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洪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47)
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國家城鎮化的建設和發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使社會公眾對城市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多,由此形成了一個極具規模的旅游業市場。如今,國家城鎮化建設和旅游產業發展都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為了推動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必須加快旅游產業的發展,而城鎮化建設與旅游產業發展之間有著密切關聯[1]。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推動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因此,在現代城市旅游業發展的背景下,對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市觀光旅游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特定的城市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稱號,結合風景秀麗的湖光山色,桂林市可以以此作為吸引外來游客的旅游資源,并將其作為城市旅游代表形象。
城市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性是城市基本特征,如果沒有文化氣息的城市是無法吸引游客的。以影響深遠的文化資源作為城市旅游業發展的資本,就屬于城市文化旅游模式。例如,西安市是歷代皇朝的首都,有著濃厚的古文明歷史,也是聞名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西安城市建筑有著“歷史博物館”之稱,城市文化資源是吸引廣大游客的重要資本。
到城市旅游的人們都希望得到休閑娛樂,促使了城市休閑旅游模式發展的多樣性。例如,成都市休閑的生活是吸引游客的資本,還有一些城市的休閑旅游開發是基于康體娛樂活動方面的,例如昆明市有著良好氣候,適合前來旅游的人們享受溫泉的休閑,進一步促進了昆明市旅游發展。
有些城市旅游資源相對缺乏,但卻是潮流的中心、時尚的根據地,是各種商品聚集的場所,這種以購物吸引游客的就是城市購物旅游模式,并以此帶動城市經濟建設和發展。這種旅游模式的特色就是商品購物,與其他城市旅游模式相比,城市購物旅游模式消費層次較高[2-3]。
在城市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游客的流動性增加了消費行為,帶動了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建設的發展,提高了旅游相關企業生產的積極性,由此產生了經濟效應。旅游產業的經濟效應主要包括產業關聯效應和產業結構優化效應[4-5]。
旅游產業涉及領域廣泛、關聯性較強,游客的消費行為不僅涉及西部地區的酒店、餐飲、交通、娛樂行業等,同時還包括醫療、安全、衛生等公益性服務行業。城市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西部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是提高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城市旅游業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性。而且城市旅游產業具有輻射功能,在區域性旅游產業發展中,城市旅游產業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西部地區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眾所周知,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促進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城市旅游產業作為經濟支柱,是推動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旅游業不僅是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而且對國民經濟有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城市旅游業發展的特征是消費水平較高,因此,城市經濟建設基礎是影響游客消費水平的關鍵。隨著城市旅游業的飛速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產業發展由第一、二產業占優勢比重逐步向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最終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隨著西部地區城市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促使經濟結構由農村經濟逐漸向城鎮經濟過渡。從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日益擴大,表明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升級。由此可見,城市旅游業在促進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也有著深遠影響[6-7]。
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在促進西部地區社會人員就業方面的作用非常明顯。城市旅游產業促進就業包括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兩種,直接就業崗位指的是由工作人員向游客提供直接服務,間接就業崗位指的是與旅游產業相關的工作,主要為城市旅游發展提供支持性服務。世界旅游組織研究指出,每一個直接就業崗位可以帶動5個間接就業崗位的產生。城市旅游產業涉及餐飲、娛樂、酒店等多個服務行業,同時,旅游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社會勞動人員的支持和參與。城市旅游產業在促進城鎮化建設中,吸收了大量社會剩余勞動人員,為其提供再就業的機會,這有助于緩解當前形勢下西部地區就業緊張的壓力,加快地區城鎮化發展。
城市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環境、城市交通、城市衛生和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也是開發城市旅游多元化功能的基本要求。城市旅游發展帶動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增強了城市服務功能,使城市旅游與城市建設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不斷改善城市服務功能,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為城市塑造高品質魅力。城市旅游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作用的現象,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進一步增加了對城市的認知[8]。
