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江蘇省東??h桃林農技站 222300
周自強 江蘇省東??h畜禽改良站 222300
奶牛酮血癥是奶牛較常見的一種營養代謝病。能量代謝負平衡是引起本病的原因,系由于奶牛產后大量泌乳耗能與從飼料中獲能的不平衡所致。因為奶牛產后泌乳高峰出現得早(在產后4~7 周出現),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而產后食欲高峰出現較晚(在產后l0~12 周),從分娩到泌乳高峰這一時期奶牛對能量的需要超過了從飼料中攝取的量,引起能量負平衡,因而導致發病。該病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營養和氣候。飼料供應過少,品質低劣、單純,即給奶牛飼以低蛋白、低能量水平的日糧時,發生的酮病稱為饑餓性酮病。飼喂高蛋白、高能量水平日糧,處于高產階段的奶牛易發酮病,常發生于分娩后l~8 周。初為亞臨床酮病,之后逐漸轉變為臨床型,這種酮病的發生可能與體內糖類代謝障礙有關,即不能將充足的糖類轉化成為葡萄糖。日糧中含有過多的丁酸(生酮物質)引起奶牛酮血癥稱為營養性酮病。某些特定的營養物質缺乏,如鈾、碘、磷和鈷等,可引起奶牛酮血癥發病率升高。繼發性酮病常引起食欲減損的疾病,如真胃變位、創傷性網胃炎、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生產性癱瘓、脂肪肝及其他分娩后常見的疾病等。因此對奶牛酮血癥應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飼養管理,根據奶牛不同的生長階段和生產要求,及時調整日糧結構,滿足奶牛生長和生產的需要,同時做好奶牛的群體監測,防患于未然。
(1)日糧結構與精粗比例。泌乳量在35~45kg/日的高產奶牛,其典型日糧成分比,也即精料∶粗料∶糟粕類(啤酒糟、豆腐渣、飴糖糟等)必需保持在60∶30∶10,粗纖維含量為14%~15%。發達國家由于解決了奶牛的優質粗料問題,其日糧精粗比例多為50%∶50%,或60%∶40%。其日糧中大都沒有糟粕類等高水分飼料,粗料多為優質苜蓿干草、優質禾本科干草或優質帶穗玉米青貯。粗纖維含量為15%~17%。
(2)能量和蛋白質飼料組成。國內飼養的大多數高產奶牛,其能量飼料是玉米、次粉與麩皮;蛋白質飼料是豆餅、豆粕、花生餅、棉籽餅(粕)、葵籽餅、菜籽餅(粕)、胡麻餅(粕)、啤酒糟、飴糖糟和豆腐渣等,有時還有魚粉、肉膠蛋白、玉米蛋白粉和酒精糟(干)等。一般奶牛場大多是以豆餅(粕)為主,間有部分其他餅(粕)類,而對高產奶牛來講,除精料蛋白質飼料以外,還需占干物質總量10%的鮮糟粕類蛋白質飼料才可滿足需要,特別是過瘤胃蛋白質。
國外的高產奶牛日糧中,能量飼料以高水分玉米、大麥為主,尤以高水分玉米所占比重較高;蛋白質飼料則為豆餅、全大豆、棉籽餅和全棉籽。其組成不僅滿足了日糧蛋白質和過瘤胃蛋白質的需要,而且也提高了日糧中的能量濃度,因為全大豆或全棉籽內含有脂肪18%~20%。
(3)無機鹽的應用。國內奶牛精料中,—般為食鹽1%、骨粉2%、石粉或蝸粉1.5%~2%。有的場另加0.25%~0.5%的碳酸氫鈉,用于夏季或高產奶牛精料中。有些還加入氧化鎂,用量為精料的0.2%,用來防止高產奶牛缺鎂,并可作為瘤胃緩沖劑。
(4)添加劑的應用。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動物營養界已對牛的微量元素、維生素、緩沖劑和生物素等添加成分進行了試驗和研究,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結果。在奶牛日糧中添加適量的緩沖劑,可改善高產奶牛的進食量和產奶量,還可防止瘤胃酸中毒。
在下列條件下需應用緩沖劑。泌乳初期的高產奶牛;日糧中有50%~60%的精料;粗飼料幾乎全是青貯飼料;泌乳初期日糧為高精料、高糟渣類飼料,且粗飼料質量很差;泌乳牛群中所產常乳的乳脂率明顯下降時;夏季泌乳牛食欲下降,進食干物質明顯減少時;泌乳牛日糧從粗料型轉換到精料型時;將精飼料和粗飼料分別單獨飼喂時。
緩沖劑一般以碳酸氫鈉為主,碳酸鈉(食用堿)亦可,但對日產奶量高于30kg 的奶牛,還要另加喂氧化鎂或膨潤土等。碳酸氫鈉的用量按日糧干物質進食量計算為0.7%~1.5%,按精料計算為1.4%~3%;氧化鎂的用量為日糧干物質量的0.2%~0.4%,或為精料用量的0.6%~0.8%;膨潤土的用量為日糧總干物質的0.6%~0.8%,或精料量的1.2%~1.6%。碳酸鈉的用量與碳酸氫鈉完全一樣。
對牛群尤其是高產奶牛群,在加強飼養管理的同時應在產后第2 周進行血糖、血或乳中β-羥丁酸或乳中丙酮濃度的檢測,可評估奶牛酮血癥的發生狀況。當被檢測奶牛的血糖水平低于1.90mmol/L(35mg/dL)時,提示亞臨床酮病的存在。測定血或乳β-羥丁酸水平或乳丙酮水平則更準確。通常母牛血清β-羥丁酸濃度大于1.20~1.70mmol/L(7~10mg/dL),乳β-羥丁酸濃度大于1.00mmol/L,或乳酮濃度大于0.70mmol/L,是亞臨床酮病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