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盛 何偉 章洪湖等
[摘要] 目的 探討手外傷患者細菌感染情況及藥敏情況。 方法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分4次進行采樣,采樣結束后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結果 70例患者術后發生傷口感染17例(24.29%),其中,檢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13例(76.47%),檢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70.59%);17例感染患者中,環丙沙星敏感率為94.12%(16/17),頭孢噻肟敏感率為88.24%(15/17),復方磺胺甲 [惡]唑敏感率為76.47%(13/17),慶大霉素敏感率為58.82%(10/17),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為47.06%(8/17),紅霉素敏感率為41.18%(7/17)。 結論 臨床合理用藥對有效控制細菌耐藥性有重要意義,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是檢測患者耐藥情況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信息。
[關鍵詞] 手外傷;細菌感染;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 R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c)-0160-03
細菌感染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入侵人體血循環系統并生長繁殖,進而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最終引發宿主產生急性全身性感染。典型的感染癥狀包括寒戰、高熱、皮疹、肝脾腫大、關節痛等,部分患者可能產生感染性休克[1]。當人體皮膚黏膜出現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癥時,細菌容易入侵人體。在手外傷手術治療中也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情況,感染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應盡量避免。本文筆者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細菌感染監測及藥敏試驗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17~56歲,平均26.7歲。致傷原因:機械傷23例(32.86%),電鋸傷30例(42.86%),交通傷11例(15.71%),刀砍傷5例(7.14%),其他1例(1.43%)。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分4次進行采樣,患者急診入院后進行傷口包扎前進行第1次采樣,患者進入手術室刷洗創面后進行第2次采樣[2],患者清創后進行第3次采樣,患者手術后第2天換藥時進行第4次采樣,如果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需要進行另外一次采樣。采樣使用無菌棉球輕緩擦拭創面,然后立即放入無菌試管中送檢,檢測工作于無菌室內完成,主要包括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細菌培養結果
70例患者中,術后發生傷口感染17例(24.29%),其中,檢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13例(76.47%),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70.59%)(表1)。
2.2 藥敏試驗結果
17例細菌感染患者中,環丙沙星敏感率為94.12%(16/17),頭孢噻肟敏感率為88.24%(15/17),復方磺胺甲 [惡]唑敏感率為76.47%(13/17),慶大霉素敏感率為58.82%(10/17),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為47.06%(8/17),紅霉素敏感率為41.18%(7/17)。由此可見,患者對環丙沙星的敏感率較高,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抗生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感染是開放性手外傷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患者創面的愈合有重要影響。臨床一般使用抗菌藥物控制細菌感染。但是,隨著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和新品種抗菌藥物不斷上市,病原菌的耐藥性也逐年上升。耐藥性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蟲和腫瘤細胞對于化療藥物作用的耐受性,人體一旦產生耐藥性,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會明顯下降[4-5]。當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后,敏感菌株會不斷減少,而耐藥菌株會大量繁殖進而逐漸代替敏感菌株,最終導致細菌對該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因此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臨床應該合理使用抗生素[6-7]。
本文選擇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刷洗創面前、刷洗創面后、清創后和手術后進行采樣,并分析細菌感染情況。刷洗創面前患者細菌感染陽性率較高,為91.43%,這可能與手外傷多為工傷有關,傷口和多種致傷物直接接觸發生感染。在刷洗創面前感染細菌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占70.31%,在革蘭氏陽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較高,占53.13%。同時研究顯示細菌感染率隨清創的逐步進行呈遞減趨勢,說明對于開放性手外傷患者要徹底清潔傷口,以確保患者傷口一期愈合[8]。在清創術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創口周圍皮膚的洗刷、創口的浸泡消毒、失活組織的徹底清除等,在具體操作時要保持動作輕緩迅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9]。
本文革蘭氏陽性細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傳統的廣譜抗生素耐藥性普遍比較高,而使用周期比較短的抗生素敏感性較高。17例感染患者對環丙沙星的敏感率為94.12%(16/17),對頭孢噻肟的敏感率為88.24%(15/17),對復方碘胺甲 [惡]唑的敏感率為76.47%(13/17),對慶大霉素的敏感率為58.82%(10/17),對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為47.06%(8/17),對紅霉素的敏感率為41.18%(7/17)。由此可見,環丙沙星的藥物敏感率要明顯高于其他類型抗生素。環丙沙星屬于人工合成的第二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對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淋球菌、鏈球菌、軍團菌、流感嗜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10]。環丙沙星的代謝半衰期約為4 h,其代謝產物主要分布在人體膽汁、唾液、黏液、骨和前列腺中,在腦脊液中的濃度比較低[11]。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頭孢噻肟的藥物敏感性也比較高,可達80%以上。頭孢噻肟屬于半合成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氏陰性菌的作用比較強,臨床主要用于各種敏感細菌的感染性治療[12]。
綜上所述,臨床合理用藥對控制細菌耐藥性有重要意義,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是測試患者耐藥情況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信息。
[參考文獻]
[1] 趙花,張紅.ICU細菌感染198株菌群分布及藥敏試驗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9):2162-2163.
