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海 李 柱 杜啟貴
據《郭靜墓志》解析劉武周國號之謎
高 海 李 柱 杜啟貴
劉武周在馬邑建國稱帝,本來應有國號和年號,但所有歷史文獻中,只記年號“天興”,而未載國號。劉武周建國有無國號成千古之謎。現今,在劉武周家鄉朔州市朔城區西南《郭靜墓志》出土,這一謎團才被解開。
郭靜墓志 劉武周 大漢 天興
歷代凡建國稱帝者,均有國號,幾乎無一例外。劉武周于隋大業十三年(617)起義后,在其籍馬邑(今朔州市朔城區古城)建國稱帝,本來應有國號和年號,為什么史書中只記載劉武周的年號“天興”,而未記載國號呢?
原來《新唐書》和《舊唐書》,其依據均是唐初溫大雅所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溫大雅(山西祁縣人)是李淵的記室(相當于秘書),他站在唐朝的立場上,認為劉武周是敵人,是“賊帥”,當然要盡量貶低。記載中只有年號,未載國號,應不是疏忽,而是有意貶低加以抹殺的。故此,歷史資料中找不到劉武周國號,劉武周有無國號成為千古之謎,直至現今在劉武周家鄉朔州市朔城區西南《郭靜墓志》的出土,謎團當被解開。
近年來,因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當地考古專家隨同國家和省里的考古隊幾經考古發掘,結合全國的幾次文物普查資料,證實今朔城區老城只是秦代馬邑縣和北齊朔州城的東南一隅。在秦馬邑和北齊朔州的四周,發現了戰國迄今的墓葬無數,出土唐代墓志就近20方,其中就有《郭靜墓志》。
2011年春,在馬邑古城西南方向1.5公里處建筑工地,出土初唐墓志一方。古董商發現時志蓋已失,但墓志保存完好,現為朔城區私人藏品。墓志拓片由朔城區三晉文化研究會征得。
墓志青石質,正方形,邊長47厘米,厚11厘米。志文楷書,豎刻17行,滿行17字,凡282字,其中異體不規范者48字。志首刻“大漢故上開府儀同三司郭君墓志”(以下稱《郭靜墓志》)。志文略述志主人郭靜五代人所任官職及行事,無書丹、刻石人。其書法宗法魏碑,然已有唐楷筆意,結構嚴謹,章法工穩,刻工亦稱精到。現將全文釋為簡體字并標點抄錄如下:
大漢故上開府儀同三司郭君墓志公諱靜,字真洪,太原文水人也。秉德經哲,弘教周王;直道正辭,敦風漢代。承家于郭,因而命氏。曾祖珍,并州刺史。祖度,西河太守。西河分竹,既同吳起;并州牧民,無慚郭伋。父檦,本郡功曹,養素丘園,從鄉里。公幼稟廷訓,世載家風,孝實天經,言為士則。加以氣雄漠北,勇冠三軍;多才多藝,立功立事。大漢應運,以德命官,授上開府儀同三司,用彰勛跡。而年齡已暮,遘疾彌留。天興四年六月五日薨于私第,春秋七十有四。其世子士文,位極人臣,功被夷夏。號慕哀毀,攀援靡及。即以其月十七日葬于朔州西南三里高原勝地。其銘曰:
王者師臣,虢叔其人。林宗標榜,克贊彝倫。
西河出守,并州牧民。吏不敢犯,政若有神。
德唯世載,人實英威。逝川既往,魂兮不歸。
墳荒草宿,樹拱風飛。哀哀嗣子,疑慕何追。

附:拓片
1.“朔州西南三里高原勝地”淺析。
劉武周于隋大業十三年(617)二月初七,殺馬邑郡太守王仁恭起事,經過一番準備之后,就于當年在馬邑稱帝,直至唐武德三年(620)失敗,投奔突厥后被殺身死。期間之馬邑,是隋之馬邑郡郡治,劉武周之國都。墓志中為什么稱“朔州西南三里”呢?
