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出發,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全新的概括,體現了國家政治理想、社會價值導向、公民行為準則在價值目標上的統一。基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價值觀有利于認識和理解現代合格公民的素質要求和價值追求,而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內在聯系出發積極培育個人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和塑造現代合格公民。
十八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面地展現了國家、社會、個人的價值訴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深刻體現了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方面的價值要求和制度追求,是我國社會賴以生存的靈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充分表明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彰顯以人為本、人人平等、公平正義、依法治國,為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涵蓋公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各個環節。三個層面的價值訴求是相互聯系和貫通的。一方面,確立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價值目標的統一基礎。另一方面,反映了現階段全國人民的最大公約數,實現了國家發展目標、社會價值導向、個體行為準則的統一。
個人在國家和社會關系中處于最根本的地位,而公民個人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處于最基本的地位。“作為個體的人,對國家、對社會來說,都是最高貴的、最重要的,是它們存在的根據和前提。”[1]馬克思、恩格斯探討社會問題的邏輯起點就是個人,“沒有了‘個人’,社會就變成了一個空洞的抽象物,也就不可能有人類的歷史。正是因為許許多多的個人,他們為了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而互相交往,在分工和合作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世界——社會。”[2]無論是公民還是法人,都滲透著一種道德人格的因素,這是作為公民和法人都應具有為社會公共利益而服務的道德自覺[3]。由此可見,公民個人價值觀對于市民社會來說至關重要。
公民個人價值觀的塑造有利于社會的良好運轉,同時也需要社會規范的引導。社會核心價值觀,是指導社會成員價值選擇和行為取向的基本標尺,體現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引導和塑造公民個人價值觀[4]。
塑造公民個人價值觀有助于國家層面價值觀的整體提升,反之也需要國家制度和法制的保障。“個人至少能為國家作的第一個貢獻就是把自己從一個人變為一個‘個人’,去接近一個大寫的‘人’的標準,去發展人的心智和道德潛能。”[5]公民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黑格爾曾說:“在市民社會中,社會成員的人是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在國家中,人在統一中返回于自身,人的意志自由才達到了真正的實現,因為在國家中人的權利和義務完全統一了。”[6]這表明公民個人身份只有在國家中才得以實現。“制度是直接或通過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而間接地規制或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交往規則。”[7]“國家價值理念是管理者根據國家利益制定的明確個人以及社會組織思想和行為取向的價值標準。”[8]國家的價值觀通過制度保障來為個人價值觀奠定基礎。
何謂合格公民?社會主義現代合格公民至少應該具備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意識、珍視權利自覺履行義務意識、遵紀守法意識等。我國公民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由此可見,合格公民的素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價值觀相契合,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又是培養現代合格公民最基本的素養目標。
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并履行義務的人。公民具有國籍規定性,是在特定的國家和民族中生存的人,國家意識是萌發和養成公民意識的基礎,公民教育以培養民族精神為首要任務,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應具有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意識。“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意識是指公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熱愛、認同、歸屬和維護國家獨立統一、建設國家為國奉獻的意識。”[9]愛國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公民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愛國還是一種道德準則,道德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是愛國主義情感的理性升華,它要求人們把關心和維護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把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看做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要犧牲個人利益而服從國家利益。因此,現代合格公民首先應培養愛國的個人價值觀。
德國的馬丁·海德格爾曾描述這樣一個過程,在道德行為領域,個人突破自我的偏狹,關注別人,與他人分享,因為他所承擔的活動使得自我本性和社會規范相融合,構成了自我的意義世界。一個人熱愛本職工作,敬重崗位職責,恰恰體現了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最終將使個體獲得生命意義,實現人生價值。職業道德的根本宗旨在于實現人的生存意義和自我價值,而敬業使人通過自覺追求良好的職業行為而找到人生意義的歸屬,它體現了職業道德宗旨和人生的價值。熱愛本職工作,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具有職業榮譽感和職業責任心,是公民基本的道德修養。現代合格公民應當培養敬業的個人價值觀。
《說文解字》上說“誠,信也”,二者互訓,本意相通。古人把“誠”和“信”合起來使用,意指誠實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也是古今社會共同遵奉的道德原則。中國儒家將誠信看作是人最重要的德性,為進德修業之本與立人之道。誠信既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公共義務,它是一個合格公民在道德上的起碼標準和一般要求,是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理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因此,現代合格公民需要培養誠信的個人價值觀。
重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10]唯有與人友善,才能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對他人友善的人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友善,對他人敵視的人也必然會受到他人的敵視。一個孤立無援的人常常陷入困境,而一個多助的人則處處都是坦途。能否團結他人、友善他人,關系到一個人的前途和幸福。”[11]因此,友善不僅有利于社會和諧,還有益于公民個人的良好發展。此外,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規范,是善良友好的公民倫理關系。作為必然性的公民倫理關系,友善直接規定了生活在公民社會中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公民都享有對其他公民友善的義務,同時也有權利享受其他公民所給予的友善。因此,培養合格公民理應塑造友善的個人價值觀。
如何培養合格公民?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出發,國家層面價值觀的實現為塑造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社會層面價值觀的認同為塑造合格公民提供引導,個人層面價值觀的追求是合格公民實現的主要內容。因此,國家、社會需要為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個人價值觀創造條件,公民個人要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成為現代合格公民。
公民社會的合作性倫理實體,是通過自我意識的行動而達到現實性,這種行動就是設定其存在的規章制度,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是培育個人價值觀的保證,這些規章制度是公民行動的標尺,公民是對制度認同從而實現道德社會化。因此,國家的規章制度要體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念。
法律約束是硬性的,它使一些最基本的社會價值取向明晰化、規范化、權威化,為人們提供具體的行為模式,并著眼于對每個人的行為及后果的約束。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及時制定和頒發一些新的法律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塑造典型是社會輿論發揮作用的重要形式,現代心理學表明人們的行為普遍地會受到模仿這種心理機制的作用。正面的典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形象化,對個人有鼓舞和激勵作用。因而,我們必須運用大眾傳播媒介發揮社會輿論的作用,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為現代合格公民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它是一種內在的啟發和引導,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認同。而價值觀是情和理的統一,價值目標和標準是一種外在于主體、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要求,它以理性的形式存在于人的思想觀念中。價值情感是以心理體驗的方式反映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表達主體對客體的價值態度。強烈的價值情感能促使人們產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必須加強情感熏陶,使價值觀深入人心。
現代合格公民的培養不僅需要外在因素的制約和引導,而且還需要公民主體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公民素質。首先,認真研讀十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理論,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其次,加強實踐鍛煉,積極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價值觀。價值觀作為一種實踐精神,不能脫離實踐,唯有通過反復的實踐,才能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悟,并最終得以踐行。最后,自覺進行自我陶冶。我國自古就注重個體的自我修養,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改過遷善”、“慎獨”,主張個體進行自身修養,主動凈化升華自己的靈魂。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要不斷地反省和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主動地進行自我修養和調整,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1]宋惠昌.當代政治倫理學的基本問題[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4).
[2]耿步健.馬克思、恩格斯“個人與社會”關系思想的當代啟示[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1995.
[4][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0卷)[M].1995.
[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7]董建新.制度與制度文明[J].暨南學報,1998,(1).
[8]侯淑芳.論個人價值理念與國家價值理念的協調發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
[9]秦樹理,王東虓,陳垠亭.公民意識讀本[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1995.
[11]焦國成.作為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團結友善[N].中國教育報,20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