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益
(長沙大學旅游管理系,湖南 長沙 410022)
“五四”時期湖南的新文學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長足的發展,而且為湖南新文學走向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文學社團和純文學刊物的出現,使得湖南的新文學擁有了一批具有全國聲譽的著名作家,如楊樹達、李青崖、趙景深、王魯彥、劉夢葦、羅黑芷、黃醒等,他們是在湖南新文化氛圍中成熟起來的,他們或是長沙各校的教師,或是學生。不僅如此,一批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脫穎而出的湘籍作家如田漢、丁玲、向培良、劉大杰、謝冰瑩、白薇、黎錦明、彭家煌、葉紫、周立波等,也都受過湖南新文學氛圍的熏陶,他們那時或先或后都曾經一度在長沙求學,接受了最初的新文學洗禮。五四后的長沙是中國新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可說是催生中國新文學的搖籃。
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政治和軍事上形成了北洋軍閥與西南軍閥的對峙局面。自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起新的國民政府之后,就更使這種對峙局面尖銳與復雜化了。湖南,在地理位置上恰恰成了軍事對峙的中心地帶,辛亥革命后所發生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以及護法戰爭都把湖南當作了血腥戰場。在這場曠日持久、拉鋸式的南北軍閥混戰中,湖南的地方政權曾九易其手,先后主持湘政的軍閥如湯薌銘、張敬堯等野蠻殘暴,對文化的摧殘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長年的戰禍使湖南蒙受浩劫,滿目瘡痍。湖南社會危機四伏,百業凋零,有識之士對此痛心疾首,欲思拯救。
另一方面,湖南是中國一個極富革命精神的省份。戊戌變法時期,湖南被譽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涌現了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宣傳家和活動家。全國維新運動主將、輿論界驕子梁啟超等也來湖南這塊充滿生機的地盤大顯身手。湖南興學堂、開學會、辦報刊,使變法運動迅速形成高潮,開各省風氣之先。辛亥革命期間,湖南被時人稱為“中國內地革命之先聲”,繼武昌起義爆發后,湖南革命黨人又率先響應,成為武昌起義后的“首應之省”。湖南在辛亥革命運動中產生了黃興、蔡鍔、禹之謨等一批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并在激烈的與封建主義的殊死軍事較量中,使民主思潮得到廣泛的傳播。
殘酷的社會現實,高揚蹈厲的傳統革命精神,使當時的湖南具有一種獨特的社會面貌:現實使人沉思,痛恨,奮起;而承傳的變革精神又使那時代的文化先驅者們能夠找到或汲取變革現實的方式與力量,從而敢于直面血淋淋的現實,奮起抗爭,開辟新的道路。正是在這既沉實,又悲涼;既疾首痛心,又振奮激昂的精神風貌中,湖南跨入了新時代,迎接著更深入、更普及、更觸動人心靈變革的新文化運動的到來,并且,出于歷史的必然,湖南將在這場開創歷史新時代的文化變革中,劃出自己鮮明的軌跡,作出其特有的貢獻。
湖南新文化運動從1915年開始醞釀,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和刺激頓時涌向高潮,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具鮮明特色的、生氣蓬勃的局面。
首先,青年學生始終是運動的核心力量與主體。學生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政治力量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并顯示其特有的革命潛力,這在中國的現代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青年學生作為一個人數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參與社會變革,也足以證明中國革命的極大深入和民主思潮已經在何等程度上掌握了民眾,也只有到這個時候,新的全面的文化變革的歷史時機才會到來。
其次,各種進步期刊大量涌現。隨著學生運動的蓬勃興起,大批文化期刊的涌現使湖南的新文化運動頓時增輝添色,也使長沙成為除北京、上海以外的著名新文化運動基地。《新青年》7卷1號曾對湖南的文化運動情況作了專門報道,《晨報》也在《新潮中的“周刊世界”》一文中贊譽湖南新文化運動的勃興。在這些新文化期刊中,《湘江評論》影響最大。這份刊物由毛澤東主編,1919年7月創刊,內容分西方大事述評、東方大事述評、世界雜評、湘江雜評、新文藝等欄目。文化思想的全面變革必然帶來意識形態各個領域的變革,文學的變革也蘊含其中。幾乎所有的鼓吹新文化的刊物,都發表了眾多的早期新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盡管顯得稚嫩,但它們無疑地預示著一個文學新時代的到來。
