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中


2013年,是我國的“大數據元年”與“移動互聯元年”,在大數據和移動互聯兩大源動力的推動下,我國傳媒業迎來大革命時代,政府機構合并、新舊媒體位置互換、創新能力提升、并購大潮風起、電影市場成熟、上海報業集團成立、泛媒化等成為2013年傳媒業發展的關鍵詞。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成立
2013年,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國家廣電總局合并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預示著著我國傳媒業管理體制將發生較大的變化。
在合并之前,廣播電視業務歸國家廣電總局管理,而新聞出版業務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管理,再加上“屬地化管理”政策,就形成了我國傳媒業的“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決定了我國傳媒業的碎片化,即難以形成跨區域、跨行業的大型傳媒集團。
隨著二者的合并,“條”狀的分割問題得到了解決,有利于我國傳媒業的跨行業整合,這是一重大利好,當然,由于“屬地化管理”政策導致的“塊”狀分割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我國統一的傳媒業大市場還難以建成,跨區域的整合還面臨較大的困難。
新舊媒體位置互換
互聯網作為傳統媒體衰落的根本原因,為全世界的傳統媒體帶來了致命的沖擊,在美國,有著135年歷史的《華盛頓郵報》被亞馬遜的老板貝佐斯以私人身份2.5億美元收購,標志著傳媒業“倒整合”的時代到來,而谷歌的廣告收入已經超過美國報紙和雜志的廣告收入之和,更標志著美國已經完成互聯網和傳統媒體的位置互換。
在我國,2012年互聯網廣告收入高達753.1億元,同比增長46.8%,而2013年預計也將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與互聯網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媒體的處境更加艱難:報紙營收自2012年以來一直保持著15%~20%的下滑速度,有些報業集團已經出現虧損;長期以來處于“以網養臺”境地的電視臺自從“臺網分離”之后,除排位在前列的幾家電視臺大盈利之外,一些電視臺已經出現了較大的虧損;出版社主要依靠教材、教輔,但是一旦教材、教輔市場格局生變,出版業也可能出現顛覆性變化。此外,百度2013年前三季度廣告收入為224.22億元,同比增速超過40%,預計2013年全年廣告收入將過300億元,遠遠超過央視等傳統媒體。綜上所述,我國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的市場位置已經發生互換,傳媒業的市場格局被徹底顛覆。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化的高科技公司和民營企業成為我國傳媒業大發展的骨干,根據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發布按照收入排名的全球文化產業50大企業榜單里,中國內地的萬達集團在成功收購美國AMC影院公司后,涵蓋影視、綜合文化場所、平面媒體、演藝內容的年營業收入總計約30億美元,位列第37名;騰訊以游戲產業收獲約25億美元而位列第46名。
創新能力提升
以前,我國傳媒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主要是模仿國外互聯網公司的最新商業模式,而隨著我國互聯網公司的快速發展,其創新能力也在大幅度提升,騰訊的微信就是最佳例證。
檢驗我國傳媒業創新能力的最佳指標是國外市場開拓能力,微信不僅讓我國的三大電信運營商驚出一身冷汗,而自2012年4月以來,以wechat為國際品牌的微信通過多次與日韓兩款移動聊天應用激戰,在東南亞、南亞、歐洲、南美等地陸續斬獲了超過1億的海外用戶。
得益于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騰訊的市值也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成中國首家市值過千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相比其2004年6月的發行價3.7港元,9年間騰訊股價累計上漲超過100倍。
并購大潮風起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國傳媒業并購熱潮迭起,2013年更可以被稱為傳媒業的“并購年”。在新媒體領域,先是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然后百度收購PPS,再是騰訊入股搜狗,BAT悉數加入戰團;傳統媒體也不甘示弱,浙報傳媒、華聞控股、粵傳媒、鳳凰傳媒等也紛紛出手,上演一場又一場的并購大戲。
互聯網公司的并購戰略性強
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公司已經具備了很強的規模和實力,但是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一切又重新回到競爭的原點,通過并購來達到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制高點、打擊競爭對手、提高用戶體驗和流量變現等戰略性目的。
首先,爭奪移動互聯的船票。騰訊自主開發的微信幫助騰訊率先拿到移動互聯的第一張船票;阿里巴巴一方面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另一方面以2.94億美元購入高德28%的股份等,拿到了第二張船票;而百度以19億美元的巨資全資收購網龍旗下的91無線業務,拿到了第三張船票。
