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北元
司法解釋中一個較有新意的規定是:“如果食品認證機構故意出具虛假認證將承擔連帶責任”。另外,重申了《消法》關于明星代言和購物網站的連帶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終于出臺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司法解釋了。盡管它不是專門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制定的,但是最高法院第一次延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制定的司法解釋。2013年12月23日,最高法院公布了將于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并與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同步施行。
大約是因為當下食品藥品糾紛對司法解釋的需求實在太急迫,導致最高法院在《消法》實施20年后終于借法律新修訂的時機出臺了食品藥品糾紛的司法解釋。盡管如此,該司法解釋還是澄清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一些誤解,為食品藥品消費糾紛進入司法保護開設優先通道。
司法解釋首先將藥品糾紛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范疇。該司法解釋第一條開宗明義地規定:“消費者因食品、藥品糾紛提起民事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在筆者曾代理齊二藥和甲氨蝶呤假藥案時,尚不能將藥品銷售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調整,只能適用《產品質量法》。從此以后,包括醫院、藥店等在內的藥品銷售渠道均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約束。
同時,司法解釋解決了“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的問題。司法解釋規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這實際給了王海式的打假維權一個明確的說法,意味著各級法院在處理時,不再以消費者是否“知假買假”作為是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條件。
司法解釋中另一個較有新意的規定是:“如果食品藥品檢驗機構故意出具虛假的檢驗報告、食品認證機構故意出具虛假認證將承擔連帶責任”,尤其是后者。
食品認證是食品認證機構對初級農產品或經過加工的食品所達到的等級作出的認定,包括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公眾關心的轉基因食品等認證標識。據統計,中國經批準的認證企業有5468家,卻存在著部分不合格食品貼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標識欺詐消費者的情況。
司法解釋規定:“食品認證機構故意出具虛假認證,造成消費者損害,消費者請求其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食品認證機構因過失出具不實認證,造成消費者損害,消費者請求其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樣規定,有利于遏制認證機構出具虛假認證,有利于規范市場行為。
另外,司法解釋重申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明星代言和購物網站的連帶責任。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在連帶責任中,消費者既可一并起訴食品、藥品的生產商、銷售商、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廣告代言人,請求其共同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起訴其中一個或者幾個作為被告,由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而大型購物網站如果明知網店侵權而不作為也將被“連坐”。畢竟相較于向網絡上的侵權商戶索賠,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是消費者更為現實的選擇。
不過有些遺憾的是,既然食品藥品消費可以這樣,其他消費不也可以如此嗎?最高法院何時制定針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完整司法解釋,尚無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