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影,喬雄兵
(1.中南民族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4;2.武漢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2)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從諸子散文到楚辭離騷,從魏晉風骨到唐宋詩詞,卷帙浩繁的文學著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包孕著先哲們的智慧。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先秦時代,各派爭流,針鋒相撞,很多思想家自由抒發理念與見解,希冀自己的思想能夠為治世所用,以改變當時紛亂的社會格局。老子是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一位思想家,他被尊奉為道教始祖,他劍走偏鋒,主張“無為”而治,以達成社會穩定的終極目標。本文通過著重闡述老子的“無為”思想,指出其中部分人對“無為”的誤解,闡明其內核所在,同時將其關照現代社會,分析它對于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老子的“無為”,并不是跟有為對立的概念,而“無為”當中,其實包含了有為的意味。分析歷朝歷代的興亡,容易看出,當君王主張“無為而治”的理念,那么一般都會呈現出國順民昌的態勢。“無為”,也就是順應天時,貼合民心,摒棄盲動妄動之心,達成天下一團和氣。執政者以這種原則指點江山,才能讓國家穩固,江山牢靠,反之,則會讓江山之基動蕩難寧。因此,老子的“無”意味著不干涉。
很多人對“無為”存在誤解,沒有參透其中深意,而是斷章取義,用有色眼鏡看待它,沒有形成一種專業學術性的觀點,具體包括以下兩種看法:
1.1.1 認為“無為“乃消極處事
在很多人的思想觀念里,道家哲學似乎是消極怠慢的,不具備主動積極性。這其中,可能被當作消極之最的,就是老子的“無為”了,浮云遮望眼,不識真面目,大家淺顯地這樣理解,從而形成了一種大眾認識。追根溯源,我們回到先秦時代,當時,各派利益針鋒相較,禮崩樂壞、民不聊生,在這種根源之下,老子驚天一呼“無為”,旨在探求一條穩定秩序的救世之途,他獨辟蹊徑,希望朝野紛爭的亂象能夠回歸平靜。從其內涵上來看,老子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的意思,它是針對時代紛亂,呼喚摒除利欲熏心的雜念,想讓民眾能從中擺脫出來。
1.1.2 認為“無為”乃愚民政策
“恒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從老子的這句話理解,“愚民”是老子哲學一個重要體現,不過,不能就此將其愚民思想與愚民政策牽連起來,這是斷章取義,違背老子初衷的。因此,我們應當放棄先入之見,以根源探求事實,領會老子思想的其中之味。圍繞老子哲學的全面系統,才能夠洞察到所謂愚民的真正本質。“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這一句貌似自嘲之言,其實道盡了內心恬靜釋然的態度。人人都為欲望而熙熙攘攘,但是老子秉承著清心寡欲的“道”的哲學。“愚”,其實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彰顯著圣人對個人修養的畢生追求。
“無為”作為老子哲學的精髓,它的別具一格,從內涵到外延,與其他哲學流派形成鮮明的不同。“無為”指的是回歸原始,沿著常道發展下去,一旦與初衷相悖,不管怎么肆意妄為,也實現不了最終目標。它不僅囊括了個人修養,更是上升到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高度。
1.2.1 要求順其自然的“有所為”
無為而無不為,看似矛盾,其實相承,其實質是順其自然的“有所為”。“自然”是萬物存在的既定規律,一切因果相接,自有定律。“自”是事物本身,“然”是這樣,也就是說,我們應當順應規律去進行實踐活動,而不要妄圖用主觀意志操縱事物。“無為”本身就是依照人類的活動變化總結而成,萬事萬物都有其行進動因,外在因素是不能強行扭轉的,“無為”也就是要順天而行,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實現有意義價值的“有所為”。
因此,老子的思想其實是具有積極性的,其深層目標就是希望國家安定,民泰祥和,也就是“有所為”。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能實現個人利益的“無為”,那就是最高層面的“有為”。