[2] 彭柳蘭.手外傷患者心理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6):35-36.
[3] 陳樂珍.手外傷病人的術前及術后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8):122-123.
[4] 馮志山,張文杰,趙建宏.臨床細菌室計算機管理系統[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7(7):10-11.
[5] 陳宏,王欣,陳青山,等.清創術對手部創面細菌分布的影響[J].實用骨科雜志,2003,9(3):202-204.
[6] 王麗鴻.臨床常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1):29-31.
[7] 宋錦.我院臨床藥師參與感染性疾病會診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4):123-124.
[8] 肖鐳.骨科手術部位感染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0):92-93.
[7] 陳宏,王欣,陳青山,等.手部創面的細菌分布研究[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2,16(1):20-22.
[8] 方文華.醫院感染預警信息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D].昆明:云南大學,2012.
[9] 穆廷杰,楊芬蘭,張學英,等.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測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7):4300-4302.
[10] 樓麗君.頭孢噻肟鈉治療180例細菌性感染療效及藥物費用分析[J].哈爾濱醫藥,2000,20(1):31-32.
(收稿日期:2014-01-06 本文編輯:魏玉坡)
[摘要] 目的 探討手外傷患者細菌感染情況及藥敏情況。 方法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分4次進行采樣,采樣結束后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結果 70例患者術后發生傷口感染17例(24.29%),其中,檢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13例(76.47%),檢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70.59%);17例感染患者中,環丙沙星敏感率為94.12%(16/17),頭孢噻肟敏感率為88.24%(15/17),復方磺胺甲 [惡]唑敏感率為76.47%(13/17),慶大霉素敏感率為58.82%(10/17),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為47.06%(8/17),紅霉素敏感率為41.18%(7/17)。 結論 臨床合理用藥對有效控制細菌耐藥性有重要意義,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是檢測患者耐藥情況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信息。
[關鍵詞] 手外傷;細菌感染;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 R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c)-0160-03
細菌感染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入侵人體血循環系統并生長繁殖,進而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最終引發宿主產生急性全身性感染。典型的感染癥狀包括寒戰、高熱、皮疹、肝脾腫大、關節痛等,部分患者可能產生感染性休克[1]。當人體皮膚黏膜出現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癥時,細菌容易入侵人體。在手外傷手術治療中也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情況,感染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應盡量避免。本文筆者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細菌感染監測及藥敏試驗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17~56歲,平均26.7歲。致傷原因:機械傷23例(32.86%),電鋸傷30例(42.86%),交通傷11例(15.71%),刀砍傷5例(7.14%),其他1例(1.43%)。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分4次進行采樣,患者急診入院后進行傷口包扎前進行第1次采樣,患者進入手術室刷洗創面后進行第2次采樣[2],患者清創后進行第3次采樣,患者手術后第2天換藥時進行第4次采樣,如果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需要進行另外一次采樣。采樣使用無菌棉球輕緩擦拭創面,然后立即放入無菌試管中送檢,檢測工作于無菌室內完成,主要包括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細菌培養結果
70例患者中,術后發生傷口感染17例(24.29%),其中,檢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13例(76.47%),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70.59%)(表1)。
2.2 藥敏試驗結果
17例細菌感染患者中,環丙沙星敏感率為94.12%(16/17),頭孢噻肟敏感率為88.24%(15/17),復方磺胺甲 [惡]唑敏感率為76.47%(13/17),慶大霉素敏感率為58.82%(10/17),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為47.06%(8/17),紅霉素敏感率為41.18%(7/17)。由此可見,患者對環丙沙星的敏感率較高,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抗生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感染是開放性手外傷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患者創面的愈合有重要影響。臨床一般使用抗菌藥物控制細菌感染。但是,隨著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和新品種抗菌藥物不斷上市,病原菌的耐藥性也逐年上升。耐藥性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蟲和腫瘤細胞對于化療藥物作用的耐受性,人體一旦產生耐藥性,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會明顯下降[4-5]。當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后,敏感菌株會不斷減少,而耐藥菌株會大量繁殖進而逐漸代替敏感菌株,最終導致細菌對該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因此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臨床應該合理使用抗生素[6-7]。
