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炎
(鄭州大學商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
李炎炎
(鄭州大學商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一直是理論界與實務界關注的熱點,主動披露有關社會責任信息已成為企業界的共識。系統地梳理了國內外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成果,以期人們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發展歷程、內容、形式、計量方法以及發展現狀能有更深的認識,建立起符合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社會責任披露規范。
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形式;計量方法;現狀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以及主要任務。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變成了中國共產黨、中央政府具有戰略意義的執政政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公司社會責任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支持,這也導致了2006年以后社會責任報告呈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同時,環境污染、投資欺騙、員工跳樓事件的曝光,使人們越來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因此,如果要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就需要更加關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狀況。
1916年,Clark首先提出管理者要承擔社會責任的思想。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第一次浪潮”,此時,大多數企業以“社會和環境報告”的形式披露社會和環境方面的信息。由于經濟的不景氣,20世紀80年代初期,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活動失去了動力,僅僅少數的公司還在繼續使用。80年代后期,環境危機的出現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壓力,讓更多企業關注企業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因此,出現了以環境報告為主要形式,以環境狀況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第二次浪潮”。20世紀90年代后,可持續發展得到了世界普遍認同,尤其在1992年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峰會”后,試圖通過《可持續發展報告》全面披露企業有關社會、環境和經濟三方面的內容。
我國這方面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才開始關注社會責任會計,此時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已經受到各國廣泛關注。深圳證券交易所于2006年9月25日首先發布了鼓勵性文件《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這個文件確定了國內最規范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格式。它從股東及債權人的權益保護、職工的權益保護、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環境保護及其可持續發展、公共關系以及公益事業、制度的建設及其信息的披露等角度明確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范圍。它標志著我國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與此同時這也成為了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走向規范和普及的重要起點。而此時,西方有關研究已經成型,由于我國在會計準則上的國際趨同,使我國在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披露范圍上出現了與西方國家大同小異的現象。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我國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們應該在借鑒西方國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責任披露格式。
關于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的內容,目前在西方國家主要有幾種觀點:首先是基于利益相關者角度。自Ernst&Ernst(1978)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應包括環境、能源、人力資源、公平雇傭實務、社區參與、產品、其他等七大類后,又更加具體地把這七大類劃分為27小類。Carroll(1979)首次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應包括企業在經濟方面、法律方面、倫理方面及自愿責任方面等方面的內容[1]。其次,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點是環境問題。在80年代環境危機的背景下,Tortman和Bradley(1981)認為社會責任信息應包括環境方面的信息、人力資源方面的信息、產品方面的信息、能源方面的信息、社區方面的信息和其他六大類[2]。Gray(1995)把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更加詳細地劃分為有關環境、能源、社區、消費者、慈善和政治捐贈等問題共十五個大類[3]。再次,有些國家特別重視企業的職工利益,其中一直認為最重視的企業職工權益的國家是法國。法國早在1975年,就已經建議每家公司每年需要公布“社會報告”。其中社會報告主要包括有關雇員的人數、健康及安全的保護、工資福利、雇員的培訓、行業中的關系、為雇員提供的房屋以及交通條件和其他有關的工作條件等七個方面的內容。
目前我國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種是與西方主流思想相同的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參照國外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葛家澍、林志軍(2001)提出企業應在提供正常經營活動報告以外,還應該提供有關履行外界的相關利益集團和社會公眾社會責任的更多信息。然而李正、向銳(2007)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更加直觀具體地把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分為環境、員工、社區、一般社會問題、消費者及其他六方面[4]。二是從社會責任報告的角度出發,陳東升、陽秋林(2008)在討論建立社會責任會計準則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四個社會責任會計概念包括社會資產、社會負債、社會成本、社會收益[5]。李素枝(2009)指出社會責任會計在內容上可以借鑒傳統會計的形式進行分類,但是應該進行區別,提出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應包括社會責任的資產、負債、收入和成本[6]。
目前在國外采用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是披露社會責任的主要形式,而有所不同的是德國企業,它們披露社會責任主要采用社會責任報表、目標社會責任報告和傳統報告三種形式(Dierkes M,1979)。在我國,宋獻中和李皎予(1992)比較早地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形式進行研究,他們把社會責任披露的方式劃分為簡單模式、中級模式及高級模式,企業應根據實際采取不同的模式[7]。而李正(2006)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形式劃分為四種:年度報告內的分散披露、年度報告內的獨立披露、年度報告外的獨立披露以及大眾媒體披露。很明顯這些劃分并沒有聯系我國的實際情況,所以,楊旻(2009)在分析了全球現有的SA8000標準、GRI指南、全球協約等社會責任標準后,指出應該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固定格式作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式并每年向公眾發布[8]。王青云、王建玲(2012)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式劃分為嵌入式和獨立式,他們認為“相對于嵌入式來說,獨立披露能更加直觀地反映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具體狀況,由于其披露信息比較全面會給信息使用者更加良好的印象”[9]。
首先系統歸納出社會責任計量方法的是Waddock和Graves(1997)將其歸納為調查工具選擇法、內容分析法、聲譽指數法、行為感知計量法、案例研究法等[10]。Maignan(2000)將計量方法劃分為專家評估法、單項及多重指標評價法和管理者分析法三大類[11]。而Turker(2009)綜合前人們的觀點,將計量方法更具體地歸納為聲譽指數法、內容分析法、單項及多重指標評價法、個體層次及組織層次的CSR計量法[12]。
