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和
摘 要: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論以及我國教育先驅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觀都集中體現了教育與生活的統一,即離開了生活,教育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本文探討了新形勢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理論依據以及實施辦法,以期為高效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構建提供借鑒。
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課本知識的習得,更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認識和體驗。離開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教學活動也就失去了其開展的意義。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注重對知識點的灌輸,“一言堂”“滿堂灌”,以本為本,照本宣科。這種僵硬的教學方式一方面使得課堂氣氛沉悶,枯燥無味;另一方面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知識沒有在學生生活的實踐中獲得檢驗,造成學生對知識點認知的表面化,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新《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提出讓“教育回歸生活”“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因而,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應該積極將生活引入課堂,為思想品德課堂注入生活的泉水。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將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心得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含義和理論依據
1.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含義
所謂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入手,尋找它們與課本知識的聯結點,用學生現有的思想認知,學習教材、深化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生活和認知實際,實現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
2.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理論依據
(1)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能實現一種真正意義的品德教育。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宰者,教學活動脫離生活實踐,以本為本,“一言堂”“滿堂灌”是大多數思想品德課堂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成為了聽眾,缺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思維對話,學生的真實想法自然無法得到有效展示。而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中,教師不再充當“道德法官”的角色,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對話。針對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道德現象,師生之間開展熱烈而坦誠的討論,這樣的思想品德課堂就是具體、可感的,學生的參與熱情也必然高漲,并能夠自覺地將自己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應用于生活實踐中,不斷張揚個性、發展道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品德教育。
(2)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體都有其相對的優勢智力領域,因此在我們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征和認知能力,使其獲得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與舞臺。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中,學生知識、能力的應用都更加趨向綜合化,學生可以通過綜合性的活動,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以充分發展。在具體的活動設計和操作環節里,教師可以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優勢智力領域,在時間、空間和表現方式上盡可能多地為其提供自由度,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報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二、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1.創設生活情境,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離不開生活情境的創設。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用生活情境再現教學內容,用書本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撥動學生心弦,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比如,在《關愛自然,從我做起》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養成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我為學生引入了“野味餐館”的教學情境:周末,小紅一家外出吃飯,他們來到一家十分有名的野味餐館,點餐時,小紅發現菜單上有穿山甲、白鷺等很多種書上標明的國家級的野生保護動物,小紅質問餐館老板時,對方解釋道:“我們都賣好多年了,大伙兒都這么吃的。”情境出示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我們該不該吃野生動物,為什么?學生的討論十分熱烈,這樣的情境導入拉近了學生的情感距離,因為這些現象就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體驗的愿望和需求,從而置身于特定的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實現自我感知和自我教育。
2.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手段生活化
(1)多媒體導入。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恰如其分地選取大家熟悉的生活場景,如利用歌曲來創設一個個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開頭,營造出和諧、溫暖、快樂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造出寬松的探究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聯想、分析、歸納,深化學生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比如《我知我師》一課伊始,我一邊播放視頻《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一邊聲情并茂地說:“在上課之前我們一起來感受一段音樂,讓我們隨著優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聲,一起沉入回憶的河中,讓時光倒流,讓記憶重現,讓思緒伴著音樂流淌、飄揚……”這樣就牽引出學生心靈深處塵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學生有話可講、有感可發,從而使教學不再枯燥,也使教學自然融入生活。
(2)角色扮演。當學生進入角色情境時,往往更容易達成生活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真實的表演情境中,獲得具體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在生動精彩的課堂活動中提升三維教學目標。比如,在講《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時,考慮到班上平時有不少學生有亂扔垃圾的不良習慣,給衛生值日員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也影響了整體清潔。為此,我讓學生在教室里模擬了亂丟亂扔的情境,同時輪流派幾名學生收拾垃圾,而后讓丟垃圾的和負責清掃的同學分別說說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同學們很感同身受地表達了要注重班級衛生,不再搞衛生破壞。推而廣之,我教育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尊重清潔工人以及其他人的工作成果,形成自覺的衛生習慣和環保意識,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知,實現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布置社會實踐活動,課后探究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活動課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社會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一課課后都設置了與課文主題相對應的課外探究活動,而很多教師對這一板塊的內容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有的則只將其當作書面作業布置給學生,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積極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課后探究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建立起課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橋梁,在生活化的探究活動中印證課本知識,學會理解和應用課本知識。因此,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該欄目效益的最大化。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筆者經常有目的地為學生布置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任務,讓他們對生活加以更多關注,在關注中思考和實踐,注重真實的情境體驗,不斷獲得書本知識的感性認識,并對其加以不斷鞏固和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
總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一旦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便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新時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遵循新課改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引領學生從生活中尋求知識,在生活中檢驗知識,實現認知的有機統一,從而讓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熠熠生輝,活力無限。
參考文獻:
[1]屈小英.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湖南省沅陵縣荔溪鄉坳坪九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