本文選擇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刷洗創面前、刷洗創面后、清創后和手術后進行采樣,并分析細菌感染情況。刷洗創面前患者細菌感染陽性率較高,為91.43%,這可能與手外傷多為工傷有關,傷口和多種致傷物直接接觸發生感染。在刷洗創面前感染細菌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占70.31%,在革蘭氏陽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較高,占53.13%。同時研究顯示細菌感染率隨清創的逐步進行呈遞減趨勢,說明對于開放性手外傷患者要徹底清潔傷口,以確保患者傷口一期愈合[8]。在清創術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創口周圍皮膚的洗刷、創口的浸泡消毒、失活組織的徹底清除等,在具體操作時要保持動作輕緩迅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9]。
本文革蘭氏陽性細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傳統的廣譜抗生素耐藥性普遍比較高,而使用周期比較短的抗生素敏感性較高。17例感染患者對環丙沙星的敏感率為94.12%(16/17),對頭孢噻肟的敏感率為88.24%(15/17),對復方碘胺甲 [惡]唑的敏感率為76.47%(13/17),對慶大霉素的敏感率為58.82%(10/17),對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為47.06%(8/17),對紅霉素的敏感率為41.18%(7/17)。由此可見,環丙沙星的藥物敏感率要明顯高于其他類型抗生素。環丙沙星屬于人工合成的第二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對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淋球菌、鏈球菌、軍團菌、流感嗜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10]。環丙沙星的代謝半衰期約為4 h,其代謝產物主要分布在人體膽汁、唾液、黏液、骨和前列腺中,在腦脊液中的濃度比較低[11]。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頭孢噻肟的藥物敏感性也比較高,可達80%以上。頭孢噻肟屬于半合成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氏陰性菌的作用比較強,臨床主要用于各種敏感細菌的感染性治療[12]。
綜上所述,臨床合理用藥對控制細菌耐藥性有重要意義,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是測試患者耐藥情況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信息。
[參考文獻]
[1] 趙花,張紅.ICU細菌感染198株菌群分布及藥敏試驗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9):2162-2163.
[2] 彭柳蘭.手外傷患者心理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6):35-36.
[3] 陳樂珍.手外傷病人的術前及術后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8):122-123.
[4] 馮志山,張文杰,趙建宏.臨床細菌室計算機管理系統[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7(7):10-11.
[5] 陳宏,王欣,陳青山,等.清創術對手部創面細菌分布的影響[J].實用骨科雜志,2003,9(3):202-204.
[6] 王麗鴻.臨床常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1):29-31.
[7] 宋錦.我院臨床藥師參與感染性疾病會診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4):123-124.
[8] 肖鐳.骨科手術部位感染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0):92-93.
[7] 陳宏,王欣,陳青山,等.手部創面的細菌分布研究[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2,16(1):20-22.
[8] 方文華.醫院感染預警信息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D].昆明:云南大學,2012.
[9] 穆廷杰,楊芬蘭,張學英,等.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測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7):4300-4302.
[10] 樓麗君.頭孢噻肟鈉治療180例細菌性感染療效及藥物費用分析[J].哈爾濱醫藥,2000,20(1):31-32.
(收稿日期:2014-01-06 本文編輯:魏玉坡)
[摘要] 目的 探討手外傷患者細菌感染情況及藥敏情況。 方法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分4次進行采樣,采樣結束后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結果 70例患者術后發生傷口感染17例(24.29%),其中,檢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13例(76.47%),檢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70.59%);17例感染患者中,環丙沙星敏感率為94.12%(16/17),頭孢噻肟敏感率為88.24%(15/17),復方磺胺甲 [惡]唑敏感率為76.47%(13/17),慶大霉素敏感率為58.82%(10/17),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為47.06%(8/17),紅霉素敏感率為41.18%(7/17)。 結論 臨床合理用藥對有效控制細菌耐藥性有重要意義,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是檢測患者耐藥情況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信息。
[關鍵詞] 手外傷;細菌感染;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 R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c)-0160-03
細菌感染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入侵人體血循環系統并生長繁殖,進而產生毒素和其他代謝產物,最終引發宿主產生急性全身性感染。典型的感染癥狀包括寒戰、高熱、皮疹、肝脾腫大、關節痛等,部分患者可能產生感染性休克[1]。當人體皮膚黏膜出現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癥時,細菌容易入侵人體。在手外傷手術治療中也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情況,感染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應盡量避免。本文筆者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細菌感染監測及藥敏試驗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17~56歲,平均26.7歲。致傷原因:機械傷23例(32.86%),電鋸傷30例(42.86%),交通傷11例(15.71%),刀砍傷5例(7.14%),其他1例(1.43%)。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分4次進行采樣,患者急診入院后進行傷口包扎前進行第1次采樣,患者進入手術室刷洗創面后進行第2次采樣[2],患者清創后進行第3次采樣,患者手術后第2天換藥時進行第4次采樣,如果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需要進行另外一次采樣。采樣使用無菌棉球輕緩擦拭創面,然后立即放入無菌試管中送檢,檢測工作于無菌室內完成,主要包括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細菌培養結果