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對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也同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城市旅游開發過程中,對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管理,不僅可以保證城市生態環境不會遭到破壞,而且還可以有效的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但不容忽視的是,城市旅游業的發展也會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首先,游客個人的不文明行為會對城市環境帶來影響,以致城市生態保護區域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即使投入大量資金成本也未必可以恢復原貌,由此制約了城鎮化發展建設;其次,城市旅游產業必然帶動交通業的發展,造成空氣質量的持續下降。雖然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而飛速發展的城市旅游產業,不僅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還導致了西部地區居民與游客競爭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因此,堅持城市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規范城市旅游行為,對推動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有著重大意義。
昆明市中心布置的主要是體驗型文化旅游產品,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金馬碧雞坊區塊,該區域作為昆明市沉淀著文化底蘊的區域,擁有多元化的體驗型文化旅游產品。同時,該區域有著濃重而古老的校園文化,以及多民族融合的都市文化,還匯集了西方與東方文化的夜生活。因此,昆明市中心區是休閑旅游集中度最高的區域,昆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著各地游客前去旅游。
昆明市滇池和金殿世博園區域匯集了以公園型為主的旅游產品,隨著昆明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逐步改善,市民出行變得十分方便,對于短距離旅游的需求日益強烈,因此,以公園為主的旅游區域成了昆明市民休閑旅游的去處。而且,滇池和金殿世博園區域休閑娛樂主題鮮明,類型多樣,是昆明市居民周末旅游的密集區,尤其是金殿世博園區域,很多家長周末都會帶著孩子來觀賞植物花草,進一步體驗大自然的樂趣。
昆明市周邊區域主要集中建設的是康體娛樂型旅游產品,廣泛分布于昆明市周邊縣城區域。雖然昆明市周邊區域的旅游資源相對單一,但卻有著5A級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各地游客前去觀賞。例如舉世聞名的石林、九鄉地區,有著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包括轎子山、紅土地等,都是非常秀麗的自然風光。
由昆明市城市旅游產業的空間布局可以看出,城市旅游逐漸向昆明市周邊區域擴散,由此,城市旅游產業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帶動了周邊區域的城鎮化發展,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
1.旅游空間結構與城鎮化建設的互動
昆明市旅游發展的特征是由城市中心區域向周邊區域逐漸擴散。目前,昆明市城郊結合區域主要以康體娛樂型旅游為主。隨著昆明市旅游業的繁榮發展,這些區域的城市功能越發顯現,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酒店、餐飲、交通等服務業的參與,使昆明市城郊結合區域發揮的功能與城市中心區域相接軌。昆明市旅游產業的發散式發展,使游客的空間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帶動了旅游服務業的繁榮發展,形成了昆明市旅游空間引導游客行為的發展方式,促進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人口流動的頻繁。由此可見,昆明市城市旅游產業的擴張發展帶動了周邊區域城鎮化建設,對于促進昆明市農村人口城鎮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昆明市自然生態風光受到了嚴重破壞,人口向城鎮區域的流動進一步增加了居民對土地的需求,這就使得自然生態保護區域面積減小。對于以發展康體娛樂旅游業為主的昆明市城郊結合區域來說,如果自然生態環境持續遭到破壞,必然降低游客對旅游地區的評價,破壞昆明市的整體形象。基于昆明市旅游產業發展的角度,自然生態風光是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保障,必須加強對自然生態風光進行保護和管理,才能真正滿足游客對休閑旅游的需求。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自然生態風光的保護,與地區城鎮化建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2.旅游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互動
從2001—2010年昆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整體呈上升趨勢。2003年,由于SARS,昆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城市旅游發展建設和節慶旅游活動的持續舉辦,也對昆明城市環境和自然生態風光帶來了影響,如果不能科學合理地對城市旅游發展產業進行規劃和管理,還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失衡。由此,城市旅游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還會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降低,制約地區城鎮化發展。雖然無法對昆明城市居民生活滿意度進行有效的分析,但也可以根據其他指標的變化情況對城鎮化的發展進行研究。昆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不但促進了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為社會公眾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還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蓬勃發展。就業崗位的不斷擴張會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流動,但是,城市的地理空間畢竟有限,因此,為了保證昆明市城市功能的正常發揮,必須適當的擴張城市規模,以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城市旅游經濟發展帶動了昆明市整體功能的完善,促進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提速又促使了旅游產業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
