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泉
(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15)
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研究*
蔣青泉
(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15)
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使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國家和湖南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背景,在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實訓基地的路徑選擇和模式分析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入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注重內涵發展和創新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為載體,著重對協同創新、校企一體的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發展模式進行探索和實踐研究。
戰略性新興產業;共享型實訓基地;校企一體;建設模式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特點,產業發展出現新的趨勢,促進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必須努力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支撐產業升級的能力,因此,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堅持協同創新、科學發展,努力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是遵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在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中,以作品或工作項目為載體,以綜合職業素養和專門職業技能訓練為任務,按照企業實際工作流程組織實訓教學。隨著我國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湖南加快培育和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各類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因此,加強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對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有效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途徑[1]。
(一)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人才
一是根據國家和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圍繞創新體系建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的重點專業領域,關注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在人才培養、技能培訓、競賽選拔、考核評價、人才使用等環節進行系統設計和有機銜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制;二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規劃專業布局,在傳統優勢專業基礎上,通過優化調整、轉型升級組建新興專業,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按照職業崗位和技術活動需求設計課程體系,共享行業企業資源,實施合作教育,建設共享型實訓基地,加強實踐和技術前沿的實訓課程建設,吸納行業企業參與實訓項目開發,注重創新能力與應用技能的培養,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質[2]。
(二)提升協同創新的支撐服務能力
在“面向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發展產業”理念指導下,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能力為主線,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項目、重點工程為依托,開展技術服務和生產創新,拓展實訓基地的邊界和功能,將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專業領域技術交流與合作培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注重研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應用,促進技術技能人才資源優化配置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持續積累,實現支撐服務與產業發展深度對接。
工學結合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推進工學結合就是將工作崗位的要求與專業學習的要求對接。共享型實訓基地面向職業教育、產業培訓、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是在一定范圍內開放的、共享的、合作型綜合實訓基地[3]。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是指在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為實現建設目標所形成的實訓基地建設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國內外職業教育基于工學結合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內涵、形式和教學特色,包括以德國為代表的“雙元制”,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TAFE”,以新加坡為代表的“教學工廠”,以及我國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等。
(一)“教學工廠”模式
“教學工廠”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最核心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完善和有效的學習環境和過程,將工廠環境引入學校,在學校內建起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環境逼真的教學工廠;學校從企業承攬生產項目作為學生的實訓項目,企業提供或借用一個與實際工廠完全一樣的生產車間,學生在教師和工人師傅指導和訓練下進行實際生產操作;在操作中,學生不但能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而且通過實際生產,學會了未來上崗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學生所做的實訓項目是企業當期最需要開發的實際項目,學生在“教學工廠”里所生產的產品是企業正在生產銷售的產品。
“教學工廠”將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注重學生技能培養,通過參與企業項目而獲得今后工作能力的職業教育理念,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實訓設備先進,實行產業化運作模式,提高設備設施資源的利用率;二是設立專業科技中心,承載校企合作的對接與應用的平臺,作為展開各項專業教學活動的主體,切實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三是構建“雙軌制”課程體系,既可以減少設備的數量,縮小“教學工廠”的規模,又能保證學生有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四是采用階段遞進的方式,使學生的能力逐漸提高,第一、二學年進行基礎和專業學習,第三學年在專業科技中心完成企業項目或科研項目,部分優秀學生到企業實習或海外實習;五是引入項目教學方式,項目源于實際,且來源多樣化包括企業項目、科研項目、技能競賽項目等,在此基礎上開展項目開發與研究。因此,“教學工廠”可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是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保證工學結合得以實現的有效形式,強調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充分利用對方的優勢資源進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證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4]。“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質是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良性互動,形成“雙贏”局面;其核心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雙向參與;實現的目標是增強學校的辦學效益和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職業院校和企業是校企合作行為發生的主體,雙方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雙贏互動、相互支持,并以各自的社會需求目標為依據,彼此制約,締造利益共同體。政府作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管理者,制定法律法規促進和推動校企合作,為校企合作的有序進行提供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和手段,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使校企雙方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產生校企雙方合作的內在動力。
