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娜等
摘要:對不同地域的11個平菇栽培菌株的菌絲生長、出菇、子實體形態、生物轉化率等進行栽培比較,綜合農藝性狀,結果表明:農平1號菌株抗雜性差,其他菌株抗雜性均強;各菌株在各階段的菌絲生長速度差別不大;豫平5號、蘇研7號菌株現蕾較早;雙抗黑平、豫平5號、蘇研7號、泰平19菌株轉潮間隔較短;豫平5號、蘇研7號、亞光1號、泰平19、99菌株子實體菌蓋較大; 99、泰平19、蘇研7號、雙抗黑平、豫平5號菌株子實體菌蓋較厚;泰平19和豫平5號菌株生物轉化率高,達到109%以上。
關鍵詞:平菇;栽培菌株;農藝性狀;生物轉化率
中圖分類號:S646.1+4.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082-03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有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形態特征及農藝性狀,在地域上菌絲生長速度、現蕾時間、子實體性狀、產量及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為進一步比較不同栽培菌株在當地的表現,選用了不同地域的11個平菇菌株進行了栽培比較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株
供試11個平菇菌株89、99、豫平1號、豫平5號、農平1號、蘇研7號、亞光1號、中蔬10號、雙抗黑平、泰平19、特白1號(由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保存)。
1.2培養基質
母種培養基配方:馬鈴薯200 g(去皮)、麩皮40 g(煮汁)、磷酸二氫鉀3 g、硫酸鎂1.5 g、白糖20 g、瓊脂20 g、水1 L。
原種培養基配方:棉籽殼87%、麩皮10%、白糖1%、石膏1%、石灰1%。
栽培培養基配方:豆秸40%、棉籽殼50%、麩皮10%、石灰3%。
栽培原料符合NY 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不使用任何添加劑,豆秸粉碎至1 cm左右,提前1 d預濕。
1.3試驗方法
裝料、接種:采用聚丙烯栽培袋,規格24 cm×51 cm×0.004 cm,每袋裝干料1.22 kg;裝好料袋后常壓蒸汽滅菌12 h,悶12 h后出鍋;待料溫降至23℃以下無菌接種(接種菌齡和接種量一致)。
發菌管理:料袋接種后放入溫度20~25℃、相對濕度低于70%培養室內避光培養,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良好,發現雜菌感染的菌袋及時清理;發菌期間倒袋2~3次。
出菇管理:菇棚內墻式排袋兩端小孔定向出菇;保證不同菌株管理條件一致;出菇期內不使用任何農藥,病蟲害采取綜合防治,以環境的預處理和衛生維護為主。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每處理不少于30袋。
1.4栽培時間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5評價項目
觀察和記錄不同菌株菌絲生長速度、長勢和污染率,出菇期間原基分化、采收時間及轉潮間隔、病蟲害情況,子實體形態,統計產量,計算生物轉化率。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菌株菌絲生長比較
表1結果表明,母種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農平1號,其次是蘇研7號、中蔬10號,各菌株母種菌絲長勢均強、無污染;原種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蘇研7號,除菌株農平1號菌絲長勢較弱外,其他菌株原種菌絲長勢均強,各菌株均無污染;栽培袋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泰平19、亞光1號,除菌株農平1號菌絲長勢較弱外,其他菌株栽培袋菌絲長勢均強,除菌株農平1號栽培袋污染率高外,其他菌株污染率均較低或無。
3結論
母種各栽培菌株菌絲長勢差異不顯著,生長速度略有差異;原種、栽培袋除農平1號菌株外,其他菌株菌絲長勢均強,且污染率較低或無。
轉潮間隔期除農平1號時間較長外,其他菌株轉潮時間較短且差異不大;原種、栽培袋及出菇期間發病率農平1號較高,表明其抗雜性差。
子實體菌蓋縱橫徑比差異顯著,可能與采摘時間有關;各菌株子實體初期顏色較深,后期顏色較淺一點;99菌株屬軟柄,其他菌株屬中到硬柄;柄長、柄粗差異明顯。泰平19和豫平5號生物轉化率高,其次是蘇研7號、中蔬10號、99、豫平1號、亞光1號。
生產中一般選擇現蕾早,轉潮快,抗病性強,柄短、硬柄,菌蓋較大、較厚,顏色較深,生物轉化率較高的菌株作為生產菌株。
參考文獻:
[1]王慶武.平菇菌株栽培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08,1:20-21.
[2]石文權,杜艷,劉民強,等.袋料栽培糙皮側耳配方與品種篩選[J].食用菌學報,2012,19(2):50-54.