其次,為了遏制競爭對手。圍繞著搜狗,奇虎360、搜狐、騰訊上演了一場好戲,最后以騰訊以4.5億美元持股36.5%的勝利結果而告終。
再次,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和導流量。百度以3.7億美元收購PPS,以鞏固其旗下的視頻業務愛奇藝,這將有助于改善百度的用戶體驗和把百度巨大的流量引導到視頻業務上。
傳統媒體并購短期目的多
首先,與移動互聯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媒體市場的快速衰落,傳統媒體上市公司的業績也自然不容樂觀,例如,根據新華傳媒的財報,2010~2012年,其報刊廣告營業收入分別為11.57億元、8.98億元和6.1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35%、-22.38%、
-32.04%;而營業利潤分別同比下滑10.84%、14.35%和14.95%。在這種情況下,與互聯網公司的并購不同的是,傳統媒體的上市公司必須通過并購高成長性和高利潤的業務來維持自身的業績。因此,在互聯網并購熱火朝天的同時,傳統媒體也泛起了并購潮:浙報傳媒斥巨資31.9億元收購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權;博瑞傳播以10.36億元購買北京漫游谷70%的股權,并簽署了“對賭協議”,2014年漫游谷年凈利潤不為負,將以不高于4.3 億購買漫游谷剩余30%股權;鳳凰傳媒擬對下屬子公司鳳凰數字傳媒增資3.2億元,收購上海慕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64%的股權,正式進軍手游領域;華誼兄弟6.7億元控股游戲公司銀漢科技;天舟文化12億元收購神奇時代;華聞傳媒以24.5億購華商傳媒及其8家附屬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粵傳媒以4.5億元收購戶外LED媒體運營商上海香榭麗廣告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華策影視擬以16.52億元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股權;華誼兄弟擬斥資2.52億元、溢價近36倍收購張國立執掌的浙江常升影視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權。
從上可以看出,傳統媒體上市公司收購的多是網游公司,其根本原因在于網游具有高成長性和高利潤率。首先,與傳統媒體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相比,網游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根據中國版協游戲工委近期公布的《中國游戲產業報告》數據,2012年中國游戲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02.8億元,比2011年的446億元增長了35%。而根據游戲工委、伽馬數據和IDC共同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338.9億元,同比增長36.4%。此外,網游的銷售收入凈利潤率也很高,如巨人網絡2013年第二季度凈利潤率為62.5%,這遠遠超過傳統媒體。
其次,有利于解決傳統媒體的利潤承諾和成長性等突出矛盾。上市公司最為關鍵的是成長性,在傳統媒體形勢不好甚至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新借殼上市的公司就面臨著“利潤承諾”的巨大壓力,上市公司也面臨著如何保持較高的增速和一定凈利潤的共同難題。例如,浙報傳媒在2011年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時,其2010~2013年盈利預測承諾數分別為18442.63萬元、19598.38萬元及21516.27萬元和23826.88萬元。而在浙報控股與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imited簽署的《補償協議》中約定,杭州邊鋒、上海浩方2013、2014、2015年度的預測凈利潤可以合并計算,即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2013 年~2015年合并計算的預測凈利潤為25443.46萬元、32127.31萬元和37933.98萬元。正是得益于對邊鋒和浩方的收購,浙報傳媒2013年上半年營收為9.3億元,同比增長40.9%,其中,網絡游戲業務營收1.28億元,毛利率高達85.2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6億元,同比增長55.5%,其中邊鋒、浩方兩家公司自2013年5月起納入浙報傳媒合并范圍,5~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就高達6202.91萬元。再例如,博瑞傳播與漫游谷售股股東簽訂的《購股協議補充協議》中約定,漫游谷2013~2015年的利潤承諾分別為1.56億元、2.03億元和2.03億元。可以看出,傳統媒體上市公司收購的網游公司不僅具有高成長性,而且凈利潤較高。