從昆明市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結構來看,休閑娛樂型旅游產品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區域。在旅游旺季時,大量游客同一時間涌入城市中心區域,給城市帶來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使城市交通承載力超標,導致生態環境質量下降。面對城市環境日益惡劣的問題,城市旅游產業要不斷提高產品的多樣性,將旅游范圍擴大到周邊區域,以此實現分散游客的目的。由此,昆明市可以將城市旅游產業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互協調制定,擴大旅游空間范圍,將部分休閑娛樂型旅游資源向城郊區域轉移。昆明市城郊區域結合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可以有效改善此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推動城鎮化建設迅速開展。
昆明市政府應該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城市服務水平,包括交通建設、醫療建設、衛生建設等,將昆明市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居民幸福指數高和多文化融合的城市。在交通環保方面,可以加大公共交通建設,提倡購買電動汽車,積極倡導綠色出行,由政府投資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使昆明市城區形成一張自行車租賃網,方便城市居民購物出行,除此之外,還可以為游客帶來全新體驗,并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同時,昆明市旅游產業發展需要構建完善的服務咨詢體系,建設信息化旅游咨詢平臺,一方面可以宣傳昆明市的旅游資源,提高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在城市環境建設方面,昆明市要突出“春城”特色,使游客到昆明市有切身的完美體驗,就如同沐浴在森林花海之中。
(三)調整旅游產業規模,拓寬就業空間
昆明市依靠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帶動就業率增長主要是通過投資拉動實現的,因此,城市旅游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是保證相關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昆明市旅游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對于城鎮化建設發展的作用較小,沒有充分發揮旅游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優勢。旅游產業就業范圍主要指的是供給服務方面,隨著城市旅游資源開發的加快,旅游功能形式的持續豐富,信息化旅游服務咨詢的開展,各種創新型旅游方式的逐漸興起,旅游產業就業囊括的范圍會更加廣泛。昆明市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擴大傳統的旅游產業規模,二是創造新型的旅游模式。城市旅游產業規模的擴大是通過多元化經營實現的,例如發展旅游購物、旅游咨詢、旅游地產等。旅游產業規模的提升還可以解決季節性旅游的問題,使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更加穩定。新型旅游產品的開發主要是為了促進昆明市旅游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使城市旅游產業經營者與游客、政府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從而形成新的旅游業態。城市旅游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在促進地區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可以有效帶動地區就業。
本文立足于我國西部地區,對城市旅游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對其產生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進行了分析。以昆明市為例,探討了城市旅游發展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建設、文化產業建設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研究策略和解決措施。
研究表明,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與城市旅游發展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從對昆明市的實證研究可以進一步分析得出,西部地區城鎮化背景下昆明市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尤為突出,經濟增長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因此,昆明市下一步的旅游產業發展方向,應該從推廣城市人文建設、形象建設著手,以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政府宣傳力量,提高法制管理力度,把昆明打造成一個嶄新的旅游城市,并向周圍的西部地區普及,帶動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建設。
[1]周娜娜.中國西部地區綠色旅游發展研究[J].商,2013(11):213.
[2]袁丹,雷宏振.我國西部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效率與產業集群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4):158-162.
[3]鄭文俊,王金葉.西部地區高等旅游教育國際化和本土化發展思考[J].旅游論壇,2012(5):114-116.
[4]陳興.中國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153-155.
[5]何騰.基于協同學的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1):122-126.
[6]陳露.西部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7):248.
[7]孟航.西部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之文化基礎及道路選擇[J].旅游研究,2013(2):60-64.
[8]白平,陳菊紅.基于旅游物流能力的西部旅游發展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6-20.
(責任編輯 代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