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亮 劉穎 王麗娜 尹輝
(河北聯合大學體育部 河北唐山 063009)
體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實踐活動,既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也是對文化模式的彰顯。正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要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就要建設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如何全面建設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及統籌城鄉全民健身發展,使體育事業的發展與人們的小康生活相適應,己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體育事業是整個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其發展規模和速度,從總體上講應該是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小康社會是一個融政治、經濟、文化、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一體的綜合目標。這就決定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體育以其特有的功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此小康社會必然要求群眾體育與之相適應,并協調發展。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沿海重工業城市。地處環渤海灣中心地帶,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與秦皇島市接壤,西與北京、天津毗鄰,是聯接華北、東北兩大地區的咽喉要地和走廊。現轄2市6縣6區和2個國營農場,總面積13472km2,人口710萬。市區面積3874km2,人口296萬;其中建成區面積145km,人口138萬,是全國較大城市之一。城鄉統籌戰略是近年來社會學理論與實踐面臨的前沿問題,體育從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此以唐山市城鄉全民健身發展比較為案例研究視角,對唐山市城鄉全民健身統籌戰略進行研究分析,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理論參考。
問卷調查以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遷安市、玉田縣、樂亭縣、路南區、路北區、豐南區、豐潤區的居民為群眾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
以唐山2市2縣4區分管文教、體育的領導、助理等專業人員為訪談對象,討論本課題相關內容。

表1 唐山2市2縣4區群眾問卷調查對象基本情況(N=810)
城鄉體育的發展必須要建立在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之上,有一定健康穩定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基礎,才能更好的為發展城鄉體育提供基礎平臺。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農村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出現了城市文明,而城市文化進一步發展又開始分化,農村和城市相互補充,并且相互融合在一起,這是城鄉發展的本質規律,也進一步說明了城鄉體育的發展理論基礎。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日程提速,農村逐漸過渡到小城鎮戰略致使城鄉統籌發展問題日漸突出。全民健康問題和健身事業發展也面臨緊迫的局勢。
課題組在調研過程中,有約70%的調查對象選擇“偶爾參與過健身活動”,其它的選項都是沒有參加。但是在每天堅持參與健身項目的人數僅為10%,這個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這10%的人群中,每天鍛煉時間超過1h的不到50%,大部分集中在30min左右,運動強度很難達到全國體育人口評價標準的指標。此外,每周堅持1天活動的為13%,2天為16%,3天為31%,4~6天為27%,每天的為13%。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提供的數據,1996年我國16歲以上的體育人口為16.46%。若將7~15歲的在校學生以及事業單位等固定健身人群統計在指標范疇內,中國體育人口總量大約為32%。而1996年的數據顯示,16歲以上人群至少參加1次以上健身活動的人群占到大約36%,其余的人群大部分沒有達到體育人口指標的評價標準。目前這一調研已經反映出上升的趨勢,說明近年來唐山市在大力發展全民健身事業方面所取得的積極成效,但也要認識到調研數據所反映出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體育人口指標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值,有待開展一系列工作的空間還很大,急需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公共體育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唐山市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體育文化項目,進一步提升體育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群眾調查對象中認為在進行體育健身鍛煉中“有固定場所的”有34%,認為沒有的則為66%;認為“附近有可以利用的體育鍛煉器材設施的”有51%,認為沒有的則為49%。在被調查者“工作單位里是否有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調查項目中,選擇“沒有”的為52%,“有”的為40%,“正在建設”的為6%,“過去有,現在被挪為它用”的為2%。在“參加健身活動”的人之中,在體育館進行健身活動的為4%,公園為18%,路邊為18%,住宅前后52%,其它(學校、歌舞廳)8%。本項調查與群眾體育研究的一般情況相符,即“大多數居民選擇在不花錢或少花錢的體育場、學校、公園、生活小區的空地、田間小道等場所進行鍛煉”。在此,有一個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關于唐山市政府報告中介紹群眾體育現狀的統計數據的來源,是建立在全市體育器材設施之上的。換言之,企事業單位自有的體育場地設施也被統計在內,而恰恰是這部分事業單位的健身場地對外開放程度低,不能滿足市民日益高漲的健身鍛煉需要。有幾個方面可以考慮緩解這一狀況,第一是政府行政部門可以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形式,讓社會機構承擔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管理與服務。第二是政府行政部門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強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始終堅持以人民的健身需要和健康要求為目標,為滿足人民幸福生活和健康身體這一本質問題,下大力氣發展全民健身事業。
群眾調查對象在鍛煉中沒有專人指導其健身活動的占91%。參加體育健身鍛煉的組織形式為“自發組織”占14%,“個人”占83%,“單位”占3%,“社區居委會”不足1%。在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的認知調查中,比較了解“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的不足1%(1人),聽說過的為42%,沒有聽說過的為58%。群眾調查對象周圍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占7%,沒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占93%。接受過社會體育指導員輔導的占7%,沒有接受過輔導的占93%。認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對鍛煉者體育健身鍛煉很有幫助的占4%,有幫助的占72%,一般的占19%,作用不明顯的占5%。
基于區域研究視角,為整合唐山市城鄉全民健身資源,促進城鄉全民健身統籌發展提供政策制定實施依據。難點在于唐山市城鄉全民健身“一手”數據的調研分析,這不僅要求調研設計嚴謹,且要求實施過程嚴格把關控制,做到局部抽樣數據反映整體發展狀況。
[1]劉梅英.經濟多元化、財政公共化與“大眾體育”的發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3).
[2]黃璐.體育學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概述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2):28-32.
[3]黃璐.體育學廣義跨學科概念辨析與動力基礎[J].體育科學研究,2012,16(2):54-56.
[4]陳華,鄒亮疇.我國實現全民健身公平的必要性及途徑[J].體育學刊,2013(4).
[5]相銀芝,汪康樂,倪玉馨.利用濕地公園優勢開發體育健身特色運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3).
[6]黃璐.論體育賽事的內涵[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6):12-13.
[7]張瑞林,王曉芳,王先亮.論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憑單制”供給[J].體育學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