再次,雖然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媒體都在進行大規模收購,但是其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一是在并購目的方面,互聯網并購更多的是出于戰略目的,或者是為了移動互聯的布局,或者是為了補齊自身的短板,或者是為了遏制競爭對手;而傳統媒體并購則更多的是處于改善業績的短期目的。二是在并購金額方面,互聯網并購金額大,基本上在20億元以上,甚至過百億元,而傳統媒體多在幾億元的水平。三是在并購范圍方面,互聯網并購多在互聯網版圖范圍內,而傳統媒體開始涉足網游領域。四是在未來發展方面,互聯網并購的發展前景更好,規模將更大、實力將更強,必將會出現市值幾千億美元的巨型公司,在合適的時機下,有可能進行分拆上市;而傳統媒體并購尚處于初級階段,發展前景一般,仍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
上海報業與青島報業整合預示著整合大幕開啟
首先,上海報業整合。2013年10月28日,解放報業集團與文新報業集團合并后的“上海報業集團”正式掛牌,總資產規模達到208.71億元,凈資產為76.26億元,如果其旗下的不動產采取完全市場化的估值方法,其總資產和凈資產則會更高。結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的數據,解放報業集團和文新報業集團分別居于報刊出版集團總體經濟規模綜合排名的第3和第5位,因此,合并后的上海報業集團無疑是中國最大的報刊集團。
這次整合的主要內容有:一是成立相關委員會。整合后的上海報業集團成立了如下委員會:中共上海報業集團委員會、中共上海報業集團紀律檢查委員會,其黨組織關系歸屬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此外,其旗下的《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也都分設了中共解放日報社委員會、中共解放日報社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文匯報委員會、中共文匯報社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新民晚報社委員會、中共新民晚報社紀律委員會。從上述設置可以看出,集團委員會實質上相當于其他報業集團的黨委會,是集團的最高決策機構。而和其他報業集團相比,尚缺乏社委管理委員會和編輯委員會,目前也沒有任命總編輯,但由于報業集團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未來有可能會設置這些委員會。二是上海報業集團為控股型集團。從公布的方案來看,上海報業集團的性質尚不清楚,是法人聯合體?是事業法人還是企業法人?而且集團雖然任命了總經理,但是尚未成立集團公司,也未成立董事會。目前能夠明確的是,由于恢復了《解放日報》《文匯報》和《新民晚報》這三張報紙的獨立法人資格,集團應該是控股型集團,且《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由于獲取了上海市政府的財政支持,其應該是事業法人,而《新民晚報》未獲得財政支持,未來有可能徹底轉企改制,成為企業法人。此外,三大報社有很大的自主權,在年度預算之內,三大報社總編輯還將擁有完全自主的財權,三大報社未來還將擁有對中層干部的提名權、決定權和任命權。三是獲得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上海報業這次大整合中,上海市委市政府給予了大力支持:市財政每年分別給《解放日報》和《文匯報》5000萬元,以支持這兩張黨報的發展。這也說明這兩張黨報在新一輪的非時政報刊單位轉企改制中,將被鐵定定為時政類報刊;將認購《解放日報》旗下的APP “上海觀察”10萬份,為新項目的啟動提供了資金支持和客戶支持;將從上海市宣傳文化產業扶持基金中對上海報業集團的新媒體拓展項目給予大力支持。四是將大力發展新媒體產業。在上海報業集團成立的儀式上,剛剛成立的上海報業集團與百度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宣布就合作共同運營百度新聞“上海頻道”達成一致,雙方將開展的戰略合作涉及上海本地新聞搜索引擎、媒體資源購買、云服務器資源提供、輿情報告、手機閱讀服務、人才合作和戰略資源購買七個方面。雙方將采取共同組建團隊,聯合運營的方式來運營百度新聞“上海頻道”。再加上此前騰訊網與《新聞晨報》合辦的大申網,可以說,上海報業集團將進一步大力拓展互聯網媒體。此外,這次合并尚未涉及到下一步報刊的區隔定位與整合問題,由于報刊的整合乃至撤并是一項涉及人員安置等一系列復雜問題的巨大工程,可以預見在短期內不會進行這項工作,但是相信上海報業集團一定會進行相關工作的調研和謀劃,在時機成熟時推進這項艱巨的工作。
其次,2013年3月,半島都市報社和青島日報報業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青島新報傳媒公司運作《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2013年7月份,《青島早報》廣告刊登額同比增長16%,《青島晚報》同比增長35%,早報和晚報雙雙實現盈利。2013年4~8月份,實現利潤1600余萬元,同比增長3900多萬元。更為重要的是,青島報業擺脫了之前無序的、惡性競爭狀況,而進入了良性循環。
第三,整合是大勢所趨。一是整合能夠避免惡性競爭,大幅度降低成本,延緩傳統媒體的衰落速度。二是整合能夠獲取更多的政府資源,有利于報業的轉型。三是整合有利于新媒體的發展。媒體競爭的根本是信息源的競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誰能夠掌控信息源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占戰略高地,而進行區域化整合無疑可以在當前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掌控信息源,更有利于當地新媒體的發展。
當然,在報業整合的同時,也出現了分的情況,據了解,成都傳媒集團的電視業務和報紙業務將進行分拆,不過分拆后的成都傳媒集團的體量依然很大。
互聯網巨頭下沉
