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蚌埠市體育運動學校 安徽蚌埠 233000)
在十幾年的業余訓練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績,向省體工隊、省體校、淮南煤炭體校輸送了20多名優秀運動員。
經過多年的教學訓練工作認識到訓練中感覺的東西不一定能系統地理解和認識它。自己在十多年的工作實踐和參加全國教練員學習班的交流,尤其是對《運動員科學選材》、《論運動訓練計劃》兩本書的學習與運用,在業余訓練中感到更加充實,用所學到的理論比較系統地回顧、認識以往的訓練實踐,再結合在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對短跑項目在選材、培養和訓練上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和系統的方法。
從歷史的背景以及自己多年的帶隊訓練經歷和自己運動隊的隊員為研究對象。
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來了解短跑訓練的相關情況。調查咨詢法:先后走訪了多個地市的短跑專家進行訪談。系統分析法: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進行有機的分析。
短跑是一項以速度能力為主的,各種體能充分發揮綜合表現于跑速之中的極限強度的競技項目,它要求一名優秀短跑運動員必須具備嫻熟的運動技術,強有力的爆發力和機敏的反映能力,以及良好的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現就個人的工作實踐談談如何科學選拔、培養短跑運動員的認識。

表1 各階段訓練負荷
隨著世界田徑運動水平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并應用到訓練中的各個領域,人們對訓練科學規律的認識不斷加深,訓練中的訓練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因而尋找有天賦有才能的運動苗子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所以,重視選才工作,走科學選才之路是發現和培養高水平運動員至關重要的環節。
如何選好才,我過去一度較長時間都是憑經驗選才,憑在運動會上的名次選才,憑專項成績好壞選才,這就造成在訓練培養過程中失誤率大,淘汰率高。通過有關理論的學習和實際工作中的教訓總結,總結出:一味憑專項成績和現有能力作為選才標準,不可避免地把那些“早發育”、發育期短、運動潛力不大的兒童冠軍選來培養,而把那些可能更有才能而暫時還未充分發育和由于發育期高潮持續時間長而推遲成熟的“大器晚成”者排斥在外。這是造成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選好才是成功的一半,選好才對整個培養訓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培養出高水平體育人才的基礎。因此,不論是基層教練工作,還是高層教練工作,必須高度重視選才工作,走科學選才之路。
決定短跑運動員競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映時、最高動作頻率及無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遺傳因素所決定,后天很難培養和改變,訓練僅是使這種天賦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由于本地區選材設施和檢測條件受限,多年來選招運動苗子的工作基本都是由教練員系自選定。為此本人根據多年的訓練工作總結和資料收集,定出幾項與短跑項目相關性較大的的選測內容進行比照,并參照有關資料擬出不同年齡階段的選材指標模式要求在實踐中加以應用。
為什么短跑項目采用這樣的要求,這是由短跑項目對這些指標要求程度所決定的。
例如:(1)速度素質指標,30m起跑、60m起跑是短跑運動員的關鍵性素質,速度水平的高低與短跑水平的高低有著密切的依賴關系,研究資料表明,這兩項指標在兒童時期就已表現出高水平。男子在14歲,女子在12歲時都已完成最高均值水平的92.95%,這說明速度素質受遺傳因素制約程度很高,因此在選才中對速度能力表現水平應予充分重視,去訓級標準進行選拔評價是必要的。
(2)10s原地高抬腿是反映動作頻率的指標;間接地體現快速中步頻能力,它是影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步頻能力在兒童少年時期已得到充分表現,步頻值不因年齡的增加而變化,它對個年齡組速度來說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因素。因而,短跑項目選才取10s原地高抬腿指標作為Ill級指標也是必要的。
(3)短跑項目對速度力量的要求很高,尤其是水平彈跳能力,因其與速度發展水平關系非常密切。在選才中取立定跳遠和五級蛙跳指標作為Ill級評價標準也是合理的。
(4)反映短跑運動員身體壯實程度的有關形態指標。一般力量指標和一般耐力指標發展水平的要求程度在田徑項目中處于中上水平狀態。因此對短跑運動員的體重、比體重、實心球后拋、800m跑等指標均取中等水平的11級標準進行選拔評價。綜上所述,這幾項選拔內容和各項指標的模擬要求,便于在實際選才中參考運用。
短跑是速度能力和速度力量、速度耐力綜合表現的極限強度項目。實踐證明,高水平短跑運動員的培養,必須要經過一個極其復雜而又長期的訓練過程,世界優秀運動員成功的經驗表明,無論是運動員開始進行專項訓練的時間或早或晚,取得最佳成績約需要10年,據對世界優秀運動員最高成績的分析,取得最佳成績的平均年齡:女子在23.3歲,男子在25.3歲。為此,科學制定階段目標,抓好系統訓練,對培養和造就優秀運動員是必備的基本要求。
短跑訓練實質上就是如何將運動員的跑速提高的過程,而提高跑速又是提高人的各種速度能力的綜合表現,單純的速度因素不存在。速度能力是集合人的力量、靈感性、柔韌性、耐力、技術和心理于一體的復雜組合,顯然只有利于提高跑速有關的(直接或間接)身體素質、技術能力和心理因素等能力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短跑跑速才能達到高水平。
在短跑運動員的多年訓練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含有身體訓練的任務和內容,只是在不同階段其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總的要求是年齡越小,訓練水平越低,身體訓練所占的比重越大,隨著年齡的增長,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身體訓練所占的比重則應逐漸減。
短跑身體訓練分為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身體訓練。一般身體訓練和專項身體訓練在不同的訓練階段所占的比例也應不同。在基礎訓練階段,一般身體訓練約占80%左右,專項身體訓練約占20%左右。
合理的訓練負荷安排必須考慮到運動員年齡特點和訓練水平。對少兒的基礎訓練負荷安排應考慮有利于促進少兒的身體自然成長的因素,放訓練負荷應以中小負荷為主,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禁止進行極限負荷或心理負荷過大的訓練。(如表1)
短跑技術訓練的任務是提高運動員掌握與短跑專項特點相適應,并有利于創造優異成績的系列化動作的熟練程度。正確的短跑技術能有效地發揮身體素質的能力和節約能量的消耗,從而創造優異的短跑成績。良好的身體素質是良好的技術的基礎,也只有良好技術才能將運動員的良好素質能力調整到最佳狀態,并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多年的實踐證明,技術訓練應從小抓起,并貫穿于運動員整個訓練生涯中。少兒時期,運動員學習和掌握各項運動技術較快,模仿能力較強,是技術訓練的適宜時機,但是在學習技術的教學訓練中,應安排分解技術和局部技術為主,完整技術為輔,循序漸進,由淺如深,逐步建立正確的動作定型。運動員隨著訓練的深入,遠動能力的提高,專項技術也由此而不斷地掌握和鞏固,為今后達到高一層次的訓練水平打下良好基礎。
短跑訓練包含了諸多科學訓練技術和方法,對很多體育運動項目來說都是基礎性訓練利目,同時也是常規訓練,要貫穿于運動員運動生涯的始終,短跑訓練對提高和保持運動員的速度、耐力、柔韌、協調、靈活等身體素質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為教練員科學制定階段目標,抓好系統訓練,對培養和造就優秀運動員是必備的基本要求。
[1]徐力本.運動訓練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田麥久.論運動訓練計劃[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3]黃根培,張一兵.運動員科學選材[J].天津體育學院.
[4]馬有彩.少年兒童業余訓練教材——田徑[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