1.2.2 使人們返璞歸真的大智慧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在當時,統治者依仗權勢,為所欲為,造成社會動蕩不安,老子認為,統治者無為而治,才有利于安撫民心,“無為”“無靜”“無事”“無欲”,民風才能復歸淳樸,才不會滋生一系列社會弊病。“無為”,才能有效地整治“智巧”之害,使得民眾返璞歸真,靜享恬淡,保有天真淳樸的氛圍。老子多次提及“嬰兒”,希望民眾如嬰兒,這并非指老百姓要像嬰兒一樣混沌懵懂,而是指一種精神品質,不欺詐不貪婪,不奸邪不乖戾,這才是“無為”提倡的精神內核。因此,老子希望借“無為”點明世風日下的緊迫感,借以希望統治者以德化民,以順其和,讓百姓自然休養生息,發揮最善良的本質,實現社會的和諧統一。
抱樸守真是“無為”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道生萬物,一切都有既定的規律。天、地、人必須遵道相繼,不逾越這條線。抱樸守真,也就是懷揣簡單初始之心,不去違背自然法則,不私自妄為。前文已經說過,老子經常使用“嬰兒”的字眼,其初衷很純粹,本意是我們應當保持初心,就像嬰孩一般沒有心機,將品質沉淀內斂,在動蕩的社會安于本分,回歸平靜。也就是說,穩定來源于萬事萬物按照“道”發展,不打破格局,這樣才會達成圓滿和諧的狀態。這個社會如果要有秩序,那么就必須有更多的“嬰兒”,才能實現理想的境界。在老子看來,“樸”與“真”都是人性的理想狀態,它們也就是“道”的原始反映,這一價值取向融入我國傳統文化風范,化作先賢賦予我們的璀璨財富。綜觀古代發展演變,朝代更迭,風起云涌,我們可以看到,興盛朝代的君王,一般都主張抱樸守真的態度,為政為民,以人為本。
“清靜為天下正”,清靜,指的是內心澄明,不受雜念的紛擾,學道信道,清靜為第一等,清靜之教義,能讓社會和諧太平。寡欲,指的是不求名利聲色,不受任何欲望的役使。“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認為,對于外欲,我們要保有良好的態度,不能用陰險狡詐的手段去攫取,玩弄權勢,欺民壓眾。貪欲過重,損人害己,不僅讓自己陷入沉淪,還讓他人受到侵害,欲念是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所以,老子主張將寡欲作為行為規范,從而實現“道常無欲樂清靜”的完美境界。欲望如果開閘,就難以復收,從而一直噴薄涌動,走到錯誤的極端地位。就像一些人追逐聲色財權,卻以生命為代價,不但欲望未獲滿足,而且寶貴的生命傾覆無存。聲色財權是身外之物,無法換來身心的安寧以及平實的幸福。清心寡欲,不是說消極處事,退避讓之,而是遵照常道,爭取自己應該獲得的。
很多人自恃才情,喜歡將才氣顯露于表面,卻不知那只是才華遜色的小聰明而已,他們認為這樣做,能夠顯示自己的高明與偉大。《道德經》中說到,“智慧出,有大偽”,這個問題我們應當一分為二地看,不能否認智慧之功用,因為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我們將這句話理解為,人一旦過分展露才華,那么就會被社會所摒棄。大智慧的人,會將自己的才華收斂起來,不用它來經營奸邪狡詐之事,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智慧和才干一旦被有所圖的人利用,那么就會危害一方的人,因此,不顯山,不露水,如同一個隱士,將智慧蟄伏起來,不參與到動蕩洪流之中。“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真正明達事理的人,會順應天道出入于世,讓時代選擇自己,不著痕跡。真正擅長說話的人,可以在正確時刻保持緘默,因此不會犯下錯誤。老子的這一思想,有所矛盾,但是結合具體的時代,我們能夠參透其中深意,這種守愚的無為思想,對于后世影響深刻。
老子主張柔弱,這是一種內斂的狠勁,是“柔弱勝剛強”的英姿。老子哲學喜歡以物作比,來源于廣博的大自然,“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參天大樹,雖然挺拔蔚然,但是一旦風侵雨襲,就容易折紙斷裂,甚至連根拔起,而柔弱的小草,卻有著韌性的生命力,能夠長久地存留下去。要實現理想,柔弱在某些層面更勝于剛強。老子引用了水這一意象,進行了充分有力的證明。水的韌性無可匹敵,它雖至柔,但是卻能克剛。水滴石穿,千年生成的頑石,水能夠擊穿它的傲骨。水生萬物,它足有炫耀邀功的資本,卻始終保有平實的心態,不張揚跋扈,不傲慢自居,它始終向著低處流,洗凈所有的污穢不堪,還世界一個透明與空靈,不管怎樣功高卓著,水依舊淡泊寧靜,這就是無為的至高境界,這是個人利益的無為。水滋養了萬物,它明艷了青山秀岑,它嬌嫩了芳英碧草,它以公平無私之大愛,給予我們一個變化萬千的世界。它投射著天光云影的曼妙,它構筑著水榭亭臺的清麗,它從不挑三揀四,總是竭力成為最佳的陪襯——水看似柔弱,卻隨處可見,證明著自己的價值與強力。所以,不要通過表面來下定論,柔弱當中包蘊剛強,不炫耀,才有勝利的資本,這就是真正的強。