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清(武漢市漢口醫院呼吸內分泌科,湖北 武漢 430012)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1],患者由于保守治療而臥床,并發癥較多,近年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已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8月,我們對我院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63例施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術前術后予精心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股骨頸骨折患者63例,年齡64~83歲,平均72歲。其中,男18例,女45例。左側骨折30例,右側骨折33例。合并癥:心血管疾病46例,呼吸系統疾病18例,糖尿病20例。48例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15例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均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住院16~28d,平均21d。術后均無肺栓塞、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等長期臥床并發癥,無傷口感染,無人工股骨頭感染,術后1~3d體溫輕度升高,術后復查血常規及生化結果均正常。
2.1.1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體質較差,常擔心骨折手術費、手術風險、術后生活方面問題,心里負擔較重。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所擔心問題,有針對性的,運用通俗易懂的知識進行講解。介紹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目的及療效,消除患者的顧慮,增強其信心。并應爭取家屬及患者陪護的配合,使患者能愉快地接受手術,配合治療。
2.1.2 一般護理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評估患者生理及心理狀況,完善相關術前檢查,觀察病情變化,對原有內科疾病如血壓、血糖情況應及時調控至正常,為手術做好準備。術前建議患者予優質蛋白、高熱量飲食,加強營養,予高纖維素飲食預防便秘,術前常規予抗生素靜滴預防感染,指導患者床上大小便,必要時上置尿管。術前均患肢外展約30°皮膚牽引減輕患者疼痛,抬高床頭20°~30°,保持牽引力線,并在骨突處予棉墊保護。指導患者術前進行股四頭肌、踝關節功能鍛煉,預防下肢血栓及肌肉廢用性萎縮。術前12h禁食,6h禁飲,對術前晚上因緊張失眠者,適當予鎮靜藥物以保證充分睡眠。
2.2.1 病情觀察 術后病人返回病房后,詳細了解術中出血、補液及輸血量,根據病情及時調整補液及輸血量。術后常規予低流量吸氧、心電監護,合并糖尿病患者需監測血糖。兩腿之間放置軟枕,患肢予防旋鞋外展30°中立位制動,避免髖關節脫位。
2.2.2 傷口負壓引流護理 術后患者手術切口常規留置負壓引流球,觀察引流情況,防止引流管脫落、折彎,更換引流球時嚴格無菌操作,并將引流液色、量、質及時報告醫生,24h引流量若小于50ml,48h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2.2.3 疼痛處理 術后手術切口處疼痛對老年患者刺激較大,影響患者術后睡眠及康復。應根據情況予必要的鎮痛藥物,若使用鎮痛泵患者,應保持導管通暢,防止脫落,以取得最佳鎮痛效果。
2.3.1 感染 老年患者體質較差,術后長期臥床易導致墜積性肺炎,保持術后病室內通風,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咳嗽訓練,當分泌物多難以咳出時,及時予靜脈及霧化吸入祛痰藥物。術后常規予5~7d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及時換藥。術后第2天拔出尿管,鼓勵患者飲水,減少泌尿系感染。
2.3.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有資料顯示,國外髖膝關節置換術后DVT的發生率為50%~70%,病死率為0.10%~0.15%[2]。老年患者常合并內科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術后應第一時間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運動、踝泵運動、使用抗血栓壓力帶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抬高患肢,定時觀察患肢皮膚、皮溫、血液循環、腫脹及足背動脈搏動,如果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3.3 髖關節脫位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髖關節脫位多與體位及活動有關,術后關節周圍軟組織尚未修復,人工股骨頭尚未穩定,如患者體位不正確,不正確的翻身或移動患肢,均可導致人工股骨頭脫位。因此在各種操作時應將整個關節托起,避免單純牽拉、拖動患肢。平臥時患肢外展中立30°位,雙下肢之間放置軟枕,忌患側臥、患肢外旋、內收。健側翻身時,患肢墊高,保持外展位。
向患者反復強調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早期功能鍛煉,術后第1天即可主動活動上肢、擴胸、深呼吸等,囑家屬或陪護進行腿部肌肉按摩、膝踝關節活動等被動活動。術后第2~3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每次15min,4次/d,并同時活動踝關節,防止僵硬。術后1周,若傷口無紅腫,患者體溫正常,可指導進行髖關節功能鍛煉,囑患者拉住牽引床上吊環,進行引體向上鍛煉,逐漸增加鍛煉幅度。
術后2周傷口拆線,6~8周后在助行器或陪人保護下適當下床行走功能鍛煉。①按照住院時鍛煉方法,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鍛煉時間及強度,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②加強營養,保持傷口清潔,預防傷口處感染。③術后6周內避免患肢內旋、內收動作,不交腿側臥、不坐矮凳、沙發、盤腿,避免危險動作,防跌倒。④術后1、3、6月及1、2年均應到骨科定期復查,觀察有無假體松動、脫位、感染等并發癥。
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療效確切,但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體質較差,手術刺激可誘發或加重基礎疾病,手術風險大,圍手術期良好護理及術后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的功能鍛煉指導能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有重要作用。
[1]曹偉新.外科護理學 [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23.
[2]Wroblewski BM,Siney PD,Fleming PA.Fatal pulmonary embolism and mortality after revision of failed total hip arthroplasties[J].J Arthroplasty,2000,15(4):437-439.
[編輯]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