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麗華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學院,廣東佛山528333)
珠三角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甘麗華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學院,廣東佛山528333)
在珠三角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社會對英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規格要求,過去光懂英語的“純外語人才”或單一基礎技能型畢業生已不能適應經濟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因此,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從教育理念、“雙學科”培養模式、“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教學模式、項目培養模式以及工讀交替模式構建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更好更快地為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服務。
經濟轉型;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以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雙輪驅動”,在產業集群、產業名都、產業名鎮、產業名牌的建設中,形成了大量的工業文化資源,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性發展,為產業升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近十年,珠三角產業經濟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在整體產業中比重偏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生產性服務業比重過低,物流、會展、金融、設計、創意產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服務支撐能力不強。二是高層次應用型英語人才整體數量、質量、結構尚無法滿足經濟國際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十二五”規劃珠三角的產業定位是:成為世界級的現代制造基地,積極推進CEPA框架協議中合作領域和政策在珠三角先行先試,重點在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會展業、商務報務業、科技服務業等領域推進與海外和港澳臺的合作,以加大珠三角的輻射功能,實現產業經濟的增長極。
隨著區域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地方大中小型企業對英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規格要求。筆者曾對涉外企業的主管進行過有關應用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光懂英語的“純外語人才”或單一基礎技能型畢業生已無法滿足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他們要求的是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善于合作、樂于奉獻的應用型畢業生[1]。這對我們的培養方案、專業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研究如何培養新型的應用型英語人才以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迫在眉睫。文章從教育理念、“雙學科”培養模式、“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教學模式、項目培養模式以及工讀交替模式構建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更好更快地為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服務,爭取實現珠三角產業經濟發展的第二次騰飛。
改革開放30年來,珠三角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歷史機遇,率先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成為我國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發揮著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從珠三角經濟發展形勢看,需要大量具有較高的“英語應用能力、專業知識技能、團隊合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的具有發展潛力的高端人才,這將成為推進經濟增長的有力軍。在這種形勢下,形成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高職應用英語教育理念是關鍵。
高職應用英語教育是以培養社會各個行業所需的高級應用型英語人才為目標的一種高教類型。這種類型的教育在產業經濟條件下已經規定了它自身的就業教育屬性。首先,高職應用英語教育的內容除包含基礎的英語語言知識之外,還涵蓋與社會各職業崗位有關的具體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學生將從中學到相應的崗位所需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其次,在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條件下,社會勞動市場的需求決定人力資源的配置,高職院校培養的應用英語畢業生能否符合社會崗位的要求,完全取決于人才規格是否符合經濟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再次,樹立國際化的職業教育理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借鑒德國的項目教學方式,捷克的“雙學科”培養模式、英法的“三明治”校企合作課程,美國職業院校的合作教育模式,韓國初級學院的顧客導向教育(CE)以及“訂單”培養等途徑和方法。
應用英語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是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教育的生命線,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應用英語水平能否適應經濟國際化快速發展的要求是衡量高職院校應用英語專業辦學水平高低的尺度。下面從“雙學科”培養模式、“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教學模式、項目培養模式、工讀交替模式四個方面構建提高學生英語就業能力的培養方案。
(一)“雙學科”培養模式(two-subject study)
根據人才規格調查結果得知,單一外語專業或基礎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場對單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正逐步減小。因此,應用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需求也應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提出“創新國際區域合作機制,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2]。珠三角的產業發展要面向國際化,這說明產業的發展需要既懂英語,又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半p學科”培養模式下的畢業生正可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半p學科”培養模式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同時學習兩個學科的課程,各占50% 的學分[3]。對那些既想學習英語這一學科,又想再學另一門學科的學生,可以有如下選擇:英語+旅游;英語+會展;英語+物流;英語+外貿;英語+傳媒與交流等等。學生在畢業時可獲得雙科文憑?!半p科”生可自主跨系選擇相關專業課程,與英語專業課程合并主修,這種復合形式可以確保復合專業根基牢固,教學效果良好[4]。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新要求、新需要。
(二)“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的教學模式
對珠三角應用英語人才規格要求深入調查中得知,當今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外語加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工作崗位要求應用英語畢業生具備能在專業領域里運用外語進行溝通與交際的能力,而不只是具有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語言學家們在ESP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的教學模式。CLIL教學不僅包含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而且有明顯的專業內涵,是語言技能訓練與專業知識學習的結合。在這種教學中,學生不僅能通過某一學科的專業知識來提高語言能力,而且還可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CLIL教學主要內容包括集中探究某一知識性學科以及二語教學。這種模式體現了語言與專業的融合。這種融合并非簡單的加合,而是載體與被載體的融合,即語言與其背負的內容的融合[5]。
在這種模式下,由英語語言教師任教,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或學科知識收集教學材料,或是直接引進國外原版的相關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當外語成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時,學生學習外語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更強,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畢業后不僅能熟練地以英語作為工具獲取各專業領域內的信息,而且能夠參與各種國際會展、物流、金融、設計等交流活動。