第三是各種文化社團的涌現。它們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從組織形式上推動著文化運動向縱深發展。1919年前后,長沙出現的文化社團以新民學會和健學會為重要。新民學會對現代中國革命有著深遠影響,健學會則在湖南的新文化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
新民學會的產生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它是強烈的時代要求在一批極富理想、抱負的新青年身上的充分體現。新民學會的成員幾乎全部是在當時湖南省城求學的熱血青年,其主要組織者是當時在省立一師范求學的毛澤東。新民學會對湖南新文化的一大貢獻是創辦文化書社。書社以全面介紹新文化為己任,在短短的一年之內銷行書籍一百六十余種,雜志四十余種,報三種。報刊包括《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等在內的全國著名新文化刊物,書籍則有作為中國新文學最初創作的胡適《嘗試集》、《新詩集》、田漢等的《三葉集》等,還銷行了包括托爾斯泰、契訶夫、泰戈爾在內的世界著名作家的譯作。文化書社自1920年8月成立到1921年3月,迅速向全省各地擴大發行,先后在平江、瀏陽、武岡、寶慶、衡陽、寧鄉、溆浦等地成立了分社,使新文化傳播形成網絡,伸展到湖南省境內。新民學會不僅為后來的中國政治革命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產生了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革命家,而且極大地促成和推動了湖南新文化運動的形成與發展,使湖南成為全國最早經過新文化洗禮的省份之一,從而為湖南以后作為文化大省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就文學而言,新民學會雖不是專職文學團體,但在他們的全部文化活動中,新文學始終是他們事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事實上,新民學會也產生了像蕭子璋這樣的文藝活動家、作家。至于他們之中的周世釗、鄒蘊真等更是創作和發表了相當數量的新文學作品,為湖南新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健學會主要發起人陳潤霖是當時湖南省教育會會長,其他成員大多系省立各校的校長,如朱劍帆為周南女校校長、徐特立為長沙師范校長等。這樣一批湖南思想界、教育界的“巨子”集聚一堂,倡導新文化,他們當時所產生的影響自然要比新民學會大,加之他們主要以公開演講的形式向社會定期舉行報告會,這樣就更引人注目,顯赫一時。健學會對文學的影響是間接的。它所討論的那些有關人生問題的觀點,應該說后來都成為了新文學的重要主題,至少可說開拓了文學創作的新視野與新領域。健學會直接貢獻于湖南新文學的是楊樹達題為《教育和文學》的講演。后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楊樹達,則可譽為湖南新文學的杰出先驅。毛澤東曾把健學會的出現比作“東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健學會成員憑借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聲望,起著典范和表率的作用,從而給省城各大學校造成了一種新文化的氛圍與氣勢,正是在此氛圍之中,一批新文化的巨人脫穎而出,他們之中就有后來作為中國新文學大家的田漢、丁玲等,正是在這時候,他們都先后在省城求學,接受新文化的洗禮與熏陶。
新民學會與健學會的活動有如點火或播種,自此以后,新文化運動便在三湘大地上蔓延開了,這或許是古老閉塞的湖南走向新時代的開端。
湖南的新文學的興起以白話文學的倡導為標志。代表人物有楊樹達、李抱一、黃衍仁、宮廷璋等,尤其是楊樹達,他被稱為當時最早提倡新文學的人。
楊樹達的提倡新文學,是從文學形式變革入手的,他在健學會所作的講演《教育和文學》可說是湖南最早也是最有力的文學革命論文。楊樹達站在文學革命的理論高度,論述了作為文學革命先行的白話文運動產生的歷史必然。他運用歷史進化論的觀點,聲稱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語言形式,文學語言的形式是隨時代而變遷的。楊樹達在討論文學形式革命時涉及到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對古典文言形式的否定即是對封建專制的儒家思想的否定;對白話語體的采納即是為現代新思潮的吸收傳播開辟了道路。
當時《大公報》主筆的李抱一也在他的《我對于白話文體的意見》中,對于推行白話文的社會意義作了論述,提出了“思想要傳播,文字須淺近”的觀點。
黃衍仁在其《駁陳丙坤君〈白話文實施上商榷〉》中給文言文下了一個定義,稱之為頌圣的、臺閣的、官腔的、輕薄的、肉麻的、牢騷的、寒酸的、逃世的、大言不慚的、不近人情的、搖頭晃腦的文字的集合體。
