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0)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補充、拓展與延伸,也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與有效途徑。目前,對“中等院校外體育活動”的研究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有關課外體育活動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內容是關于對體育教育的新要求。(2)關于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調查,主要觀點是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應符合青年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3)體育消費情況的研究,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的消費水平、結構和動機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在“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這一方面的研究還很少。中專體育是中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伴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也要求學生達到德、智、體全面發展。因此,為了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朝著更加開放和前沿的方向發展,就必須了解中等院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優勢與不足,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隨機抽取武漢市交通學校、武漢機電工程學校、武漢市建設學校、武漢市財貿學校、武漢市財政學校、武漢市旅游學校6所中專院校二年級學生,男女生各180人。
通過Internet查閱了2000~2013年國內外期刊與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相關的文獻。對與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相關的重要文獻進行進一步整理、分析,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圍繞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有關問題,初步擬定調查問卷的框架和內容,問卷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現階段中專院校的已經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學生對這些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的參與情況,然后在實地進行問卷發放和回收,其中向老師發放了效度檢驗問卷8份,回收8份,回收率為100%。老師對問卷的總體效度評價達到了8.85分(10分制),通過教師對問卷的評價結果可知,該問卷的效度達到了發放要求。然后根據老師的意見對問卷進行修改分別制成正式調查問卷,距離第一次問卷發放兩周后對調查問卷的信度進行再次檢測。經過統計學相關系數分析兩次重測數據,計算出重測信度相關系數為R=0.86(P<0.05),這一結果也達到了研究所要求的信度標準,表明調查問卷的結果是可信的。共計發放學生問卷360份,回收355份,其中有效問卷348份,有效回收率為98%,并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與統計學處理。
全校性的課外體育活動一般由學校相關部門在總結過去學期或學年經驗,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報學校主管領導批準后執行。全校性課外體育活動的舉辦頻率大都以學年和學期為單位。
由表1可以看出:在全校性的課外體育活動中,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好高,尤其是早操的參加人數,占調查人數的94.4%,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全校性課外體育活動是有組織有管理的,因此,體育場地器材的的使用不受限制。參加體育節與體育競賽的學生分別占調查人數的40.8%和31.4%,因此在這兩方面還需要加強,完善全校性活動的不足。

表1 學生參加全校性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

表2 學生參加團體性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

表3 學生參加個人鍛煉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
團體性課外體育活動包括班級活動、體育社團、小團體活動。班級活動是以教學班為單位,由班級體育委員負責組織,其他班干部協助配合;體育社團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所選擇的體育學習、鍛煉的場所,學生能根據自己學習特點,選擇獨特的學習方式、方法,在最優的組合、專門的教師指導下,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及身心等各方面得以全面發展,形成一個學生愿學、樂學、肯練的身體素質鍛煉團體組織;小團體活動是一自愿組成的團體,各個成員有相同或相似的體育愛好或者特長,小團體的成員組成也比較自由,不同班級不同年級都可以組成一個小團體。
由表2可以看出,在團體性課外活動中,參與人數相對較多的是班級活動和小團體活動,分別占調查總體的77.5%和73.1%,分析原因是開展班級活動擁有充足的人員基礎,每一個學生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則可以讓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產生濃厚興趣。同時,資金投入也相對較少。小團體活動也不缺同學的參加,同時對資金的要求也不高,對于體育活動的內容,各個成員都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則可以讓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產生濃厚興趣,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場地器材,使活動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相對參加人數較少的是體育社團,占調查總數的55.2%,分析原因可能是學校內的場地器材不能充分的開放,如跆拳道協會的場地,不能滿足活動組織的要求,影響社團活動的開展,與此同時,各個學生的經濟水平條件不同,因此,可能使某些學生參加社團活動面臨經濟壓力。
個人鍛煉是指人們根據需要自我選擇,運用各種體育手段,并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時間為目的的體育活動。
由表3可以看出,個人鍛煉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總體上不容樂觀,每周堅持個人鍛煉的人數僅僅為11人,占調查總數的3.1%,相對應的幾乎不進行個人鍛煉的人數達到了321人,占調查總數的89.2%,分析其原因,在個人鍛煉過程中這種組織形式單調不合理,由于是個人鍛煉的原因,比較自由的安排時間,學生在自由度較大的組織形式下,對能否長期堅持有比較高的要求,同時缺少有豐富經驗和穩定的體育指導者,也會導致個人鍛煉不能持續進行。
目前中等院校的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比較豐富,能夠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各項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率不夠均衡,尤其是在全校性課外體育活動中,雖然總體上參與率是各類課外體育活動中最高的,但參與體育節(周)和體育競賽的人次明顯要比參加早操的人次少很多;個人鍛煉在中等院校課外體育活動中的情況相當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影響學校體育的整體性發展,不容忽視;通過問卷調查,數理統計之后可以看出,女生在團體性的課外體育活動中要比男生更加積極。
在不影響課外體育活動發展的情況下,按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對場地與器材進行合理安排體育器材的設置,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便利條件,創造體育鍛煉氛圍。
對與體育社團這種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主要是學校可以增加一些經費投入,尋求社會贊助同時要求參與社團的學生繳納一些會費。領導成員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資金管理系統。對于比較貴重的器材與設備,要督促學生應該愛惜,使體育器材的使用壽命更長,同時增加體育器材的循環利用。
將各個班級的體育骨干集中,請有豐富體育經驗的老師或者同學進行培訓。培養專門的組織和指導人員,合理安排體育鍛煉時間社團內有經驗豐富的體育指導者,能夠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
所有的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都必須以《體育與健康標準》為指導。《體育與健康標準》是各級學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嚴格按照《體育與健康標準》的要求實施課外體育鍛煉,同時對于《體育與健康標準》評價方法以及與學生畢業的相關要求要嚴格執行。
[1]柴潔.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對大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2):107-108.
[2]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6-177.
[3]劉子東.試論西南地區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3).
[4]周先駿.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
[5]曹祥春.淺談中專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