(三)項目教學模式
2010年教育部的《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在行業英語課程開發過程中,應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滿足行業企業崗位(群)需求的教學內容與資源?!蓖瑫r,《要求》還指出新的職業教育課程的設計原則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設計出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盵6]
項目教學(Projektunterricht)在德國是一種廣為使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它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媒介,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社會背景為系統的教學方法[7]。項目教學法最早源于歐美國家,逐漸被大洋洲、南美洲、韓國及日本引用。德國聯邦的職業教育就是項目教學模式成功的范例。項目教學模式就是把真實的與職業相關的項目實踐作為有意義的情景,引導學生通過項目的實施過程實現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意義的整合,真正成為知識建構的主體。
我們學院外語系嘗試了項目教學法,圍繞課程設置項目內容,所有項目活動的開展與教學內容掛鉤。例如,我們逐年為學生設計了項目,一年級的學生分項目組擬寫應用文合同、制定產品目錄、建立合作關系的文書寫作、口筆頭介紹自己感興趣的產品等等;二年級的學生參加科技翻譯、參與一項會展、進行一次外貿跟單、用英語跟進客戶等等。項目教學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我們在設置項目時考慮專業和學習內容的結合,這樣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完成項目,學會與不同層次的同學和社會人士合作,并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
實踐證明,項目教學的開展使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從了解到熟悉知識與技能,自主地去摸索和研究,不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為學生的職業規劃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工讀交替的模式
人才規格要求調查中,許多用人單位提出他們更需要快上手的畢業生。為了讓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和專業知識后,將學生安排在將來從事的實際工作崗位見習和實訓,即給學生提供工讀交替的機會。這種培養模式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必須貫穿英語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校可以借助經濟效益這一杠桿,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促使合作辦學的企業方積極參與實踐教學環節,并給學生提供工讀交替的條件和平臺。
在工讀交替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方式上,我們學院外語系建立了“123”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是指第一學年安排一年級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星期的見習及實踐能力鍛煉。在見習過程中,組織學生形成項目學習小組,到生產、銷售、外貿、跟單以及服務活動中進行一些認識性操作,提高他們的感性認識,增強他們學好專業的決心。學生在與客戶和員工交流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在項目執行中培養組織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是指第二學年安排二年級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期兩個星期的專項實踐能力鍛煉,使他們初步掌握各商務活動的主要環節及流程,達到能熟練應用專業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程度。學生在企業里邊實踐、邊學習、邊探索,在運用的過程中掌握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使學生有機會找出差距,回校時及時補充。這個過程的關鍵是實現課程體系與工作體系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機會把學過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以解決實際操作問題,自動轉化為職業能力。“3”是指第三學年安排三年級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或將來就業單位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頂崗實習。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實習評價與考核標準,將頂崗實習作為一個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雙向并行指導、監控和評價實習生的項目計劃。同時,要求學生針對實習活動過程中的具體實踐問題寫出畢業論文。這種實踐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通過直接參加實踐,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熟悉業務的人才。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通過工讀交替的方式,學生們有意識轉變角色,在學習中總結,在工作中探索,做到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商務活動中的問題,提高了綜合素質,培養了綜合技能,縮短了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后熟期”。同時,許多學生在實習期間與企業建立了重要聯系,畢業后就在自己實習過的公司找到了工作。
總之,培養出來的應用英語人才能否適應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要求,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構建。所以學校應順應時代的要求,構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徑,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
[1]甘麗華,林永成.商務英語人才規格要求調查報告——以珠三角中小型涉外企業為例[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 -2020[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644751.html,2009 -01 -08.
[3]范定洪,向朝紅,晏曉蓉.英國大學教育模式及對英語人才培養的啟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陶繼芬.對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5]石云龍.新形勢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江蘇高教,2007,(1).
[6]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EB/OL].維普網,2010-01-02.
[7]劉莎.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旅游職場英語》課程中的設計與實施[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4).
Study on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GAN Li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Guangdong 528333,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the society puts new specifications on English talents.Those graduates who just understand English or know a single skill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must be reformed.The study builds an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new educational concept,“double - subject study”cultivation mode,“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teaching mode,project training and work-study alternating pattern.Hopefully students trained through this mode can better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applied English talents;training mode
G642.4
A
1008-4681(2014)01-0151-03
(責任編校:譚緯緯)
2013-12-09
廣東省高職教育外語教指委教改項目,編號:G2013101;佛山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職業教育專項課題,編號:FSZZ-gy2013023;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甘麗華(1975-),女,廣東翁源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