我國學者李皎予、宋獻中(1989)首次提出了我國社會責任會計計量的基本方法,它們是成本效益法、成本支出法以及文字表述法等。而李正、向銳(2007)歸納出了有關社會責任的計量方法為聲譽評分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指數法,并且認為可以較為公正客觀地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計量方法是指數法。我國目前在社會責任的計量方法方面,界限還是比較模糊的。大體而言,目前把社會責任會計方法、聲譽評分法、內容分析法、指數法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主要計量方法。雖然這四種方法都不是很完美,但相對來說,應用比較廣泛的還是內容分析法和指數法。
黎精明(2004)指出目前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還是比較分散,形式缺乏獨立的報告,應該加強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意識[13]。陳玉清、馬麗麗(2005)提出目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數量少且內容比較零散而不完整,披露缺乏連續性,披露的信息主要是以定性文字描述,且不能以體現社會責任為主要目的。也有很多學者運用大量的數學模型對社會責任信息狀況進行研究[14]。李正、向銳(2007)分析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624家公司年報后發現,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較多的是產品質量、員工問題、公益捐贈等,而環境問題、廢舊原料回收、社區等問題較少披露[15]。而許家林、劉海英(2010)在分析了100份央企社會責任信息報告后發現,社會責任報告中僅有一小部分采用全球報告倡議的方式進行披露,仍有大部分采用其他模式披露。何麗梅、駱沁蕾(2012)對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運用內容分析法和指數法進行量化分析后發現,我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不理想,定量指標較少,指數較低,強制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質量明顯高于自愿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質量。
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普遍采用披露環境問題、員工問題、社區問題、一般社會問題、消費者、其他等內容。并指出我國目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計量的最佳方法是指數法,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在還是不理想,目前還處于在年度報告中的分散披露階段,披露的方式還主要是以文字性描述為主,缺乏定性的分析。而且大多數企業沒有采用年度報告中的單獨部分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
目前我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還屬于自愿披露的階段,企業在以營利為目標的前提下很難自發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再者我國弱勢有效的資本市場中許多利益相關者意識不到社會責任信息對自身利益的影響,才導致了目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不理想狀態。經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要促使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更加完整和規范,必須要建立一套正規且嚴格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部和外部框架,把社會責任價值觀的形成、公司的結構、信息系統的形式、公司運作的詳細過程以及質量的監控、內部的審計和績效的評估等放入到企業內部框架中[16]。而把法律法規的出臺、輿論監督和外部審計、政策導向等放入到企業的外部框架內。這樣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機制對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還是更希望企業能夠更加真正地落實有關社會責任的披露,使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再是形式。
[1]Carroll A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16).
[2]Trotman K T,Bradley G W.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1,(21).
[3]Gray R H,Kouhy R,Lavers S.Methodological themes:Constructing a research databas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by UK companies[J].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5,(6).
[4]李正,向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07,(7).
[5]陳東升,陽秋林.芻論社會責任會計準則[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11).
[6]李素枝,譚翀,劉勝花.我國推行社會責任會計初探[J].現代商業,2008,(18).
[7]李皎予,宋獻中.美國社會責任會計的廣角透視[J].會計研究,1989,(6).
[8]楊旻.借鑒國外經驗構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指標體系[J].財會月刊,2009,(26).
[9]王青云,王建玲.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研究——基于滬市2008-2009年年報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2,(3).
[10]Waddock S A,Graves S B.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11]Maignan I,Ferrell O 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rketing: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32).
[12]Duygu Turker.Measuring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A scale development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5).
[13]黎精明.關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14]陳玉清,馬麗麗.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5,(11).
[15]許家林,劉海英.我國央企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6).
[16]郭復初.論企業社會責任理財觀[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6).
Study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LI Yanyan
(School of Busines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China)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top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ectors.Initiatively disclosing information about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global business community.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order to assist people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developing history,content,form,measurement metho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China.It is hoped that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regu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an be establishe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content;form;measurement methods;status
F27
A
1008-4681(2014)01-0038-03
(責任編校:譚緯緯)
2013-09-29
李炎炎(1989-),女,河南周口人,鄭州大學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會計與財務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