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燦
(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廣東 廣州 511325)
教育市場的開放,關系到國家主權的維護、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以及對本民族教育產業的保護,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部分國家,尤其是經濟和教育水平都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在開放其教育市場時,態度極為謹慎保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不愿意參加教育服務貿易的談判,教育服務領域也成為當時WTO所有領域中,參與簽訂“減讓協議”國家最少的一項。有些發達國家即使愿意承擔對教育服務貿易的承諾,但在某些方面也因為存在“部分限制”的條款,而尚沒有全部無條件開放。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入世后,中國即取得多邊、穩定、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并以發展中國家身份獲得普惠制等特殊優惠待遇。WTO規則的核心之一是貿易自由化、市場化,在WTO的規則下,教育是一種產業,教育存在市場。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人力、技術、商品、服務、知識和信息等資源的跨國流動,也必然導致教育的國際化,這要求各國加強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迫使各國開放教育市場,從而形成各國都可以利用的全球性市場。
在WTO成員國中,最早開放教育服務市場,而且開放力度最大的是美國、歐盟12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而在2001年中國簽訂入世協議,成為了第40個簽署“教育服務減讓協議” 時,同時承諾開放教育服務市場。“中國的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源于1985年,當時,時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副校長的黃大中教授一手促成了天津財經學院和該校的MBA跨境合作辦學項目”[1]。自中國入世后,教育市場的開放力度,合作辦學的發展態勢都較前有明顯的提升。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是2004年寧波諾丁漢大學成立,“該校是中國教育部認證的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學。中國政府定義其為中外合作大學,英國政府定義其為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校區。學校實行全英文教學。教材及專業課程設置、師資、教學資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均采用英制。頒發與英國諾丁漢大學一樣的文憑。截至2013年12月,六屆畢業生中10%的畢業生被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學錄取(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2013年留學世界排名前10的學生比例達到20.3%。目前學校正朝著精品化、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前進。”[2]
驅動力,是心理動力學中的一個名詞。如果說“發展教育國際化”是一輛汽車,領導力(即政策引導政府扶持)是方向盤,執行力(即中外合作辦學雙方)是輪胎,那么,驅動力便是發動機。以下將通過分析中外雙方發展跨境合作辦學的驅動力來解讀世界各國大力發展合作辦學和跨國教育輸出的初衷。
發達國家原有教育水平高,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再加上這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資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過剩,因此,發達國家積極開放高等教育市場。同時,發達國家在輸出其教育產業的同時,也能夠推廣其本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加大其對發展中國家意識形態的滲透。因此,較多的發達國家開放了教育市場。“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對教育“商業存在”,特別是市場準入開放力度的承諾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他們往往是制定服務貿易規則的主導國家,像美、英、法、德等10個主要教育服務提供國,近年來每年招收海外留學生總數已超過150萬人,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亞非發展中國家。”[3]
2008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導致了英美等許多發達國家經濟萎靡,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就業率劇降,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暴跌,所以各發達國家紛紛做出了縮減教育經費的舉措,例如:在2010年11月3日,英國政府出臺的布朗報告宣布,從2012年起,英格蘭大學學費將上調為每年6000到9000英鎊;而“美國加州在2012年出現財政危機后,州政府給出兩個提案,一個方案是削減教育支出,削減教學時間或考慮辭退部分教師,包括華裔教師;另一個方案是提高銷售稅。最后經州立大學、社區學院學生和老師的極力爭取,事件解決以議會通過了調高加州消費稅的30號法案結束。”[4]從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多少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由于國內教育經費緊缺,急于輸出教育,拓展全球教育市場的端倪和內在需求。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積極發展跨境合作辦學,開放教育市場,加速本國教育與國際教育的接軌、交流與合作,消化吸收、利用創新,從而有利于提高本國教育的水平、為本國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鑒,引入國際先進而國內緊缺的技術發展本國生產力,也有利于提高社會的開放程度,并最終達到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人才的目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市場自由化,教育必然走向國際化。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各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日益密切,競爭也日益激烈。通過合作辦學,中外教育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相互包容,相互激蕩,對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意義重大。目前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主要有三種,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和松散型模式。中外辦學雙方通過聯合辦學,互派教師,互認學分,資源共享,常態交流,實現共同發展。目前國內生源減少給身處高等教育鏈條末端的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通過合作辦學,打破國內傳統的教育體系和目標標準化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充我國傳統的比較單一的政府辦學模式,引入“彈性學制、末位淘汰制和完全學分制”等管理理念,從而有利于形成競爭,優勝劣汰,這對于我國教育質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為我國培養多種多樣的具有國際化的先進人才提供了土壤。
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就是要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辦學雙方通過專業遴選,主要立足于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基因科學等前沿專業和學科,開展辦學試點,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引進國內緊缺而在外方處領先水平的專業,引入國外成熟的課程模塊和先進的外文原版教材,整體優化國內的教學體系、聘請國外優秀師資直接參與教學工作。雙方通過常態交流,組織教師和管理人員互訪,實地考察外方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體制、教學和管理方法,此外,通過互相開放教育資源(OER),依托現代遠程技術實行資源共享;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加大學生出國游學的推廣力度、交換比例和訪問頻度,這都對學生開闊眼界、接受多元化熏陶頗有裨益,從而逐步構建起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并對最終實現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高等教育的無縫對接具有深遠的意義。
自1999年以來,為了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實施擴招的教育改革政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8年的9.8%提升到2013年的30%,真正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成功過渡。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毛入學率達到40%。溫家寶總理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告了“教育投入要占到政府預算4%”的這個目標已經在2012年底實現。然而,在2013年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在兩會期間向財政部發問,要求回應2013年教育經費為3.8%,而事實上并“未達標”的問題。由此看來,高等教育在今后的較長時間內將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勢頭,但是,政府的辦學經費壓力依然比較嚴峻,撥款“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經費缺口問題依然存在。單純地依靠傳統政府辦學的方式是難以滿足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因此,為了緩解高校的辦學壓力,高校領導應摒棄“等、靠、要”的思想,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大膽引進市場手段進行合作辦學項目推廣,拓寬籌資渠道,從而緩和高校辦學經費緊張的矛盾。
中外合作辦學是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通過教育市場開放,打破我國和國外辦學方的“隔膜”,鼓勵中外雙方之間的學歷、學位和學分的互認,支持專業人才流動,取消政府對教育市場的壟斷,引入優質的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入自由選課制、完全學分制和末位淘汰制,通過消化吸收,有機嫁接、利用創新并加以推廣,能有效補充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對教育體系的改革創新及我國教育的自我更新和
修復意義深遠。
文化教育帶有普世性的規律,教育是實現跨文化交流與合作最具有普遍性的平臺。WTO所倡導的教育市場自由化原則,以及通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開放教育市場,打破政府對教育市場的壁壘,積極應對國際教育市場搶攤教育資源的激烈角逐、跨境合作,聯合培養,博采眾長、共創雙贏,這對“增加中國教育供給的多樣化和選擇性、緩和政府辦學經費壓力、提高國內科研能力、推動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促進國內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地球公民”等方面意義頗深。因此,對于跨境合作辦學,我國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洋為中用,汲取精華,棄其糟粕,與時俱進,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健康、有序、有利的發展。
[1] 葉光煌.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2006,(6).
[2] 寧波諾丁漢大學[EB/OL].百度百科,2014-03-02.
[3]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題組.關于WTO教育服務貿易的背景資料[N].中國教育報,2002-05-11.
[4] 劉東波.加州深陷財政困境[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yyj/article_2013090591329.html,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