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利霞 李艷
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計算機教學的第一層次,是高職院校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特別是對于像我們高博學院這樣的軟件院校,計算機應用能力不僅要求有很強的理論基礎,更要求有扎實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全院學生在修完課程以后要參加計算機等級一級B考試,并且絕大多數的學生要參加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在高職教育中實施計算機考證,有利于計算機教育明確定位、辦出特色,有利于高職學校計算機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畢業學生就業的競爭力。該文就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做了相應的論述,分析了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的一些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改革 以證代考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171-02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在未來信息化社會里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須具備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根本的變化,從應試人才逐步轉變為應用型技能人才。于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已經成為課堂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筆者根據自己在教學一線多年積累的經驗,分析和探討了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如何將考證和教學相結合,將學生的學習以被動轉換為主動,通過教學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課程的熱情程度,并且大幅提高了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
1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目前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計算機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實際教學過程中給老師帶來很大的挑戰。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學生存在入學分數較低,學生綜合素質較低,自制力較弱的特點。除此之外,根據學校特點,生源也有所差別,一部分學生來自于普通高中;一部分來自于中職,來自于高中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較中職的學生普遍要高。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按照常規的教學理念,進行灌輸式教學,在課堂上一概而論,難免會出現部分同學已經對知識掌握了,覺得很容易,沒有挑戰性;另一部分同學又覺得很難懂,不想學。久而久之勢必不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態度。
2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1 學生對課程重要性在思想上存在誤區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有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不是很重視,覺得就是簡單的開機、關機、打字等操作,所以就導致部分學生不來課堂上課,還有部分同學即使來到課堂,也是報著混混的心理,覺得只要到課堂,教師點名時在場,有平時分就可以了。這樣,勢必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降低整個課堂的學習效率,給正常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2.2 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很多學校還是采取以往的教學模式,先講理論,把書上的理論知識講完了,才講操作。如果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聽這么長時間的理論課,可能還能堅持,如果是非計算機專業的,那些單調空乏的理論知識,估計會嚇到一大半的學生,只怕還沒有講到操作時,好多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熱情就已經被澆滅一大半了。一旦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門課的講授,在很大程度上將不會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3 教學方法不得當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理論放在普通教室講解,實踐時才放到機房的教學方式。在授課過程中,普遍采取填鴨式的講解,教師是主體,而學生只是坐在下面聽,教師講過的知識點,學生也沒有機會及時練習,等到機房實踐課時,學生在理論課堂上聽到的知識,由于各種原因已經生疏,甚至有的已經忘記了,這樣在學生操作實踐的課堂上,學生就會有好多問題要問,都需要教師及時解決,教師面對這么多學生,往往是力不從心的,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受到很大的挫傷,嚴重影響了課堂的學習效果。
3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建議和措施
3.1 推行分層教學、選擇合適的教材
由于學生生源地不同,再加之個人的家庭條件和興趣愛好也不盡相同,使得新生入學具備的計算機知識水平的差異性很大,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和難題。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因材施教,打破大鍋飯的教學模式,推行了分層教學的方法。首先按照學生所學專業進行第一次分層,例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和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分別排課,這樣,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相對來說對課程的掌握水平要稍高點,上課的時候可以在完成基本知識學習之外,安排一些例外的應用性強的專業知識,擴大他們學習的視野,使他們課上可以很充實的學習;然后再進行第二次分層,上課之前先對他們進行摸底考試,根據學生掌握情況,按照專業再將學生成績進行分層,對于成績好的班級,老師可以擴展知識點,對于成績確實不是很好的班級,老師就要從基礎開始講起,使他們循序漸進的進入到課程當中。這樣就對教材有了一定的要求,除了基本教材之外,教研室要根據專業不同和學生實際情況,自行編寫教材。目前根據不同專業編寫不同教材還在計劃中。通過這種分層教學和選擇不同教材,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3.2 縮減理論課時、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材一般都是先安排理論,再安排操作,這些理論知識涵蓋的計算機知識面比較廣,一般來說都是安排理論課時和操作課時基本相同,這樣就導致學生學完了理論,沒有太多時間對學過的知識點及時地進行操作,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保證學生的操作練習時間,對課時進行了重新分配,總課時64,理論安排22課時,操作安排42課時,這樣,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將會更好的講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實行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轉化為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就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前精心備課,將知識點分解為一系列的任務,任務的確定性和既定目標必須明確,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思考,然后根據自己的思路,逐個的完成。這樣,以化整為零的教學思路,把知識分解開來,學生完成起來就比較容易,也比較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而案例教學法,是將空乏單調的知識點融入到一個個精彩的案例當中,讓學生在完成案例的過程中學習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比如在講到Word表格的時候,我會預先做好一張簡歷的表格,簡歷當中涵蓋表格的知識點,上課時先在多媒體上展示表格,然后簡單的講下要完成這個簡歷用到的知識點和大致的框架,接下來讓學生自己思考,大家討論怎么樣來做出這個簡歷,討論過后就是考驗他們的時候了,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付諸于實際行動,并且根據自己的情況,做一張自己的求職簡歷。這個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很好的調動起來了,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簡歷,等到學生基本完成以后,再由教師講解其中的知識點。這樣,把枯燥的知識點融入到案例當中,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一改學生被學習的狀態,使他們愛學習,會學習,想學習。
3.4 試行“以證代考”考核模式
考試是評價教學得失和教學工作信息反饋的一種手段,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考試方式基本都采取單純的筆試或機試,試題質量不是很高,期末考試成績很高的學生不一定能通過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筆試很高的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不一定高。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取消期末考試,教學與考證相結合,以證代考,以考促學。經過實踐檢驗,通過這種考核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院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通過率。
4 結語
通過本院教學改革實踐,采取“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操作簡單,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比較適合高職教學的需要。《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必修課程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課程的一部分,在考核方式上試行“以證代考”的新考核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從而大幅提高了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通過明確培養目標、豐富講授內容、強化實踐教學、完善教學方法等途徑,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既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論素養,又培養其實用的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
[1] 吳香蘭.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新思路—— 考證促學[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7(3):21-22.
[2] 馮靜哲.淺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J].跨世紀,2008(8):138.
[3] 黃耀.淺談考證在職業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促進作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0(3):199-200.
[4] 肖輝容.淺談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J].甘肅科技,2012(16):75-76.
[5] 袁利芬,李曼.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J].廣西輕工業,2011(9):204-205.
[6] 華英.關于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1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