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峰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鹽城 224000)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分析
蔡云峰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鹽城 224000)
目的:重點研究和探討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實驗,我們將我院與2011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收治的58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只應用傳統西醫療法。治療組運用中醫療法。然后將2組數據消化性潰瘍患者的中醫癥候改善率、胃鏡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本次實驗運用中醫療法的治療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84.48%,胃鏡檢查總有效率84.48%,均顯著好于未運用中醫療法的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療法能夠更好的控制病情,保障治療效果,對我國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值得臨床借鑒和進一步推廣。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29例療效觀察分析
本次實驗對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58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中醫療法能夠更好的控制病情,保障治療效果,現將詳細情況敘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們將我院與2011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收治的58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9例患者,其中男性消化性潰瘍患者21例,女性消化性潰瘍患者8例;年齡跨度17-60歲,平均(44.31±6.54)歲;病程1-18年,平均(9.77±2.42)年。其中胃潰瘍患者8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9例,混合潰瘍患者2例;對照組29例患者,男性消化性潰瘍患者21例,女性消化性潰瘍患者18例,年齡18-59歲,平均(42.14±7.32)歲;病程1-17年,平均(9.45±2.65)年;其中胃潰瘍患者7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0例,混合潰瘍患者2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病種分布等差異無顯著性(X2 =0.412,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每天1次,每次20毫克。14天為一療程。治療組方藥組成口服自擬方愈瘍湯:黃芪30克黨參15克云苓15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白芨10克制乳香6克烏賊骨10克炙甘草15克2)服藥方法每日一劑,水煎服。7天為一療程,連服2個療程。3)隨癥加減:胃脘熱痛拒按,喜冷飲者,加蒲公英15克;胃脘冷痛喜按,喜熱飲者,加高良姜6 克;上腹部脹滿,得嘔則舒者,加枳實10克。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我院消化內科收治的58消化性潰瘍患者的治療效果、胃鏡檢測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運用卡方分析,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1)中醫癥候
治療組29例,臨床治愈26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28%。對照組29例,臨床治愈22例,有效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4.48%。
2)胃鏡檢查
治療組29例,臨床痊愈26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對照組29例,臨床痊愈22例,有效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4.48%。
兩組臨床痊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4.028,P<0.05; x2=5.362,P<0.05)
消化性潰瘍是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是人類常見病。該病是由多種病因所導致,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非甾體抗炎藥對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即胃排空延緩和十二指腸-胃反流),應激和心理因素,以及吸煙、飲食、病毒感染等等[1]。該病與胃、肝、脾關系最為密切,初起病位主要在胃,旁及于肝,病久則傷于脾,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2-3]。胃為陽土喜潤惡燥,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胃氣一傷,初則壅滯,繼則上逆,此即氣滯為病,其次是肝脾氣滯,即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所致的氣機阻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氣滯日久,必致血瘀,久病入絡,血絡瘀阻,而新血不生,致陰血虛少[4]。
本次實驗運用中醫療法的治療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84.48%,胃鏡檢查總有效率84.48%,均顯著好于未運用中醫療法的對照組(P<0.05)。綜上,可以看出中醫療法能夠更好的控制病情,保障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S.C.Parija,B.P.Mohanty,S.Mohanty et al.Helicobacterpylori and its role in gastritis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the 200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J].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Letters,2006,29 (9/10):333-343.
[2]蘇玉明,彭艽,孫世曉.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方法和思路[J]中醫藥信息,2006,23(3),26-27.
[3]吳海鷹,文春燕.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體會[J]甘肅中醫,2008,21(9),28.
[4]余江平.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45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 (2),292-293.
R656.6+2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