[3]王正鳳,文生輝.平菇菌株引種品比試驗[J]. 中國食用菌,2013,32(1):25-27.endprint
摘要:對不同地域的11個平菇栽培菌株的菌絲生長、出菇、子實體形態、生物轉化率等進行栽培比較,綜合農藝性狀,結果表明:農平1號菌株抗雜性差,其他菌株抗雜性均強;各菌株在各階段的菌絲生長速度差別不大;豫平5號、蘇研7號菌株現蕾較早;雙抗黑平、豫平5號、蘇研7號、泰平19菌株轉潮間隔較短;豫平5號、蘇研7號、亞光1號、泰平19、99菌株子實體菌蓋較大; 99、泰平19、蘇研7號、雙抗黑平、豫平5號菌株子實體菌蓋較厚;泰平19和豫平5號菌株生物轉化率高,達到109%以上。
關鍵詞:平菇;栽培菌株;農藝性狀;生物轉化率
中圖分類號:S646.1+4.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082-03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有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形態特征及農藝性狀,在地域上菌絲生長速度、現蕾時間、子實體性狀、產量及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為進一步比較不同栽培菌株在當地的表現,選用了不同地域的11個平菇菌株進行了栽培比較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株
供試11個平菇菌株89、99、豫平1號、豫平5號、農平1號、蘇研7號、亞光1號、中蔬10號、雙抗黑平、泰平19、特白1號(由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保存)。
1.2培養基質
母種培養基配方:馬鈴薯200 g(去皮)、麩皮40 g(煮汁)、磷酸二氫鉀3 g、硫酸鎂1.5 g、白糖20 g、瓊脂20 g、水1 L。
原種培養基配方:棉籽殼87%、麩皮10%、白糖1%、石膏1%、石灰1%。
栽培培養基配方:豆秸40%、棉籽殼50%、麩皮10%、石灰3%。
栽培原料符合NY 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不使用任何添加劑,豆秸粉碎至1 cm左右,提前1 d預濕。
1.3試驗方法
裝料、接種:采用聚丙烯栽培袋,規格24 cm×51 cm×0.004 cm,每袋裝干料1.22 kg;裝好料袋后常壓蒸汽滅菌12 h,悶12 h后出鍋;待料溫降至23℃以下無菌接種(接種菌齡和接種量一致)。
發菌管理:料袋接種后放入溫度20~25℃、相對濕度低于70%培養室內避光培養,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良好,發現雜菌感染的菌袋及時清理;發菌期間倒袋2~3次。
出菇管理:菇棚內墻式排袋兩端小孔定向出菇;保證不同菌株管理條件一致;出菇期內不使用任何農藥,病蟲害采取綜合防治,以環境的預處理和衛生維護為主。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每處理不少于30袋。
1.4栽培時間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5評價項目
觀察和記錄不同菌株菌絲生長速度、長勢和污染率,出菇期間原基分化、采收時間及轉潮間隔、病蟲害情況,子實體形態,統計產量,計算生物轉化率。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菌株菌絲生長比較
表1結果表明,母種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農平1號,其次是蘇研7號、中蔬10號,各菌株母種菌絲長勢均強、無污染;原種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蘇研7號,除菌株農平1號菌絲長勢較弱外,其他菌株原種菌絲長勢均強,各菌株均無污染;栽培袋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泰平19、亞光1號,除菌株農平1號菌絲長勢較弱外,其他菌株栽培袋菌絲長勢均強,除菌株農平1號栽培袋污染率高外,其他菌株污染率均較低或無。
3結論
母種各栽培菌株菌絲長勢差異不顯著,生長速度略有差異;原種、栽培袋除農平1號菌株外,其他菌株菌絲長勢均強,且污染率較低或無。
轉潮間隔期除農平1號時間較長外,其他菌株轉潮時間較短且差異不大;原種、栽培袋及出菇期間發病率農平1號較高,表明其抗雜性差。
子實體菌蓋縱橫徑比差異顯著,可能與采摘時間有關;各菌株子實體初期顏色較深,后期顏色較淺一點;99菌株屬軟柄,其他菌株屬中到硬柄;柄長、柄粗差異明顯。泰平19和豫平5號生物轉化率高,其次是蘇研7號、中蔬10號、99、豫平1號、亞光1號。
生產中一般選擇現蕾早,轉潮快,抗病性強,柄短、硬柄,菌蓋較大、較厚,顏色較深,生物轉化率較高的菌株作為生產菌株。
參考文獻:
[1]王慶武.平菇菌株栽培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08,1:20-21.
[2]石文權,杜艷,劉民強,等.袋料栽培糙皮側耳配方與品種篩選[J].食用菌學報,2012,19(2):50-54.