為了更好地開拓區域性互聯網市場,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等互聯網巨頭紛紛下沉,積極實施區域化發展戰略。
2006年4月,騰訊公司和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重慶商報》合作共建大渝網,開啟了騰訊等互聯網巨頭與區域性報紙合作的先河。在這次合資項目中,《重慶商報》斥資500萬元,占股49%,而騰訊更多的是資源性投入,控股51%。在規劃中,網站運作由騰訊負責,網站經營則交給更具當地經驗的《重慶商報》。2007年7月,雙方正式組建了新的合資公司——重慶騰匯科技有限公司全面負責騰訊·大渝網的運營,到2012年,公司年市場業績已超5500萬元。
騰訊在和區域性報紙合作時,其基本思路是:一是騰訊牢牢把握控股權,這就決定了報業只是參股的地位,其相應業務收入也只能合并報表到騰訊公司;二是核心型的運作平臺由騰訊負責,而經營由當地報紙負責,能夠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但是也會導致傳統媒體難以掌握新媒體的核心。因此,這種合作方式只是傳統報紙在新媒體探索無望的一種無奈選擇。
目前,除了重慶,騰訊已經在廣東廣州、上海、湖北武漢、浙江杭州、河南鄭州、遼寧沈陽等地與當地的媒體合作分別成立了大粵網、大申網、大楚網、大浙網、大渝網、大遼網等。此外,還在四川成都、陜西西安、福建福州、江蘇南京等地設立了直屬的大成網、大秦網、大閩網和大蘇網。目前,騰訊的“大”字號網站已經有12家,2013年分別有大遼網和大蘇網正式上線,具體見表1。
此外,新浪也在廣東、浙江、河南等地大力實施區域化戰略,阿里巴巴也與魯商傳媒集團在山東共同搭建本地特色電商服務平臺“特色山東館”。
電影市場成熟
進入2013年,中國電影進入5億元時代,《泰囧》創下13億元的票房奇跡,《北京遇見西雅圖》過5億元,《致青春》的票房過7億元,《中國合伙人》也過5億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電影也進入瘋狂生長的青春期。而據《勞動報》報道,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國內地票房累計已經超過了190億元,在還剩1個月情況下已經遠遠超過了2012年全年170億元的成績,預計全年會超過22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
可以看出,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熟,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一是城市化帶動商業地產,銀幕數快速增加。中國銀幕數量從2002年的1834塊增長到2012年年底的13118塊,截至2013年11月底,銀幕總數已經超過17000塊;二是電影發行力量大大增強;三是市場集中度更高;四是電影制作綜合制作能力大幅度增強;五是一大批中青年導演快速成長;六是電影的系統化管理平臺日漸成熟。
劉洲偉離職創業
近些年,傳統媒體有大量的人才離職,或加入互聯網媒體,或自己創業,雖然對傳統媒體有一定影響,但遠沒有劉洲偉離職創業的江湖震動大。
首先,劉洲偉離開的是被外界譽為中國最好的報業集團和最好的經濟類報紙。
其次,劉洲偉在21世紀公司是有股權的,股權這種“金手銬”都沒能留住他,可見其離開的決心之大。
第三,劉洲偉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創始人之一。2001年,沈灝、劉洲偉、陳東陽、李戎四個一起創辦《21世紀經濟報道》,此后在中國財經報道領域刮起了“南方旋風”,他們四人也被人冠以“F4”黃金組合的美譽。
可以看出,傳統媒體不僅越來越難以吸引人才,更難留住卓越人才和骨干人才,而傳媒作為輕資產公司,其主要資產就是人才,而當人才散盡,傳統媒體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泛媒化趨勢盡顯
當前,傳媒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速度進一步加快,泛媒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本質上屬于電子商務業的淘寶網,其主要收入來源卻是廣告收入,其2012年的廣告收入為172.2億元,僅次于百度,而成為廣告收入第二的互聯網公司。而2013年阿里巴巴通過收購新浪微博的股份,更是把電子商務和社交網絡的界線打通,2013年“雙11”阿里巴巴的網絡銷售額高達350億元,較2012年同期的191億元同比增長83.25%,而如果2013年的廣告收入仍然保持這樣的增速,則其廣告收入也會超過300億元,與百度不相上下。
此外,通信業等行業的泛媒化趨勢也日漸明顯,“一切都是傳媒”的時代已經來臨。
記者如何堅守職業道德
在當前整個社會異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媒體和記者也發生了異化,雖然媒體和記者的整體道德水平高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但是其中也出現了不少害群之馬。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如何堅守職業道德?如何在困境中自我保護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難題。而專業化的素質和職業化的倫理基礎上的新聞理想精神則是實現自我保護的最佳途徑!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轉型戰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3AXW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