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馮瑞貞
(江蘇鎮江揚中市人民醫院骨科 江蘇鎮江 212200)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術后護理探討
王瑩1馮瑞貞2
(江蘇鎮江揚中市人民醫院骨科 江蘇鎮江 212200)
目的:通過對48例髖關節置換術分后患者的病情觀察、臨床護理及康復指導,進行綜合性分析探討,旨在提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水平。方法:遵循自愿的原則,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48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系統化地進行術后的基礎護理、心理指導、并發癥預防、協助康復鍛煉以及出院教育等。最后,對48例患者的住院天數、切口愈合級別等進行調查,并實行出院后家庭隨訪和電話回訪,對比患者手術前后的髖關節功能狀況。結果:48例患者切口愈合均為甲級;對照Harris評分表,術前為(63.72+/-3.9)分,術后5個月為(85.47 +/-4.1)分。所有患者均在20天內出院,無一例患者發生并發癥。結論: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系統化護理能令患者的手術肢體功能障礙降到最低程度,得到最好的康復療效。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康復鍛煉
在外傷所致股骨頸骨折及畸形所致髖關節功能障礙方面,最常用的一種手術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1]。該手術是恢復和改善髖關節功能障礙的關節成形術,能較有效地解決髖關節畸形、疼痛、功能障礙,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遵循自愿的原則,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48例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9例,男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齡在51~94歲之間,平均年齡約為72.8歲。48例患者中,1例為風濕性關節炎,1例為先天性的髖關節發育缺陷,1例為股骨頭缺血壞死,其余為外傷所致股骨頸骨折。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1.1 基礎護理
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狀態、切口滲血滲液等,有異常及時匯報醫師協助處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暢,避免扭曲或受壓,并觀察患者的引流液的性質、量與顏色等,對其進行詳細的記錄,48小時后根據醫囑拔出患者的引流管[2]。
保留導尿者會陰護理,保持尿管通暢,多飲水,有效地預防泌尿系感染。
1.2 飲食指導
以富營養、高維生素、富含纖維素的易消化飲食為宜。可協助腹部環形按摩以預防便秘。
1.3 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因為疼痛和擔心疾病愈后,常常會產生焦慮不安情緒,怕假體脫位,不愿運動,應提供積極有效的信息,解除患者的思想負擔,令其配合治療護理。制定適合患者的康復鍛煉計劃,時刻了解患者需求,給予合理的滿足,并做好家屬的工作,使家屬能主動配合康復鍛煉,組織患者進行交流,互相鼓勵。
1.4 并發癥的預防
1.4.1 脫位的觀察與護理
患者平臥,患肢外展10-30度中立位,抬高15度,膝下墊一小枕,雙腿間置梯形枕或患肢"丁"字鞋固定,協助患者翻身時雙膝間置一軟枕,防患肢內收、內旋、外展及交叉等動作。囑病人坐、立、行走及上下樓梯應采取正確姿勢,不可坐矮板凳,不能蹺二郎腿等。
1.4.2 患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
密切觀察患者手術肢體有無腫脹、青紫發紺、肢端皮溫降低、Homans征陽性等癥狀,及時匯報醫師。
鼓勵患者術后早期進行肌肉鍛煉、關節活動,次日給予氣壓治療以利靜脈回流,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觀察有無牙齦、皮下瘀血狀況。
指導患者的家屬為患者的患肢進行按摩,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每天3 ~5次,方向為從遠心端向近心端。
1.4.3 壓瘡的預防
術后病人臥氣墊床,每2小時協助翻身一次,翻身動作宜輕柔,體位安置妥當,以防假體脫出。按摩患者受壓部位及骨隆突處,促進血液循環,保持皮膚清潔干燥,衣物舒適柔軟。
1.5 康復鍛煉指導
患者手術清醒后,即進行早期康復鍛煉,術后三天內指導患者踝泵運動及足趾屈伸活動,臀肌等長收縮,下肢外展平移等。每次5-10次,每日3-4次。幫助患者做好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患肢伸直,取外展中立位,膝下墊一毛巾卷或小枕,使大腿肌肉的收縮時間保持5~10s,然后再放松。每天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早、中、晚各做30次左右。如果患者體力恢復情況較好,則要求患者自己進行上肢活動,如洗漱、吃飯等。此外,還可以進行深呼吸練習[3]。
術后4-7天的康復訓練以肌力增強、恢復髖關節活動為目的,可進行對抗阻力的直腿抬高活動,屈髖活動,足跟盡量向臀部靠近,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每日3-4次,每次10遍重復練習。或者以下肌關節松動儀輔助進行髖關節、膝關節屈伸的被動運動,并逐漸加大訓練量。
術后8-14天起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下床練習站立與行走,進行下坐練習(屈髖〈90度〉,站立抬腿及后伸練習。注意訓練強度在患者的體力與恢復許可的情況下進行調整。。
1.6 出院指導
出院后康復以行走練習為主,由助行器改為雙腋拐,1個月內屈髖不能超過45°。;3個月內不能進行劇烈活動,端坐時屈髖〈90度;禁蹺二郎腿,禁止彎腰拾物,穿褲、襪以長持物鉗輔助進行,注意飲食等[4]。
48例患者切口愈合均為甲級;對照Harris評分表,術前為(63.72+/ -3.9)分,術后5個月為(85.47+/-4.1)分。所有患者均在20天內出院。無一例患者發生并發癥。
隨著社會老齡化及人們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越來越多,術后護理及康復成了提高關節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為幫助患者進行術后恢復,護理人員必須為患者做好術后的護理工作,在實行基礎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心理護理、康復鍛煉指導、并發癥預防以及出院教育等護理方法[5]。使病人從被動治療轉為主動配合護理、參與康復鍛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牛香.吳已鳳.林慧英.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01):40-41.
[2]張玲玲.臨床護理路徑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2):63-65.
[3]李強.石坤.李從軍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的個體化護理的策略[J].河南中醫.2013.33.(05):819-890.
[4]朱玉霞.個性化心理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圍手術期患者影響[J].當代醫學.2011.17.(08):136-137.
[5]江笑春.對18例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1.9.(09):200-201.
R322.7+2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