[3]王正鳳,文生輝.平菇菌株引種品比試驗[J]. 中國食用菌,2013,32(1):25-27.endprint
摘要:對不同地域的11個平菇栽培菌株的菌絲生長、出菇、子實體形態、生物轉化率等進行栽培比較,綜合農藝性狀,結果表明:農平1號菌株抗雜性差,其他菌株抗雜性均強;各菌株在各階段的菌絲生長速度差別不大;豫平5號、蘇研7號菌株現蕾較早;雙抗黑平、豫平5號、蘇研7號、泰平19菌株轉潮間隔較短;豫平5號、蘇研7號、亞光1號、泰平19、99菌株子實體菌蓋較大; 99、泰平19、蘇研7號、雙抗黑平、豫平5號菌株子實體菌蓋較厚;泰平19和豫平5號菌株生物轉化率高,達到109%以上。
關鍵詞:平菇;栽培菌株;農藝性狀;生物轉化率
中圖分類號:S646.1+4.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082-03
不同平菇栽培菌株有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形態特征及農藝性狀,在地域上菌絲生長速度、現蕾時間、子實體性狀、產量及抗逆性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為進一步比較不同栽培菌株在當地的表現,選用了不同地域的11個平菇菌株進行了栽培比較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株
供試11個平菇菌株89、99、豫平1號、豫平5號、農平1號、蘇研7號、亞光1號、中蔬10號、雙抗黑平、泰平19、特白1號(由泰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保存)。
1.2培養基質
母種培養基配方:馬鈴薯200 g(去皮)、麩皮40 g(煮汁)、磷酸二氫鉀3 g、硫酸鎂1.5 g、白糖20 g、瓊脂20 g、水1 L。
原種培養基配方:棉籽殼87%、麩皮10%、白糖1%、石膏1%、石灰1%。
栽培培養基配方:豆秸40%、棉籽殼50%、麩皮10%、石灰3%。
栽培原料符合NY 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不使用任何添加劑,豆秸粉碎至1 cm左右,提前1 d預濕。
1.3試驗方法
裝料、接種:采用聚丙烯栽培袋,規格24 cm×51 cm×0.004 cm,每袋裝干料1.22 kg;裝好料袋后常壓蒸汽滅菌12 h,悶12 h后出鍋;待料溫降至23℃以下無菌接種(接種菌齡和接種量一致)。
發菌管理:料袋接種后放入溫度20~25℃、相對濕度低于70%培養室內避光培養,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良好,發現雜菌感染的菌袋及時清理;發菌期間倒袋2~3次。
出菇管理:菇棚內墻式排袋兩端小孔定向出菇;保證不同菌株管理條件一致;出菇期內不使用任何農藥,病蟲害采取綜合防治,以環境的預處理和衛生維護為主。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每處理不少于30袋。
1.4栽培時間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5評價項目
觀察和記錄不同菌株菌絲生長速度、長勢和污染率,出菇期間原基分化、采收時間及轉潮間隔、病蟲害情況,子實體形態,統計產量,計算生物轉化率。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菌株菌絲生長比較
表1結果表明,母種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農平1號,其次是蘇研7號、中蔬10號,各菌株母種菌絲長勢均強、無污染;原種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蘇研7號,除菌株農平1號菌絲長勢較弱外,其他菌株原種菌絲長勢均強,各菌株均無污染;栽培袋菌絲長速快的菌株是99,其次是泰平19、亞光1號,除菌株農平1號菌絲長勢較弱外,其他菌株栽培袋菌絲長勢均強,除菌株農平1號栽培袋污染率高外,其他菌株污染率均較低或無。
3結論
母種各栽培菌株菌絲長勢差異不顯著,生長速度略有差異;原種、栽培袋除農平1號菌株外,其他菌株菌絲長勢均強,且污染率較低或無。
轉潮間隔期除農平1號時間較長外,其他菌株轉潮時間較短且差異不大;原種、栽培袋及出菇期間發病率農平1號較高,表明其抗雜性差。
子實體菌蓋縱橫徑比差異顯著,可能與采摘時間有關;各菌株子實體初期顏色較深,后期顏色較淺一點;99菌株屬軟柄,其他菌株屬中到硬柄;柄長、柄粗差異明顯。泰平19和豫平5號生物轉化率高,其次是蘇研7號、中蔬10號、99、豫平1號、亞光1號。
生產中一般選擇現蕾早,轉潮快,抗病性強,柄短、硬柄,菌蓋較大、較厚,顏色較深,生物轉化率較高的菌株作為生產菌株。
參考文獻:
[1]王慶武.平菇菌株栽培比較試驗[J]. 食用菌,2008,1:20-21.
[2]石文權,杜艷,劉民強,等.袋料栽培糙皮側耳配方與品種篩選[J].食用菌學報,2012,19(2):50-54.
[3]王正鳳,文生輝.平菇菌株引種品比試驗[J]. 中國食用菌,2013,32(1):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