“校企合作”可分為政府驅動型和市場驅動型兩種模式,我國借助市場競爭和調節的手段逐步實現從政府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構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加強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建立校企合作的動力、激勵和約束機制,保證校企合作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近年來,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發揮行業辦學優勢,注重服務于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對接戰略性新興信息產業發展,以學院與企業一體化建設為載體,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機制,推動移動通信技術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更好地引企入校,共同建設生產性、服務性的實訓環境,逐步形成以共享為核心的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基地不僅使學生在校即可實現到企業的實訓實踐活動,基地還能開展行業企業員工培訓、通信運營服務、產品開發、應用研究及技術推廣活動[5]。
(一)多方共享、校企一體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
學院和湘通服科技培訓分公司采取一門兩牌的管理體制,并與中興通訊、大唐移動、中國通信服務、湖南移動等企業建立“企業主導、學院主辦,雙方共建,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體,對接戰略性新興信息產業發展,探索“校企一體”建設模式。一是建成校企對接、全程全網的移動通信技術實訓基地,保持實習實訓設施設備與通信企業同步發展并適度超前,具有工位足夠、功能完備、技術先進的企業運營環境。二是在運行機制上,依托校企合作共同體,成立校企一體委員會,形成一套完整的“合作育人、協作生產、共同開發”的運行機制,系統設計集教學、培訓、認證、生產、研發功能于一體的模塊化、層次化實踐教學體系,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6];推行“雙軌聯動”實踐教學組織模式,以現場教學、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為主要手段,實施技能訓練和技術活動。三是在管理模式上,成立基地管理委員會,建立基于企業化管理與市場化運作的制度和流程,實施“專業(群)+基地”的運作模式;創建真實的崗位訓練、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引入通信企業的現場6S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先進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與企業職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實訓管理模式,多方參與搭建多樣化學習平臺,開放共享優質實訓教學資源,開展高技能和新技術培訓,提高實訓基地的綜合效益。
(二)市場導向、協同創新的實訓基地發展模式
協同創新就是圍繞創新的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助、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學院堅持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與戰略性新興信息產業發展相適應,增強質量意識和市場觀念,吸取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建設與運營基地,學院與合作企業成為互惠互利、相互依靠的戰略伙伴,開拓培訓市場,關注效益與成本,發揮實訓基地示范作用與輻射功能。一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發展,樹立以品牌、特色、文化為導向的質量觀,在品牌思維和文化思維的實現過程中,注重文化與基地建設的有機結合;執行企業生產管理體制、安全操作規程、技術維護規程、質量管理標準和行為準則,積極發展創新文化,促進企業文化、技術文化協調發展,營造充滿動力及合作精神的實訓環境;完善“校企互通、專兼結合”的教師培養、聘用與評價機制,不斷從行業企業遴選工程技術人才及現場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及教學工作,建成一支具有國際視野融高校教師、工程師、培訓師“三位一體”的教學團隊,通過打造品牌、強化特色、提高質量來促進實訓基地內涵發展。二是以提升價值為目標的創新發展,樹立以市場、服務、效益為導向的價值觀,在經營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實現過程中,讓技術和市場充分交融,使市場需求的拉動力與技術創新的驅動力目標一致、產生合力,協同推進;貼近企業管理模式,建設移動核心網運維中心、移動基站代維認證中心、無線網優支撐中心、移動客戶服務運營中心、增值業務產品協同創新中心;建立核心資源數據庫,把移動通信產業技術鏈和應用鏈連接起來,通過有效運作來共享更多資源,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圍繞企業技術升級和技術服務外包,以項目為抓手,開展業務研發、技術革新和技術推廣活動,通過社會服務、資源共享、提升價值來促進實訓基地創新發展。
以國家和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指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基于協同創新、校企一體的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是在高職院校戰略發展視域下,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成功經驗,引入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注重內涵發展和創新發展,形成以共享為核心的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促進高職專業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實訓基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項目為載體,不僅為學生提供實訓教學服務,而且還為社會和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員工培訓、業務咨詢等社會服務,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使之成為服務社會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載體、產學結合的平臺,并通過市場運作增強實訓基地自身造血功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1]黃芳.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與教育[J].云夢學刊,2013,(3).
[2]戴勇.校企合作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3).
[3]周蘭菊,顧青.高職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4).
[4]屈善孝,黃勇.建設實訓實習基地 提升高職學生職業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2,(Z3).
[5]楊廣金,江濤.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模式及效率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2).
[6]霍影.依托優勢產業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6).
Research on Docking with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Constructing Shared Practice Bases
JIANG Qingquan
(Huna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015,China)
Share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mak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e bet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eeding up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unan and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ute choice and pattern of th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docking with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It is significant to explore the share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mo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the market demand,introducing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deas,stressing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and taking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ojects as the carrie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shared practice base;university-enterprise integration;construction mode
G710
A
1008-4681(2014)01-0145-03
(責任編校:譚緯緯)
2013-11-04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研究”,編號:XJK012CZJ036。
蔣青泉(1965-),男,湖南洞口人,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通信工程、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