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茸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學院,遼寧鐵嶺112000)
地道美國口語中的文化內涵*
聶 茸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學院,遼寧鐵嶺112000)
美國口語語言作為美國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美國文化傳播的載體。地道美國口語中承載著基督教元素、歷史元素、文學作品元素及運動用語元素。了解了地道美國口語中的文化內涵,有利于促進跨文化交際。
美國口語;文化內涵;基督教;文學;歷史;運動
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美國英語成為世界各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英語的學習不僅僅被看作是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且是對中西方文化知識的了解和對社會的認識。交際得體是新世紀人才在未來競爭社會中所應具備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對此,西方社會早有認識,許多高校,特別是在英美國家,跨文化交際或文化研究已成為熱門課程。美國口語是面對面交際的工具,但富有文化特色的口語詞匯往往使我們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表達,使我們的溝通陷入誤解。本文擬主要介紹地道美國口語中的文化內涵,以促進跨文化交際。
文化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它源于拉丁文cultus,是由colere演化而來,它的拉丁文原義是“開發,開化”,而這里所指的文化則是與政治、法律、教育等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文化也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語言中的許多詞匯都常常帶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方言和俚語是最通俗的語言,給人以新鮮、生動、趣味的感覺,因此,在口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大地豐富了口語。但是,單從字面意思無法理解其真正的含義,我們要挖掘其文化淵源。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任何語言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語言與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口語語言成為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宗教作為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已經滲入到世界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的諸多領域。基督教思想已深深地滲入西方人的文化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之中,直至今日,當其宗教的外殼趨于松動之時,基督教思想仍以哲學、信仰和文學藝術的形式繼續影響著西方文化。美國雖然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但基督教在美國是占有主導地位的世界觀,約有86%的美國人是基督教徒,其中包括新教、羅馬天主教、衛理公會、浸禮會、路德教派等[1]。基督教的教義對美國人思想行為的影響具有深遠意義,作為基督教的教科書《圣經》更是家喻戶曉。不了解基督教很難理解美國口語,地道美國口語中很多詞匯都承載著基督教元素。
例如:一位中國學生想邀請Jones給Mr.Smith先生寫一封推薦信,Jones回答道:I’m afraid an introduction to Mr.Smith from me wouldn’t help you much.He doesn’t know me from Adam.其中,Not know someone from Adam在口語中的意思是“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據《圣經》所載,Adam(亞當)是人類的鼻祖,沒有什么人會見到過他。因此,“不知道他與亞當有什么區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像這樣的口語表達在交際中頻頻出現。我們來猜猜下面的句子的含義:
1.I sweat blood until the work was finished.[2]
2.The boss raised Cain with me for not finishing my work on time.[3]
3.You’ve accomplished a lot,but it’s only a drop in the bucket compared with what lies ahead.[4]
從字面看,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真正含義。但我們一旦了解基督教,了解《圣經》,我們就會豁然開朗。原來sweat blood直譯是“使出血汗”。在美國口語中的意思是“苦的要命”,常常含有“憂慮”的含義。該詞條出自《圣經新約》中的《路加傳》第22章44節:And being in an agony he prayed more earnestly;and his sweat became great drops of blood falling down upon the ground.[5](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滴,滴在地上。)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一直很不安,直至工作完成。而raise Cain with someone字面意思是“把該隱叫出來”。實際意思是大發脾氣,大吵大鬧。古代的人們相信:只要嘴里一說devil,就會招來惡魔,因而用Cain一詞來代替。Cain是《圣經舊約·創世紀》中的人物,他是亞當和夏娃的長子,曾經殺死其弟弟亞伯,由于他給人以“性情狂暴,容易發怒”的印象,所以變成了devil的代稱。第二句話的意思是:由于我沒有按時完成工作,老板很生氣。Be a drop in the bucket含義是“滄海一粟”。出自《圣經舊約》,在《以賽亞書》第40章15節有這么一句話:Behold,the nations are as a drop of a bucket,and are counted as the small dust of the balance.(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像天平上的微塵。)現在不再使用a drop of a bucket,而用 a drop in the bucket。表達與全體相比,只不過一點點。第三句的意思是:你的確完成了一些工作,但是和擺在面前的工作相比你完成的不過只是滄海一粟。
在美國,86%的美國人信仰上帝,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們始終有著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是辦事規規矩矩誠實可信的人,基督教的教科書《圣經》的影響就這樣幾乎遍布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根植于人們的思想中,行為中,主宰著美國人的交際用語[6]。
歷史塑造、規定著語言,語言承載、傳播著時代文化,研習語言要知道其歷史與文化內涵。美式英語是對舊大陸語言的繼承,但也受到了新大陸環境的雕琢[7]。美國是個“大熔爐”,它的祖先來自于世界各地。人們來到美國時,不僅僅在地理位置上挪動一下,而且還把他們所在國的風俗習慣帶到了新的居住地。久而久之,美國人的文化習俗中形成了對異質文化和不同評議持容忍、可接受的態度。在這一點上,美國口語中有其明顯體現。
