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文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迫在眉睫。簡述了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及其幾種模式,闡述了它的發展動因,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的策略。
校企合作合作模式發展動因問題措施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快,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而現今的好多大學生從象牙塔出去后很難與社會接軌。很多本來在學校表現優秀、成績優異的的學生因為不能融入社會而被淘汰,從而他們的才能不能發揮,還浪費了國家的多年培養。所以,如何讓學生能夠很快地從學校進入到社會,成為了當今高校優先考慮解決的問題。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就成為了我們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
一、校企合作概念
校企合作的教育,最早源于英國桑德蘭特技術學院的“三明治”教育,這種模式的教育要求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即指理論與實踐現結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更深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可以更快地適應社會。這種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更快更強,給企業和社會都帶來了好處,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我國對“校企合作”的理解眾說紛蕓。大多數人認為,校企合作主要是高校為促進自身的發展,逐步地提高教學的質量以及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的一種措施。這種合作的最初目的,是使學校的資源和企業先進的技術設備等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與共享,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終能夠切實的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1.學校引入企業模式。在實行企業引進學校之后,企業的部分生產線逐步在校園里建立起來,這種模式可以建立一種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的形式。既解決了學校內部實習資源不足的問題,并且也幫助企業獲得了實習的場地。校企合作的實行實現了雙方資源的優勢互補,逐步的將產學研結合。
2.實踐與教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為實現這種相互結合的模式,第一種情況是可以實行工讀輪換的制度。是將每一個年級同專業的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到企業中實習,另一部分在學校內學習知識,一段時間后雙方交換。第二種情況是全日勞動,課余時間學習,是要求學生每天在企業中上班,休息時間學習,之后通過探討與交流將專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同時學習了理論與專業的技能。
3.校企互動交流模式。這種模式是企業提供實習的場地等資源,之后提供專業人員參與學習的教學規劃的制定和教學工作。派企業中的優秀人員和專業的人員進入學校授課,促進企業的技術人員走進課堂,雙方互相聘用,高校內的教師需要給員工進行培訓,雙方互相交流合作。這種校企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充分掌握實踐的技能。
4.“訂單”式合作模式。這種模式能夠使學生進入學校就能獲得工作,畢業之后不用發愁就業,充分地實現教學和實踐同步的目的。其中,教育的實踐主要是校企合作實現的,學生是學校選拔和企業招聘組成的,由企業的需求來設定考試和實訓的內容,根據企業的需要來設置專業實習課程,可見企業在專業的實習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這種模式是學生在企業中經過短暫的培訓,之后經過相關的專業考核通過后就能夠在企業中工作。這種模式存在的優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具有職業實踐的靈活性,能夠培養出高就業率和良好適應能力的學生。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不足,學校在這種模式中沒有掌握主動權,培養方面的內容需要企業的要求,處于被動的狀態。
三、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發展動因
1.本質動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最早的手工業時期,實行的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到了大工業時期,傳統的師徒模式已經寸步難行,以學校形態出現的職業教育逐漸嶄露頭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后,為了滿足社會對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逐漸成為關鍵的形式。因此,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是在當前經濟形勢和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2.內在推動——職業教育內在發展規律。首先,高職教育比普通學歷教育更具有明顯的跨界行和開放性,尤其在學校和企業、學習和工作、教育和職業的領域。其次,高職教育比普通學歷教育對實踐性和實用性的要求更高,主要體現在操作技能上。最后,作為實業教育的高職教育使得企業和學校更具有廣泛的互補性。
3.外部動力——傳統辦學模式的弊端。傳統的高職辦學模式主要是政府為投入主體,院校為培養主體。所以,弊端主要表現在過分依賴政府投入從而限制了本身的發展速度和質量;教育資源的低水平重復配置;不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溝通僅僅局限于內部的流動與最優相差甚遠。
4.發展合力——相關利益群體的驅動。推動校企合作的主要相關利益群體是政府、行業、企業。第一,雖然政府對于高職教育的投入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但它很好的調動了社會、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到高職教育辦學中。第二,行業在積極地參與高職教育辦學的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組織的建設。第三,以利益為目的企業,他們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主要看其能夠給它帶來多大的利益。
四、當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1.存在的問題。第一,政府財政投入力度不夠。職業教育辦學的成本與國家投入的財政經費不成正比,成本高卻投入少,甚至于與普通大學相比差出好幾倍。而地方政府也顯然對高職教育不夠重視,投入資金更是明顯不足。第二,法律法規不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缺位。當前對校企合作準則和運行機制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對于合作過程中雙方應承擔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也沒有明確的法律約束,實施過程的監督也缺少法律的保障。隨意性、短期性、不穩定性成為了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問題。第三,中間協調機構缺乏。匱缺有組織和紀律的專門的機構來搭建校方和企業的交流平臺,導致雙方缺乏信息交流,無法快速準確的捕捉到對方所需要的信息需求及發展動態從而校企合作不能很好地進行,也就無法推動向前發展。第四,淺層和中層合作為主,缺乏深度的合作交融。
2.應對措施。第一,加大政府的投資力度,構建完善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支持體系,從物資上給予校企合作支持和鼓勵。第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校企合作中的各方的權責,并保障其順利進行。第三,構建完善的信息服務和協調合作體系,給校企合作提供一個更廣泛的合作交流平臺從而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第四,強化院校服務企業的意識和功能,企業和院校要積極為校企合作進行努力,以便促進更深層次的交融。
五、小結
先進國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北美CBE、英國BTEC等,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他們不僅結合了自身的本國的教育特色、背景及條件,還融入了許多國家的先進典型模式的成功之處。我國堅持一貫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廣泛地吸收外國的先進模式,再融合本國的特色,使我國的校企合作模式發展更快。
參考文獻:
[1]宇宙鋒.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分析與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1,11(23):45-47.
[2]毛學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分析[J].高等職業教育,2012,01(9):25-27.
[3]李析.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分析、對比與評價[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01):2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