劇的藝術表達增添感染力。中國元素不僅包含民族性音樂,還包括民族性服裝、舞美等內容,讓舞劇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特點的表達具有更多的選擇性,中國的多民族特點也為中國芭蕾舞劇創作的主旋律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中國芭蕾對世界芭蕾的多樣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下,芭蕾與中國元素的相互融合,使芭蕾舞劇無論是在舞劇內容還是舞劇表現形式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其表演形式更得到了多樣化的提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更為中國的芭蕾舞劇發展尋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在芭蕾舞劇中國化發展和流變的途徑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期待,經過芭蕾舞人的不斷努力與創新,更多體現中國文化和民族內涵的優秀劇目將不斷產生,并能夠由“它們”引領我國芭蕾舞劇藝術不斷發展。
[1]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76.
[2]金浩.新世紀中國舞蹈文化的流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05.
[3]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22.
[4]劉青弋.中外芭蕾舞作品賞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14.
【責任編輯 趙 穎】
G712
A
1674-5450(2014)05-0186-02
2014-07-05
王曉玲,女,遼寧興城人,沈陽音樂學院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