先驅者們從文學形式的革新入手,果敢地提出了徹底擯棄文言文學,倡導白話文學的理論主張,并且進一步深刻地闡明,白話文學必包含對文言文學所集中體現的封建思想觀念,尤其是儒家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猛烈批判與徹底否定,包含對現代民主新思潮的接收與傳播,以喚醒麻木呆滯的廣大民眾,適應現代社會。這里,文學語言形式的變革實質上已深化成了文學內容的革命,新文學——即完全的白話文學——必以揭露批判數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觀念,宣揚現代民主科學意識為己任,以喚醒國民意識,改造國民性為主要目的,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全新的。
文學社團和文學刊物的涌現是湖南新文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茅盾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中詳細介紹了當時湖南新文學社團產生的情況。在這些文學社團與刊物中存在時間較長且影響較大的,有省立一師文學研究會及《文學周刊》;岳云中學文學研究會及《卿云》;綠波社及《瀟湘綠波》;零星文藝社及《零星》以及湖光文藝社及《湖光》。
當時的第一師范,是湖南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在這里就讀的文學青年有感于時代急潮的沖擊,受文學革命的影響最先覺醒,于1922年5月發起成立了湖南的第一個新文學團體——省立一師文學研究會,其會刊《文學周刊》也是湘省最早出現的純文學刊物,抱著“為人生”的文學觀,內容以評論為主,以文學本質和對舊文學的批判繼承的討論為特色。《文學周刊》作品主要為詩歌與小說。詩歌多為應景即時之作,抒發情懷感觸,深深地帶有那時代的烙印,所描摹的本世紀初長沙的特有景色,也留下了一道寶貴的地方風景線。《文學周刊》所發的小說數量不多且篇幅短小,但這些小說有一個特色,便是直接描寫現實,直面慘淡人生,給人以沉痛而堅實的感覺。《文學周刊》作為湖南第一個新文學刊物,從文學理論到創作實踐,都為湖南新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李青崖所組織的湖光文學社是唐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所提到的五四文學社團在長沙的唯一代表。湖光文學社不同于主要由青年文學愛好者組成的一師文學研究會,其參加者大多是較為成熟的文學家,除當時已熟諳西方文學的李青崖之外,還有黃醒、黃衍仁、羅黑芷、張唯一、李抱一等,他們都是當時長沙的文化名流。
社刊《湖光》半月刊由李青崖主編,于1924年5月15日創刊,僅出8期便因經濟困難停刊。《湖光》并不依托于報紙而單獨發行,因此被視為湖南的純文學刊物。
《大公報》對該刊的出版作了熱情的介紹:“湖光文學社所出之《湖光》半月刊,為一種純粹的文學刊物,其創刊號發行后,頗為社會所歡迎,如此長沙,居然有此寧靜頭腦之書呆子之結晶體,未免不是一種可玩味的現象。”
《湖光》作為一種純文學刊物,內容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文學評論等,但該刊尤偏重于小說和譯作,為之撰稿的羅黑芷、黃醒后來都成為了具有相當影響的小說家,而專譯法國文學大師福樓拜、莫泊桑、莫里哀、法朗士名作的李青崖則成為了世界文學名著翻譯家。
長沙岳云中學文學研究會的主要組織者是當時任教于岳云中學的趙景深,他是著名的文學史家、文學翻譯家、作家,任教于岳云中學時正值他文學道路的開端,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一批文學青年。
《卿云》是岳云文學研究會會刊,重在創作,很少刊載文學批評,注重小說與詩歌。
綠波社是一個全國性的文學社團,成立于1923年2月12日,于1925年在長沙成立了分社。其中堅王魯彥對湖南新文學作出過突出貢獻。王魯彥在湘期間,既是他從事創作的起始期,又正值湖南新文學的發韌期。他直接參與過一師文學研究會《文學周刊》的編輯工作,又為《瀟湘綠波》的主要成員,為湖南的早期新文學建設起了重要作用。在創作上,他以長沙的軍閥混戰為題材,創作了名篇《柚子》。小說被魯迅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同時給予了深刻的評價,被譽為“鄉土文學的作家”,從而使他成為知名的新文學作家,開始了他雖然短暫但卻豐富獨特的文學創作道路。
茅盾曾把中國新文學社團和新文學刊物的大量涌現比喻為“尼羅河的大泛濫”,并且斷言:“跟著來的是大群的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他們在那狂猛的文學活動的洪水中已經鍛煉得一付好身手,他們的出現使得新文學史上第一個‘十年’的后半期頓然有聲有色!”茅盾的話當然也適合湖南的新文學發展狀況。如以上所述,大批新文學社團和純文學刊物的出現,不僅使得湖南的新文學頓時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長足的發展,而且為湖南新文學的走向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