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洛夫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北京 102249)
地質學教育必須狠抓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
劉洛夫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北京 102249)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和文化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勢在必行。地質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必須重視和狠抓實踐教學環節和能力培養,這是我國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教育國際化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也是通往培養國際化、創新型地質人才的必由之路:一定要排除萬難,堅定信念,創造條件,努力做到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優化實踐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以能力培養為宗旨,強調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并加強研究性和前瞻性內容;改革考核方式和標準,引導學生不片面追求分數;同時還要加強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以適應改革形勢的需要。
地質學教育;實踐教學;能力培養
隨著我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勢在必行。近些年來,各高校不斷倡導高等教育要與國際接軌,在教學方面,有些學校開設了本科生全英語專業課程,還不斷強調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地質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大至海闊天空,小至納米級別,遠至盤古開天,近在當今眼前,在時空上與大自然的聯系極為緊密。地質學的理論研究需要在地球環境及其演變歷史中去驗證,其理論最終還要應用到礦產資源的勘探實踐中去,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地質學教育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必須重視和狠抓實踐教學環節和實際能力的培養,以造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層次人才。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大自然,學習地質學的人理所當然需要有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去體會的過程,必須要有從理論到實踐再回到理論的學習經歷。各學校的各門地質課程以往都或多或少的安排了實驗和野外或現場的考察活動等,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普通地質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8學時的實驗室礦物巖石標本觀察鑒定、2學時的地質博物館參觀以及課程結束后的一周野外實習。其他的課程如《造巖礦物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巖石學》和《石油地質學》等,也都安排有相應的實驗實踐課程。盡管如此,筆者仍認為這些實踐環節不夠,主要表現在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較少,只看不做往往是達不到目的的。因此,各門課程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量地增加實驗實習環節和學時,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調整和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根據課程的教學目的和學生就業的需要,刪去原有的不太重要的環節,增加一些新的、在新形勢下所緊迫需要的環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實踐課程的效率。
實踐環節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學生親自動手,邊做邊想,在實踐中學習。這對類似于《地球化學》這樣的課程來說特別重要。應當在課中或課后及時組織學生參觀實驗室,聽老師講述實驗室的運行情況及儀器設備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等,增強感性認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有條件時可要求學生親自做實驗,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動手能力,為今后的畢業論文寫作打好基礎。對與野外工作聯系緊密的內容,有條件時可組織學生在周邊進行必要的野外考察活動,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此外,地質學專業英語也要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經過中小學長時間的基礎訓練,在本科特別是在研究生學習期間,英語的學習已不能停留在填介詞、記語法去應付考試的階段,應當把重點放在語言的應用上。要鼓勵和要求學生平時多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多看英文的專業文獻,多聽用英語演講的學術講座,用英文編寫專業報告和材料,用英語進行匯報和學術交流,這樣才能記得牢固,才能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
1)要徹底改革過去老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采用啟發和誘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解放思想,勇敢地邁開第一步,大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適當減少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學、討論和研究的時間,使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發揮創造性才能的機會并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這一教學方法的改革對《構造地質學》、《沉積巖石學》等專業課程顯得特別重要。
2)對于《普通地質學》等專業基礎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老師講述的專業知識。講課時若能用平時生活中同學們經常碰到的實際例子來對照作比喻解釋地質現象,與學生一起互動,肯定會使他們更容易理解且記得牢固。通過一些實際例子的啟發,學生就能由淺入深地掌握專業知識。
3)對于《石油地質學》、《油礦地質學》等專業主干課程,如果條件允許,建議采取小班制開課的方式,學生人數少,利于開展研討式教學。講課過程中,不僅需要啟迪學生的思維,而且還要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將書本上的內容全部照搬照講,而要實行教學方法改革。除了常規的講課外,還要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煽紤]從實例出發,由現象引發問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回到實踐。在每次授課和討論后,應配有相應的與實際緊密結合的作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