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人活于世,應當坦蕩從容,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很容易陷入恐慌情緒,擔心自己被競爭的洪流淘汰,而現實欲望又太多,我們總是難以抉擇,心的負累太重。所以,在紅塵俗世之中,懷揣無為之心,割舍郁積在胸的煩悶,化繁為簡,化煩為清,積蓄正能量,繼續前進。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但是“無為”的情懷依舊不變,它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品格。活在當下,精神的物質的天平,我們總是難以權衡。很多人為了經濟生活忙忙碌碌,卻疏忽了精神的追求,疏忽了享受生活,與家人擁抱幸福,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選擇題。
道家哲學,似乎找到一個物質與生活的契合點,它讓我們學會坦然釋懷,如同神仙一樣樂于逍遙,不要禁錮自己的身心,束縛自由的靈魂,保持心情的愉悅,精神的暢快,這才是治標治本的健康之法,遠比金錢堆砌的健康來的便利得多。
細節決定命運,心態決定成敗,好的心態至關重要。我們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實,才能有效達成最終目標。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珍惜分分秒秒,從事有意義的事情,不在功名利祿上錙銖必較,虛度光陰。在這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人才輩出,如果落后于潮流,就會被淘汰。只有沉淀深厚的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沒有捷徑,唯有學習。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做人應如水,默默地滌蕩萬物,大仁大善,與世無爭,不求名利。像潺潺不息的活水,任性方圓,不畏強力,不懼阻撓,胸襟澄明天地寬。如水之明,如水之善,以一滴水的姿態,融入奔進的大潮洪流之中。
以一顆奉獻的心,感化周身氛圍,為他人帶來益處,做一個利人利己的好人。同時,以“無為”之心確定人生目標,求真務實,不好高騖遠,一點一滴細致地完成,收獲縈心滿懷的富足與充實。
“無為”思想還包含了一種有效的社交技巧,為現代人開啟了一個別具一格的人情模式。與人溝通交流時,秉承“柔弱退讓”的原則,不是一味地膽怯退縮,而是彬彬有禮,謙和友善,這種做法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求同存異的方式,以虛懷若谷的姿態,諦聽別人的觀點,吸收別人的建議,達成一致的理念,使人心向自己靠攏,從而愉快友好地相處。如果太過強勢,似進實退,而老子這種以退為進的法則,則是以攻心為主的最佳策略,它能夠建構和諧的社會道德,。一旦形成這種“無為”的社交風氣,會使整個社會受益,凝結成齊心共進的向心力,緩解矛盾,消除痼疾,從而推進我國的安定與團結。一旦大家都能先大我再小我,先大家再小家,不以自我為中心,就能構造和諧正能量,促使人際關系其樂融融,那么就會形成所向披靡的融合力。
21世紀,這是一個提倡公平,又倡導個性的新時代,但是一旦與自然規律悖反,不尊重歷史既定法則,那么就會牽連他人,受累自己。也就在這樣一個新興時代,未知性與偶然性更大,發展的進程更加洶涌,我們更應該守住本真,懷抱初心,不要被物欲洪流所羈絆,從而愜意自在地精彩生活。
“無為”哲學,倡導我們以閑適恬靜的心態,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不被六欲所擾,不被七情所困,隨遇而安,豁達明朗,保持平和樂觀的人生態度。站在“無為”的角度,人道應當尊重天道,學會適可而止,注意律己修身,“無為”是一種積極的情懷,“無不為”是“無為”達成的目的。雖然“無為”哲學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它對于我們后世依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1]王光輝.“無為而無不為”如何可能?——老子無為思想新探[J].人文雜志,2008(3):40-45.
[2]李堆尚.老子哲學的圣人觀[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24-29.
[3]范申艷.從混沌到有序的哲學啟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3-74.
[4]蘇梅芳.老莊的無為政治思想[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3):13-14.
[5]劉艷芳,劉於清,李平.孔子與老子和諧思想比較及啟示[J].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