Let George do it.在口語中是指把自己的任務推給別人。這一詞條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1462-1515)有關。每當他有自己不愿意過問的事情時,就指著當時的首相、樞密主教昂布瓦斯的手下George說:Let George do it。這成了他的口頭禪。但是,在現代美國人的意識中,這個George不是指特定的人,而是泛指別人。
在美國口語中經常出現帶有Dutch的詞語,例如:Jack said to Mary:“lately,I am in Dutch with my mum.”中 be in Dutch with someone字面意思是與某人的關系就像與荷蘭人的關系一樣。為什么提到荷蘭?主要是因為17世紀以后,在國際政治和貿易等方面,英國與荷蘭激烈競爭,兩國一直互相仇視。這一表達通常用在與自己有密切利害關系的人一時關系惡化的場合使用,表示與某人關系不妙。當然,在現代口語中,一些表達已經約定俗成,沒有了歷史的留痕。例如:Go Dutch.(AA制)已經沒有了貶損荷蘭人小氣的含義。語言承載、傳播著時代文化。口語中,Eat crow表示“深自愧恨”。在英國英語中有一個同樣的表達法,就是 eat humble pig,本條用語純粹是美國貨,這是因為它源自如下的一段小插曲:在1812年的英美戰爭中,有一個美國兵進入英國人占領區去打烏鴉,被英國兵繳了械,并強迫他把那只烏鴉一口吞了下去。那個美國兵馬上取回槍,來了個投桃報李,強迫英國兵把剩下的烏鴉全都吃下去。這一習語主要指枉自尊大使本人感到羞愧難當。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用語也會在口語中廣泛地繼承下來,例如:do a land-office business in something指生意大為興隆。大家都知道:Do business是做生意,land office是國有土地管理局的辦事處。為什么與生意好有關系?翻開美國歷史,在1862年,美國實施宅地法案的時候,把國有土地無償分給一般市民,因此,有大批的人涌入各地的land office,也就是說land office大大興隆了。do a land-office business源出于此,意思是做 land office式的買賣,亦“生意興隆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了。
早期的歐洲移民把歐洲文化帶到了美國。到了17世紀,莎士比亞戲劇很快地遍及美國各地,成為美國作家的創作源泉,影響著美國的口語表達。
例如: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第五幕第二場中to dance attendance on their lordships’pleasures,表示在聽吩咐的時候,好像跳舞一樣來回走動,殷勤萬分。Dance attendance on在現代口語中借用表示“大獻殷勤”的意思。但有人對你說Something is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時,實際是想告訴你“事情有點奇怪”。該表達是從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的對白中借用來的。在第一幕第四場,哈姆雷特由于與國王的幽靈對話,叫部下退下,部下馬賽拉斯說了這樣一句話。原來的意思是:“在丹麥這個國家里,有什么東西正在腐爛。”人們在不能理解或覺得可疑的時候,心里會想“有人在搞什么名堂?”而be all Greek to someone本來含義是“完全不懂”,此表達源自莎士比亞的名劇《裘力斯凱撒》。在第一幕第二場中有這樣的情景:站在凱撒一邊的西塞羅向他的朋友講凱撒要被暗殺的情況時,怕別人聽見,用的是希臘語,暗殺者同謀之一吉亞斯卡曾經去偷聽。這件事傳到其他同謀者的耳朵里以后,他們問:“那么,西塞羅說了些什么?”吉亞斯卡開玩笑地回答說:“For my own part,it was Greek to me.(對于我來說,那完全是希臘語。)”也就是“完全聽不懂”的意思。為了加強語氣大多數情況下加all。
在句子 We had a wonderful time in China.The Chinese al-most kill us with kindness中,kill someone with kindness表示“過分的好意使人不自在”。出自莎士比亞的《馴悍記》第四幕第一場主人公培特爾吉奧的臺詞中的一部分:This is the way to kill a wife with kindness.And thus I curb her mad and headstrong humor.(這是用親切的態度馴服老婆的方法,就這樣,我治好了她那瘋狂的和頑固的性情。)在過去,其表達法含有“口蜜腹劍”的意味,現在完全沒有這種意思了。
美國是世界上最熱愛體育運動的國家之一,各項運動用語在口語交流中廣泛流傳。例如,美式臺球在美國屬于大眾化、普及化的全民運動,從而使很多臺球用語廣泛在口語中應用,成為美國口語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call one’s shots原為臺球用語,意思是“預先宣告哪個球打進哪個口袋”,這里的shot是“打臺球”,call是“宣布”。所以,We never know in advance what the boss is planning.He never calls his shots理解成:我們在事前從來不知道老板的計劃。他絕對不把自己的想法預先告訴別人。那么,如果有人說Our company is really behind the eight ball,那就是說:“我們公司的確是一籌莫展陷入困境”。因為在臺球游戲中,是使用白球把其他十五個球打入桌角的袋中。但是,如果白球在黑球的后面,而黑球的另一側是要去打的球,由于黑球的阻礙,就很難打了。behind the eight ball是指“陷入困境”。
語言這種社會文化現象,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任何語言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美國口語語言作為美國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美國文化傳播的載體。了解美國文化,進一步理解地道美國口語中的文化內涵,使跨文化交際更為得體,以達到交際目的。
[1]常俊躍.圣經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3][4]Edwore G,Seidensticker,Jone G McCaleb.Modern American colloquialism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5]Holy Bible[M].上海:中國基督教協會,1997.
[6]牛寶華.試論美國文化背后的基督教元素[J].海外英語,2012,(9).
[7]李顏偉.美式英語的形成與美國歷史[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On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American Spoken English
NIE Ro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ieling Teachers College,Tieling Liaoning 112000,China)
American spoken English,as a mirror of American culture,is the carrier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American culture.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American spoken English so as to promote smoo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erican spoken English;culture connotation;Christianity;literature;history;movement
G13
A
1008-4681(2014)01-0113-03
(責任編校:陳婷)
2013-10-15
聶茸(1970-),女,遼寧鐵嶺人,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美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