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紅(公安縣中醫院骨科,湖北 公安 434300)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通過植入人工全髖關節假體治療髖關節疾患的外科技術,比較常運用于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髖臼發育不良等疾病,它可以起到消除關節病痛,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有一定的風險,手術前后的正確護理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有效恢復有很重要的意義。
從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科進行了162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平均年齡65歲,其中股骨頸骨折28列,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34例。62例患者均全愈出院,無1例并發癥,對所有患者隨訪1~2年,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因疾病導致生活行動不便,對自身病情及術后恢復效果不了解,往往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要及時有針對性的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手術愈后良好的相關事例,消除疑慮,提高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對疾病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2.1.2 一般護理 根據患者全身情況的評估來制定護理計劃,協助患者做好各種相關輔助檢查,全身及手術區的準備。
2.1.3 術前體位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鍛練,練習股四頭肌收縮力量。具體方法是:患者平臥床上,上肢伸直盡量抬高,然后放下,反復進行[1],為術后恢復打下良好基礎。
2.2.1 術后觀察與護理 手術創傷大,出血量多,應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術處引流管保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引流量及術處傷口滲血情況。保持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并在大腿間放一軟枕,腳穿 “丁”字鞋,禁止患肢外旋、內收、過度屈曲髖關節,預防髖關節脫位。觀察患肢皮膚顏色、溫度、疼痛、腫脹情況,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2.2.2 肢體的功能鍛練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術后的康復鍛練,早期鍛練增加患者肢體的血液循環,減少并發癥,促進肢體腫脹消退,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等起到重要作用,鼓勵患者早期行踝關節的主動屈伸及股四頭肌的等長舒縮活動,以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2]。①術后第1周: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等長收縮運動,足踝、膝關節主動屈伸運動,輔以被動按摩,促進靜脈回流,健側下肢也要進行抬高及膝關節屈伸運動。②術后第2周:指導患者坐位練習,患者坐位時,雙手后撐,髖關節屈曲不超過80度。同時可進行伸髖練習、屈髖練習和屈髖位內外旋練習。③術后第3周:從坐位到站位的練習,站立屈膝、站立外展髖部、站立伸髖部等。④步行練習:術后不久,可在病房中作短距離行走,骨水泥人工髖的病人,術后即可使用患肢逐步負重,而非骨水泥人工髖病人,六周后患者才可逐步負重。
2.2.3 出院指導 人工全髖置換術后仍需要較長時間康復訓練,應通過逐步加強的鍛練來增強您的活動能力和耐力。按出院前訓練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時進行,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平躺時雙腿間放置枕頭,以保持兩腿分開,維持至少3個月,避免側臥至少3個月,最初6個月患側髖關節要避免內收及內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不要下蹲活動,不要坐使髖關節屈曲90°的椅子,按身體情況一般先拄雙拐后單拐,再完全棄拐。定期復查。
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均受到疾病的折磨,通過手術能有效解除患者關節的疼痛,恢復患者關節的活動功能。隨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廣泛開展,術后康復鍛練受到重視,積極有效地早期訓練是能否恢復髖關節功能的關鍵。護理人員必須掌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相關的專業護理知識,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與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和系統康復訓練,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從而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
[1]朱玉華,王秀麗,石秀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 [J].中國實用醫藥,2008,3(15):175.
[2]劉素娟,白正艷,林建興,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 [J].中國當代醫藥雜志,2009(7):103-104.
[編輯]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