原來,秦代筑馬邑城后,北齊在馬邑城舊址上建為朔州,城垣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600米,面積2.88平方公里,俗稱古城。北周設為朔州總管府,直至隋大業元年(605)廢朔州總管府,大業二年(606)改朔州為代郡,大業三年(607)又改為馬邑郡。唐武德元年(618),下令改郡為州。其時,馬邑郡在劉武周控制下,雖未改為朔州。但當時依慣稱,仍為朔州。劉武周之皇城即今朔州古城,城西南之高原勝地,即是皇城外的理想墓地。
2.“大漢”淺析。
墓志之首冠以“大漢”,然而兩漢建國并未發現稱“大”。目前所見墓志稱某某大朝者,似始于北朝魏早期之“大代”,后稱“大魏”。此風一開,歷朝因之,大齊、大周、大隋、大唐、大宋、大遼……直至大清。波及鄰國,直至今日之大韓民國、大日本國等。
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國一度稱漢,史稱前趙;巴氐人李雄于304年與劉淵同時建國稱漢,存在了40余年,今稱成漢。這兩個漢朝當時是否稱“大”,不得而知。《郭靜墓志》書法已是隋唐風格,較十六國時期進步,顯然要晚于這一時間段。
劉字作為姓氏,戰國古文作“鎦”,秦漢以來成了從卯、金、刀之“劉”,明代銅鐵器上的銘文已俗化作“劉”,1958年即據此簡化。據說劉姓的先祖是陶唐之子劉累,學訓龍術以事孔甲,為御龍氏之宗子族孫。支分派別,散處海內,不可勝記。兩漢以來成為人數眾多的大姓,故姓出彭城、沛縣、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平、東莞、平原、廣陵、臨淮、瑯琊、蘭陵、東海、丹陽、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二十五望。
劉武周祖籍景城縣,故城在今河北省滄州市西南30公里,距河間、中山較近,其郡望或許與此兩地有關。其父劉匡遷居馬邑生武周,遂為馬邑人。劉姓之人稱帝建國者,其國號往往均宗“漢”,墓志中所載“大漢”為劉武周國號是合乎情義的。
3.“天興”淺析。
兩漢之后,“皇叔”劉備建蜀漢。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共建5個漢朝,除成漢李姓外,創建者都姓劉。但均無“天興”建元,刻于“大漢”天興四年的《郭靜墓志》顯然不屬于以上諸漢,其書法風格也從側面給以佐證。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二月初七,任馬邑鷹揚校尉的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起事,聚兵萬余人。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劉武周主動派人去和北方的突厥聯絡通好。
馬邑郡東南是雁門郡(治所在今代縣),隋雁門郡丞陳孝意得知劉武周起事,就與虎賁郎將王智辯統兵北上,進攻桑干鎮(今朔城區西影寺村東)。適值突厥到來,劉武周與突厥聯兵反擊,殺智辯,隋師大敗。陳孝意逃回雁門,被部下殺死。雁門郡亦歸劉武周所有。
當年三月,劉武周乘勝移兵西南,襲破樓煩郡(今靜樂縣),奪取汾陽宮(今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獲隋宮人(宮女們),以賂突厥始畢可汗,始畢以馬報之。于是武周兵馬益振。接著,武周軍又北上,攻破定襄郡(治所在大利縣,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鄉古城)。突厥始畢可汗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
劉武周馬上返回馬邑,經過一番準備之后,就于當年(617)在馬邑(今朔城區)稱帝。史書中未載國號,只載年號“天興”。以妻沮氏為皇后,任命妹婿馬邑人苑君璋為內史令,衛士馬邑人楊伏念為尚書左仆射(類似宰相)。劉武周的國家政權組織正式建立了起來。
天興三年,亦武德二年(619)四月,劉武周大軍與突厥援軍結隊南下,與李唐爭天下。
劉武周控制了全山西之后,唐武德三年(620)(即劉武周天興四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大破宋金剛于介州,金剛與劉武周俱奔突厥,總管尉遲敬德、尋相以介州降。郭靜“天興四年六月五日薨于私第”,其時天興年號已名存實亡。七月,“突厥殺劉武周于白道”,定楊可汗亦不復存在。郭靜死后12日即草草下葬,應是迫于當時嚴峻的形勢。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398年改元天興,凡6年,《郭靜墓志》書法風格較這一時期進步,顯然要晚于北魏。五代十國時期,于闐李圣天于950年改元天興,凡14年。