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燕 孔德清
潰瘍性結腸炎內科診斷及治療分析
羅國燕 孔德清
目的 分析潰瘍性結腸炎的內科診斷及其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云南省安寧市人民醫院7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采取內科診斷及治療,分析治療效果。結果 72例患者經內科西藥治療后,痊愈55例、好轉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4.44%;此外,整個治療中積極采取措施預防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結論 潰瘍性結腸炎采用內科診斷與治療取得明顯的效果,患者痊愈率高,值得借鑒。
潰瘍性結腸炎;內科;診斷;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UC)屬于我國目前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同時也是慢性腹瀉最為主要的原因[1],有關研究顯示,UC在這幾年呈現一種逐年上升的趨勢[2]。本病病因至今沒有確切定論,加上病程長、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等,使得本病治療效果并不明顯。總的來說,UC患者發病時往往會發生腹瀉、腹痛及黏夜血便等[3],使得工作與生活嚴重受到影響,若不及時診治,癥狀進展后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故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目前,本病的治療并無特效方案,本研究近幾年采用內科西醫診斷與治療取得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云南省安寧市人民醫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接診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2例,全部經常規與臨床確診,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齡18~70歲,平均(43.6±8.9)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為(25.9±5.4)個月。發病位置包括乙狀結腸、直腸及全結腸,而臨床表現主要有黏膜充血水腫、伴糜爛、潰瘍病變等。
1.2 方法
1.2.1 內科診斷 本次研究診斷采取西醫內科診斷,參照標準為1993年由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研究學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4]。患者主訴:腹痛、腹脹、腹瀉、睡眠不良、嘔吐、惡心、貧血、無食欲、發熱等;血檢:血沉加快,C-蛋白呈活動性升高、貧血;X線灌腸檢查:結腸黏膜呈現淺度的潰瘍,未能見到結腸袋,黏膜上出現粗亂性和顆粒狀改變;結腸鏡檢:結腸袋變鈍或者消失,質地較脆,觸及易發生出血,黏膜的表面有水腫現象,并且發生彌漫性出血與潰瘍病變等。
1.2.2 內科治療 本次研究內科治療為西藥治療,在患者發病的初期或輕型患者,采用水楊酸類藥物如4g/d的美沙拉嗪(深圳市康哲制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10)治療,分為4次服用,待癥狀緩解之后,采用2g/d治療,應堅持服藥至少1年,中間盡量不間斷。中重型患者在使用水楊酸制劑的基礎上,結合用200~300mg氫化可的松(天津藥業焦作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069)或者10mg地塞米松(廣西萬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34)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1次/d,待連續用藥1周后改用40mg潑尼松(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201)口服治療,1次/d,3~4個月后復查腸鏡,腸鏡緩解后在以后的6~12個月內逐步減量,每2個月減5mg以鞏固療效直至劑量為5mg,2次/d維持至病變靜止。
1.3 療效評價標準 本次研究選擇的療效評價標準[5]為:(1)痊愈:患者相關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黏膜表面的形狀正常,呈現橘紅色,各項檢查皆顯示正常,大便次數低于每天2次,且便中未發現紅細胞和白細胞。(2)好轉:相關癥狀與體征有所改善,黏膜表面呈現輕度發炎癥狀并有充血,便常規與血檢正常,而結腸鏡檢顯示黏膜有假息肉但潰瘍面有所縮小,大便次數每天2~4次,高倍鏡下可見便中含有<10個紅細胞和白細胞。(3)無效:相關癥狀與體征無任何改善,甚至出現加重現象。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72例患者經內科西藥治療后,痊愈55例,好轉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4.44%。此外,相關檢查顯示相比于治療前,患者潰瘍部位愈合程度比較良好,而且相關的炎癥也得到了明顯的控制,每天的大便次數基本接近正常,治療效果比較良好。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炎性反應性疾病,發病原因與機制雖然沒有確切定論,但本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及纏綿難愈[6],使得治療十分困難,基本上需要長期堅持治療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本病的進展。從本次接診的患者來看,基本上所有患者在發病時都出現腹瀉、腹痛及黏液血便等癥狀,不僅耽誤了正常的生活與工作,而且還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甚至造成緊張、焦慮及恐懼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7]。總的來說,潰瘍性結腸炎作為常見消化道疾病,其病因普遍認為可能是各類以炎癥為介質的因素對腸道粘膜產生影響,從而造成粘膜紊亂的一種免疫系統綜合癥狀或遺傳疾病[8],故而臨床醫生在診治本病的時候,應及時給予常規基礎治療與支持治療,之后積極采取有效的對癥處理,才能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采用內科診斷及西藥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果顯示,72例患者經內科西藥治療后,痊愈55例,好轉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4.44%,可見,治療效果比較明顯,與有關研究結果相似,有效率達到90%以上。其中,內科診斷以結腸鏡、血常規、便常規等為主,明顯提高了臨床確診率。結腸鏡檢查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診斷結果也得到了肯定,但要求操作者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熟練進行相關操作并準確做出判斷。而治療中采用的西藥基本上都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最為主要的藥物,但是為了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應注意藥物使用及其配伍的禁忌,同時要做好相關不良反應的預防[9]。本次研究的72例患者均采取內科西藥治療,積極做好藥物不良反應控制,使得治療中并未發生不良反應情況。
總之,為了提高潰瘍性結腸炎的確診率,建議臨床采取內科診斷,將血常規、便常規及結腸鏡檢結合在一起,確診后采取西藥對癥處理,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1] 鄒園.潰瘍性結腸炎內科診斷及治療分析[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12):178.
[2] 秦嶺,王遷,冷曉梅,等.英夫利西單抗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合并腸病性關節炎一例[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8):694-695.
[3] 賈軍峰.中西醫診斷、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2):66-67.
[4] 石卉,萬軍,肖瓏,等.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525例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1):40-43.
[5] 溫育鵬,胡亞麗.美沙拉嗪與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4):138-139.
[6] 莊寧.美沙拉嗪聯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探討[J].當代醫學,2013(22):109-110.
[7] 劉剛,韓洪秋.中國潰瘍性結腸炎診治規范的解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9):785-788.
[8] 詹翔,胡乃中.急性重癥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診治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2,32(6):355-358.
[9] 植中敬,夏偉瓊,沓世念,等.重型潰瘍性結腸炎診治進展探索[J].醫學信息,2013,14(19):520-5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8.059
云南 650300 云南省安寧市人民醫院 (羅國燕 孔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