70例患者中,術后發生傷口感染17例(24.29%),其中,檢出革蘭氏陽性菌感染13例(76.47%),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70.59%)(表1)。
2.2 藥敏試驗結果
17例細菌感染患者中,環丙沙星敏感率為94.12%(16/17),頭孢噻肟敏感率為88.24%(15/17),復方磺胺甲 [惡]唑敏感率為76.47%(13/17),慶大霉素敏感率為58.82%(10/17),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為47.06%(8/17),紅霉素敏感率為41.18%(7/17)。由此可見,患者對環丙沙星的敏感率較高,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抗生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感染是開放性手外傷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患者創面的愈合有重要影響。臨床一般使用抗菌藥物控制細菌感染。但是,隨著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和新品種抗菌藥物不斷上市,病原菌的耐藥性也逐年上升。耐藥性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蟲和腫瘤細胞對于化療藥物作用的耐受性,人體一旦產生耐藥性,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會明顯下降[4-5]。當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后,敏感菌株會不斷減少,而耐藥菌株會大量繁殖進而逐漸代替敏感菌株,最終導致細菌對該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因此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臨床應該合理使用抗生素[6-7]。
本文選擇70例開放性手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刷洗創面前、刷洗創面后、清創后和手術后進行采樣,并分析細菌感染情況。刷洗創面前患者細菌感染陽性率較高,為91.43%,這可能與手外傷多為工傷有關,傷口和多種致傷物直接接觸發生感染。在刷洗創面前感染細菌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占70.31%,在革蘭氏陽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較高,占53.13%。同時研究顯示細菌感染率隨清創的逐步進行呈遞減趨勢,說明對于開放性手外傷患者要徹底清潔傷口,以確保患者傷口一期愈合[8]。在清創術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創口周圍皮膚的洗刷、創口的浸泡消毒、失活組織的徹底清除等,在具體操作時要保持動作輕緩迅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9]。
本文革蘭氏陽性細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傳統的廣譜抗生素耐藥性普遍比較高,而使用周期比較短的抗生素敏感性較高。17例感染患者對環丙沙星的敏感率為94.12%(16/17),對頭孢噻肟的敏感率為88.24%(15/17),對復方碘胺甲 [惡]唑的敏感率為76.47%(13/17),對慶大霉素的敏感率為58.82%(10/17),對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為47.06%(8/17),對紅霉素的敏感率為41.18%(7/17)。由此可見,環丙沙星的藥物敏感率要明顯高于其他類型抗生素。環丙沙星屬于人工合成的第二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對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淋球菌、鏈球菌、軍團菌、流感嗜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10]。環丙沙星的代謝半衰期約為4 h,其代謝產物主要分布在人體膽汁、唾液、黏液、骨和前列腺中,在腦脊液中的濃度比較低[11]。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頭孢噻肟的藥物敏感性也比較高,可達80%以上。頭孢噻肟屬于半合成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氏陰性菌的作用比較強,臨床主要用于各種敏感細菌的感染性治療[12]。
綜上所述,臨床合理用藥對控制細菌耐藥性有重要意義,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是測試患者耐藥情況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信息。
[參考文獻]
[1] 趙花,張紅.ICU細菌感染198株菌群分布及藥敏試驗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9):2162-2163.
[2] 彭柳蘭.手外傷患者心理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6):35-36.
[3] 陳樂珍.手外傷病人的術前及術后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8):122-123.
[4] 馮志山,張文杰,趙建宏.臨床細菌室計算機管理系統[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7(7):10-11.
[5] 陳宏,王欣,陳青山,等.清創術對手部創面細菌分布的影響[J].實用骨科雜志,2003,9(3):202-204.
[6] 王麗鴻.臨床常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1):29-31.
[7] 宋錦.我院臨床藥師參與感染性疾病會診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4):123-124.
[8] 肖鐳.骨科手術部位感染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0):92-93.
[7] 陳宏,王欣,陳青山,等.手部創面的細菌分布研究[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2,16(1):20-22.
[8] 方文華.醫院感染預警信息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D].昆明:云南大學,2012.
[9] 穆廷杰,楊芬蘭,張學英,等.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測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7):4300-4302.
[10] 樓麗君.頭孢噻肟鈉治療180例細菌性感染療效及藥物費用分析[J].哈爾濱醫藥,2000,20(1):31-32.
(收稿日期:2014-01-06 本文編輯: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