各門課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制定一套以提高能力為宗旨的教學方法及可行性方案和措施。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強調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強調能力培養,引導學生不追求分數,增強學生平日學習的積極性。
科技的靈魂在創新,創造性才能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要培養創造性才能就必須高度重視和實行研究性教學,增加前瞻性的內容。對于各專業主干課程,在研究性教學方面可嘗試采用以下各個方面。
3.1 增加調研環節,加強實際資料的閱讀理解和應用能力
以課程知識點相關的國際前沿熱點來設計主題,進行課外調研(網絡或圖書館),就課程研究的新熱點和地質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的調研成果撰寫綜述報告,以小組進行研討和交流,領會前沿理論與生產實踐的關系。每次調研成果研討設計1學時,以3~5人左右為小組進行交流。研討會也可以放在課外時間進行。
除上述的小組討論外,為了提高應用能力,也可進行大課堂演講。學生可以就某一主題、某一研究地區廣泛收集國內外的資料來撰寫綜述文章,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做的實驗分析數據(如果已進入導師的科研項目)來撰寫學術文章。文章的撰寫要求按照正規出版物的內容和格式進行,為今后撰寫學位論文和發表科技文章做準備。文章寫完后,每位同學還要做一份電子版講稿,上講臺演講。這樣的演講很重要,要求所有同學都要參加且要認真對待,好為今后的論文開題、論文答辯、成果匯報和學術交流打下基礎。教師要就每位同學寫的文章和演講的效果評分,這一實踐環節應作為最重要的平時成績計入最后的考試總分中去。
另外,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每周應安排一次集中的課后輔導,集中解決同學們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平時多進行討論,互教互學,形成良好的自學氛圍。
3.2 專題討論
以每一章或幾章的重點和難點為依據,設計和構思與專業基礎理論相關的或與地質勘探相關的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不同角度加強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的理解,達到讓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3 聘請專家講座,了解科技發展前沿
地質學和資源勘查工程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的學科,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聘請該領域國內外相關專家或地質工程技術人員來舉辦新理論、新技術講座,或進行典型案例分析,以拓寬學生眼界。
1)為了達到加強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的目的,應當對傳統單一的課程結束后的試卷筆試的考試方式進行改革,要設計“平時作業”、“小組討論”、“課堂討論”、“文獻調研大作業”、“課堂演講”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降低“期末考試”在總成績中的比重,提高自學、互動和實踐環節的分數比例。任課教師可根據課程的具體情況決定各個環節之間的分數構成。對類似于《普通地質學》這樣的專業基礎課,期末試卷考試、平時作業和課堂互動的分數比定為50∶20∶30較為合適。這種考核方式比較靈活,一方面不鼓勵學生死記硬背,片面追求分數,而是激勵他們崇尚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學習,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和創造性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還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提高與人交流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2)對于《沉積巖石學》、《石油地質學》和《油氣田勘探》等課程,考試方式應當更加靈活,平時成績、實踐和自學環節成績的權重應更大。課程結束后的試卷筆試,一般情況下只能測量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這當然是很重要的),卻不能很好地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對這些專業性很強的課程,總成績要將課程結束后的筆試成績與平時成績(如課后文獻閱讀)和實踐環節成績(如撰寫論文和課堂演講)緊密結合,三者的比例定為30∶20∶50較為合適,即要大幅度提升實踐環節的分數。在這樣的考試成績構成的引導下,相信同學們會極其重視實踐環節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課后閱讀,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并能正確認識平時努力與考前備考的關系,不片面追求高分,最終達到提高科研能力之目的。
要實現前面所述的教學改革,達到強化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的目的,勢必需要教與學雙方面都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工作量。只有付出更多的勞動,灑下更多的汗水,才能增加實踐環節和學時,才能在學習中同時動腦、動手和動口,才能走出課堂到別的地方甚至到大自然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和學習。因此,年青學生們需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地質工作者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和拼搏精神。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恕我直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頑強精神已經有所淡薄。所以,在新的形勢下,在傳授科學知識和文化給學生的同時,尚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耐心地向學生灌輸“兩個務必”[1]的道理。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就能自覺地融入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就能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成功?!霸诳茖W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2]?!?/p>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編輯] 洪云飛
N4
A
1673-1409(2014)22-0105-03
2014-04-14
劉洛夫(195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學和地球化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