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義 劉吉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八臨床醫學院(鞍鋼總醫院)普外科,遼寧鞍山 114002
胃癌切除術行腹腔鏡輔助治療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劉顯義 劉吉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八臨床醫學院(鞍鋼總醫院)普外科,遼寧鞍山 114002
目的 探討分析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治療胃癌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3—2014年該院收治的78例胃癌患者,按患者按TNM分期標準進行劃分:胃癌Ⅰ期:11例,胃癌Ⅱ期:32例,胃癌Ⅲ期:33例。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鏡輔助下的胃癌切除術,對劍突下切口進行擴大,將標本取出,在腹腔外部完成對消化道的重建。 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腹腔鏡輔助下的淋巴結清掃及胃癌切除術,術中無一例死亡發生。發生術后并發癥的患者共計3例,其中1例患者出現胃癱;2例患者出現嗆逆癥狀,并發癥發生率3.9%。術后發生死亡者3例,總存活率96.2%,術后1、2、3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別為:88.5%、88.6%、83.4%。結論 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術治療胃癌,患者存活率高,并發癥少,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胃癌切除;臨床療效;腹腔鏡;輔助治療
胃癌屬于消化道腫瘤范疇,據有關文獻報道,胃癌發病率極高,居所有癌癥發生率之首,而且已經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此分析如何有效的治療胃癌具有極高的醫學探討價值[1]。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醫務工作者不斷積累的嫻熟操作經驗,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術已成為根治胃癌的主要手段,它具有較高的清晰度,為淋巴結的清掃工作帶來很大便利,同時具備對機體損害小,患者痛感低,術后短時間內即可得到良好恢復?優點,深受醫生及學者重視。該次研究針對2013—2014年該院收治的78例行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術的胃癌患者,回顧性分析手術方法及手術結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2013年該院收治的甲狀腺癌患者7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56例,年齡17~64歲,平均年齡(46.3±13.9)歲。術前均經胃鏡檢查及CT確診為胃癌,排除有嚴重器官疾患的患者。按TNM分期標準:胃癌Ⅰ期:11例,胃癌Ⅱ期:32例,胃癌Ⅲ期:33例。腫瘤位置:胃竇:66例;胃體12例。腫瘤類型:凹陷型:56例,隆起型:22例。腫瘤直徑:(3.34±1.86)cm。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如性別、年齡、腫瘤位置、類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手術方法
患者仰臥位配合手術,雙腿打開角度約為40°,呈“大”字型。全身麻醉。術前保留胃腸減壓及導尿裝置[2]。建立CO2氣腹,在患者臍孔下方處利用氣腹針穿刺,腹壓12~14 mmHg。在患者腹部上、中、左、右各留置穿刺套管,總計4個,裝置方法為四孔法。探查大網膜、肝臟、腹腔是否有癌細胞的轉移,確定腫瘤位置。主操作孔:左側腋前線肋緣下2 cm處(孔徑大?。?0mm);輔操作孔:左鎖骨中線平臍上部約2 cm(孔徑大?。?mm);助手操作孔:右側腋前線肋緣下(孔徑大?。? mm)。戳孔位置可根據腫瘤具體位置做適當調整。根據癌變部位選擇合理手術方式[3]。
遠端胃部部分切除術:胃部下方1/3位置的癌變患者給予遠端胃部部分切除術。具體手術步驟如下:清掃胰腺頭及下緣,剔除胰腺被膜,超聲刀沿著橫結腸韌帶邊緣分離并切斷大網膜。自大網膜左側橫結腸處,沿著結腸軸切開,即可看見胃體后壁。超聲刀切斷胃短血管,清掃第4組淋巴結。生物夾夾斷胃網膜右靜脈根部[4]。以胃網膜右動脈為起點,開始分離、切斷,至肝總動脈處,對其進行解剖并清掃淋巴結。沿著肝下緣游離、切斷小網膜,至賁門右側。徹底清掃脾動脈近端的第1、3組淋巴結,及疏松組織。上腹正中部位做切口,長度約為5 cm,保護切口,由此切口將胃提出腹腔,在平面上借助切割閉合器切除腫瘤,包括大小網
膜,惡化的胃體、脂肪組織、及局部淋巴結的切除。在體外完成殘胃或腸斷的重建工作。放置1根腹腔引流管于吻合口旁[5]。

表1 患者的一般資料統計結果
胃部全切術:常規腹腔探查及胃大小彎游離后,離斷胃膈韌帶及短血管。徹底清掃淋巴結,切除迷走神經。于腹部正上方中間處取長度約為5 cm切口。切除整個胃部,置于平面上完成對網膜、賁門的切除工作,徹底清掃淋巴結。常規給予食管空腸吻合術,放置引流管。
近端胃部部分切除術:沿結腸中部在胃網膜左動脈根部分離、切斷大網膜至脾部,不對網膜右側血管進行離斷,切除大網膜脂質,直至胃大彎中部。其他操作步驟同胃全切術[6]。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法并對患者一般資料、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以及隨訪生存率進行比較。
