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新 姜麗春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麻醉科,遼寧營口 115003
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術不同麻醉方法的比較
馮天新 姜麗春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麻醉科,遼寧營口 115003
目的比較并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術不同麻醉方法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選取該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行上腹部手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將其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試驗組采用聯合麻醉,對患者手術過程中血流動力學變化和術中術后安全性進行比較。結果試驗組采用聯合麻醉的總有效為96.00%,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總有效為7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4.0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術中采用聯合麻醉的臨床效果較為明顯,整體過程安全可靠,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較為滿意,因此值得我們在臨床上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
冠心病;上腹部手術;麻醉
冠心病是一種由粥樣斑塊引發的冠狀動脈功能性或者器質性病變,常常發生于老年患者。患者的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和心肌梗死[1],且由于患者血流不穩,行上腹部手術時增加了麻醉的難度和手術風險,嚴重者可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術時進行科學有效的麻醉顯得尤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麻醉,發現試驗組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術時采用聯合麻醉的臨床效果較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該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間100例行上腹部手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為兩組,經心電圖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確診[2],排除嚴重心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和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對照組50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62~86歲,平均(74.3±4.1)歲;病程3~8年,平均(5.5± 1.1)年。試驗組5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64~79歲,平均(71.8±4.2)歲;病程3~8年,平均(5.5±1.1)年。100例患者中26例行肝部手術,54例患者行胃部手術,20例患者行十二指腸手術。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相關檢查,確定對手術和麻醉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后安排具體手術,術前對患者靜脈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起到擴血管降血壓和鎮靜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3]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側臥位根據手術部位在相對應的椎間隙進行穿刺,隨后置入硬膜外導管,首劑注入2%的利多卡因4 mL,若無中毒性不良反應隨即注入0.5%的羅哌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確定并控制麻醉平面,最后進行常規的術中麻醉維持。試驗組采用聯合麻醉,即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首先進行硬膜外麻醉,用藥劑量控制在對照組劑量的一半,確定麻醉平面后進行全麻誘導,具體操作:靜脈注射適量的咪達唑侖(0.1mg/kg),芬太尼(3ug/kg),阿曲庫銨(0.5mg/kg)。隨后術中間斷追加芬太尼和異氟醚進行麻醉維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麻醉臨效果和不良反應。
1.3 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4]其中顯效:未出現心絞痛等不良反應,心率正常,收縮壓維持在較高水平,波動較小。有效:未出現心絞痛等不良放應,收縮壓和心率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 15.0軟件對數據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
2.1 療效比較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一定的比較,[5]發現試驗組采用聯合麻醉的總有效為96.00%,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總有效為7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5.41,P=0.035,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比較[n(%)]
2.2安全性比較
對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一定的比較,[6]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4.0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41,P=0.035,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安全性比較
冠心病患者常常由于血管管腔堵塞或狹窄,造成血流不足,從而引發心肌缺血或壞死,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體質較弱,具有冠心病時往往同時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障礙,心血管的儲備能力下降,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導致體內兒茶酚胺、醛固酮、皮質醇等激素的分泌增加,引發心率異常、血壓升高或者其他心血管并發癥。同時老年人機體的整體功能退化,心肺代償能力下降,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功能性變化使得其對手術和術中麻醉的耐受力極低,行上腹部手術時如果沒有采取正確的麻醉和術中管理方法將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術中采取科學的麻醉方法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的穩定以及預防心血管并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術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麻醉,其中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該麻醉方法能夠有效地阻止手術區的疼痛經交感神經向中樞傳導,降低了緩和的疼痛感,起到了良好的麻醉效果,然而與此同時阻滯了傳出神經,大大降低了去甲腎上腺素體內含量,同時通過抑制容量血管擴張來刺激迷走神經的興奮,[8]使血壓波動幅度較大,心率不穩,血流動力學紊亂,從而增加了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術中患者常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手術的整體安全性較差。而試驗組采用聯合麻醉,是在硬膜外麻醉的基礎上進行全身麻醉,該方法不僅僅具備了對照組硬膜外麻醉有效減輕疼痛的作用,具體原理為將麻醉平面控制在T4~T12水平可有效的阻斷交感神經的興奮,同時抑制應激性激素的分泌,同時進行全身麻醉,有效的激動了腎上腺髓質系統,通過促進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量來穩定血壓和血流動力學參數,使得手術過程中患者的血壓和心率波動較小,能夠有效的避免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臨床效果較好。總體來說,聯合麻醉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影響較小,應該作為該手術的首選麻醉方法。
在本次實驗中,針對兩組不同的治療效果進行一定的療效比較,[9]發現試驗組采用聯合麻醉的總有效為96.00%,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總有效為7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進行一定的比較,發現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4.0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宇彤等研究結果表明硬膜外麻醉鎮痛效果良好,術區疼痛感較少,蘇醒較快。然而本次研究則發現單純的硬膜外麻醉患者的血壓波動較大,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且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因此與其研究結果相比,本次研究的聯合麻醉有效的避免的單純的硬膜外麻醉的上述缺陷,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上腹部手術時采用聯合麻醉的臨床效果較為明顯,整體過程安全可靠,不僅治療了患者的疾病且避免了冠心病所引發的并發癥。因此值得我們在臨床上進行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
[1]Simon MJ,Veering BT,Stienstra R.The effects of age on neural blockade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2002(5):132-133.
[2]竇林彬,任永超,魏小玲.全麻復合硬膜外神經阻滯在老年高血壓冠心病患者胸腹部手術中的應用[J].武警醫學,2004(4):916-918.
[3]劉培斌,劉才堂,顧麗.Proseal喉罩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在老年病人上腹部手術中的應用[J].{H}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7):23-24.
[4]羅宗云,陳愉安,戈榮瓊.全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在胸部手術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6):71-73.
[5]華琪.不同麻醉和鎮痛方法對肺癌根治術患者T細胞亞群變化的影響[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9(11):1038-1039.
[6]孫玥,裴凌.不同麻醉用藥與不同麻醉方法對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研究[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1(8):265-266
[7]潘宏健.不同麻醉方式對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老年患者血流動力學及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1(4):165-167.
[8]Memtsoudis S,Liu SS,Ma Y.Perioperative pulmonar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J].Anesthesia and Analgesia,2011(1):113-121.
[9]Walsh SR,Tang T J,Wijewardena C.Postoperative arrhythmias in colorectal surgicalpatients:incidenceandclinicalcorrelates[J].ColorectalDisease,2006(3):212-216.
R54
A
1674-0742(2014)12(a)-0135-02
201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