其國遠在今新疆境內,疆域未及朔州。此后金哀宗于1232年四月改元天興,1234年一月即亡,并無天興四年。況且宋遼金時期墓志無論從志石形制、志文內容、書刻風格都與《郭靜墓志》大異其趣。由此可知《郭靜墓志》出于劉武周起事故地朔州,郭靜薨亡之年只能是劉武周所建之天興四年,那么墓志所稱之“大漢”也應是劉武周所建之國號。國號和年號對應起來,進一步證明“大漢”是劉武周國號。劉武周建國稱漢,與劉備、劉淵用意一樣都是冒認祖宗,附會炎劉,以示正統的做法,“大漢”是最佳選擇,國號加年號的象征意義應是“劉漢一統,皇天興隆”之意。若此推論成立,《郭靜墓志》的出土,無疑為隋唐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志文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破解了劉武周稱帝建元所立國號之謎。應引起史學界的重視。
4.郭氏五代淺析。
志主人郭靜(547—620),生于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五年,經歷了東魏、北齊、北周、隋、唐5朝,后半生在隋朝度過。其曾祖郭珍、祖父郭度均在北朝任職。其父郭標任“本郡功曹,養素丘園,從鄉里。”郭靜“薨于私第”,“葬于朔州西南三里高原勝地”。“丘園”“鄉里”“私第”很可能就在馬邑(今朔州古城)城內。
郭靜“春秋七十有四”,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已是高壽。“氣雄漠北,勇冠三軍”可理解為他青壯年時代在隋朝對突厥的作戰中“立功立事”。而不是隨劉武周對李唐王朝的征戰。真正在劉武周麾下立有功勛的其實是其子郭士文,“功被夷夏”可理解為在北聯突厥支持劉武周、南與李世民的對抗中功勛卓著;或為劉武周的左膀右臂,受其倚重,授以要職,方可稱“位極人臣”。在“大漢”朝中的地位應與宋金剛、苑君璋、楊伏念等人平分秋色。
郭靜被授予“上開府儀同三司”的榮譽,“以德命官”“用彰勛跡”之“官”并不具體,當是虛職,多半是緣于其子之故。因為他當時“年齡已暮”,且遘疾在身。雖說曾經“勇冠三軍”,但烈士暮年,空懷壯心,無論體力、精力都不可能隨軍作戰了,所以只能“以德命官”。
隋唐墓志大多用詞藻華麗的駢文寫就,追述三代已成通例,占去不少篇幅。真正用于敘說志主人事跡的文字多為虛寫,語焉不詳。《郭靜墓志》也不例外。即便如此,不足300字的短文,仍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信息。
李唐立國,后人撰寫的新舊唐書也不可能將短暫的劉武周大漢朝內人物事件詳細表述,一定有不少風云人物湮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郭靜墓志》的出土使郭氏一家5代人的名諱和主要事跡重見天日,為史學家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綜上所述,劉武周建國稱帝前的所有漢王朝均無稱過“大漢”。劉武周姓劉,宗承“大漢”有理由。在劉武周起事之地出土的“大漢”,應屬于劉武周國號。“大漢”國號和“夭興”年號對應起來,特別是和郭靜薨亡時間對照起來,更能說明“大漢”是劉武周之國號。郭氏五代人的任職和墓志的形制、規格、書法內容及行文風格亦可作為佐證。故而我們認為郭靜墓志中出土“大漢”應是國號,且就是劉武周在起事之地馬邑建國的國號。
[1]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資治通鑒.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5]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劉澤民.山西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7]王耀斌.朔州通史.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
[8]郭靜墓志.朔州市朔城區老城西南出土.
[9]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高 海 朔州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員
李 柱 朔州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二級美術師
杜啟貴 朔州市朔城區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
(責編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