2.1 患者手術基本情況
胃部全切術患者,胃部遠端部分切除及近端部分切除的患者的術中清掃淋巴結數、術程、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痊愈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進流質時間各個數據之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78例行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術的患者手術情況統計
2.2 術后并發癥及隨訪情況
78例行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術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1例患者出現胃癱;2例患者出現嗆逆癥狀,并發癥發生率3.9%。術后按規定時間,由專門的工作人員對胃癌患者進行隨訪,隨訪結果:發生死亡者3例,總存活率96.2%,術后1、2、3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別為:88.5%、88.6%、83.4%。術式安全可靠,風險低。
臨床上對于胃癌的治療主要采取腹腔鏡輔助下的胃癌切除術[7],即在腹腔鏡的幫助下,完成對患者胃部的全切或次全切,以及淋巴結的清掃工作。主要通過在腹部正上方處進行輔助切口,取出胃部,在體外完成對胃腸道的重建,該種手術方式手術時間照傳統術式短,手術費用低。同時還具有住院時間短、創傷小、患者痛苦輕、胃腸道功能恢復速度快的優點。因此,腹腔鏡輔助治療胃癌在胃癌的治療中占據相當高的比重,熟練的操作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實施這一技術的關鍵條件。據相關文獻記載[8],早期胃癌患者選擇該種手術方式臨床效果較為良好,所以醫護人員在病例的選擇上,應盡量以胃癌初期患者為主,以確保安全性。在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術中,較為重要的步驟為消化道重建、止血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避免患者胃腸道污染。超聲刀對于血管及網膜的分離有很大的優勢,快速方便,且手術視野清晰[9]。腹腔鏡處理胃部血管更加安全、方便,在術中需注意:做好輔助切口、穿刺孔的保護工作;盡量避免器械對病變部位的觸碰;切除組織及病灶時以整塊切除最佳。
該次回顧性分析中,76例患者手術后73例完全痊愈,3例死亡,術后3年內隨訪結果顯示,患者存活率較高,手術效果顯著。有1例患者出現胃癱;2例患者出現嗆逆癥狀,并發癥的發生說明手術仍有不足之處,更加科學、安全的手術方案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1]謝雪蒙,牟一平,嚴加費,等.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胃癌的臨床評價[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0,8(3):245-247,259.
[2]倪開元,徐鯤杰,洪曉明.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臨床對比研究[J].腫瘤學雜志,2013,19(3):235-237.
[3]丁衛星,龔建平,楊平,等.腹腔鏡輔助胃癌切除術71例臨床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8):716-718.
[4]孫作成,徐文廣,許加友,等.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36例療效分析[J].山東醫藥,2008,48(24):37-38.
[5]趙群,李勇,王貴英,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行胃癌根治術效果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210-215.
[6]董峰,牛躍平,孫培春,等.腹腔鏡輔助下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遠端胃癌臨床對照[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5):457-459.
[7]余佩武,王自強,錢鋒,等.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105例[J].中華外科雜志,2011,44(19):1303-1306.
[8]丁杰,廖國慶,晏仲舒,等.腹腔鏡與開腹D2遠端胃切除術治療胃癌的Meta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7(5):480-485.
[9]林文霖,許燕常,李志雄,等.腹腔鏡D2根治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胃癌的比較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11-12.
R735
A
1674-0742(2014)12(a)-0099-02
2014-10-14)
劉顯義(1978-),男,黑龍江雙城人,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普外科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