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飛/文

多年來,整頓和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一直是中國政府緊抓不放的重要工作。2013年,政府在這項工作上突出了打擊商業腐敗和市場壟斷兩個重點,一系列出手不凡的動作,掀起了一場又一場查處“風暴”。
分析人士說,2013年查處商業賄賂和市場壟斷行為有幾個特點:一是“重拳”專打業內違法“大佬”,一些中外著名的大公司遭到調查和嚴處;二是開出的巨額罰單前所未有,令違法者付出了沉重代價,在業內產生了警示作用;三是更嚴格地運用法律武器加以裁量和處罰,尤其是《反壟斷法》發揮了重大作用;四是幾乎所有的查處最終都劍指價格虛高,有助于切實保護消費者利益。
2013年7月,英國知名醫藥企業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GSK)涉嫌在華通過行賄打開藥品銷售渠道,并借以提高藥品售價,受到我國公安部依法立案調查,多名涉案人員被逮捕。據媒體披露這家公司先后投入30億元人民幣用于向醫生和官員行賄,丑聞曝光前,該公司在中國的年銷售額一度增長14%,而事發后聲譽掃地,銷售額在三個月里同比下降61%。
國家發改委則對60家國內和國際制藥企業展開相關調查。9月,法國達能集團旗下的多美滋(中國)公司行賄丑聞曝光。這家公司通過向天津某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行賄,使后者向住院產婦推薦購買其奶粉,為此受到中國有關部門查處。明細單顯示,這家醫院有關醫務人員每月獲得多美滋約30萬元人民幣的“好處費”。
據商務部估計,中國每年因藥品回扣這類商業賄賂,使國家資產遭受的損失約占醫藥行業全年稅收的16%。然而專家指出,在商業賄賂普遍存在的營商環境里,受害最大的還是消費者。因為凡是存在商業賄賂的產品必然存在著高定價現象,不法商家需要回收行賄付出的“黑金成本”,而“尋租”發生的費用最終只能以高價方式轉嫁消費者。此外,當商業賄賂與壟斷結合在一起時,價格會高得離奇,對消費者利益的損害將最大化。
除了大力整治以商業賄賂為重點的商場腐敗現象外,2013年反對市場壟斷行為的力度也屬空前。
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對茅臺、五糧液兩家酒類生產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實施了合計4.49億元人民幣巨額罰款,其中茅臺被罰2.47億元,五糧液受罰2.02億元。這是繼2012年底,國家發改委對韓國三星、LG、中國臺灣地區奇美、友達等6家國際大型面板生產商因價格壟斷被罰款3.53億元人民幣之后,更大的一筆罰單。所不同的是,后者受罰的原因,是具有市場競爭關系的若干家經營者就漲價、限量等行為達成壟斷協議,理論上屬于合謀性質的“橫向壟斷”;而茅臺、五糧液的被罰,則是因為單個品牌廠商與交易相對人實施了固定轉售價格或指定最低限價等壟斷行為,理論上屬于“縱向壟斷”。
2013年8月,按照國家發改委價監局的要求,上海市物價局對該市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和老鳳祥等5家金店進行了價格壟斷處罰;同月國家發改委價監局還對合生元、美贊臣等6家乳粉生產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罰款6.7億元,創造了中國反壟斷史上新的罰款記錄。有專家分析說,黃金飾品處罰案也屬于“橫向壟斷”性質,而乳粉處罰案則與“縱向壟斷”有關。對于“縱向壟斷”行為進行處罰,中國過去是“有法律無判例”,2013年首開“判例”,具有開創意義。
2013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也開展了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專項治理,其中調查治理的重點是商業賄賂、商業欺詐及其它反競爭行為。從8月開始,該局對藥品和醫療設備可能存在的賄賂行為展開為期三個月的調查,以回應公眾對相關產品價格虛高的不滿。國家發改委則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對汽車產業反壟斷的執法力度,調查重點是整車銷售價格、售后服務、拒絕交易三個方面;此外,下一步反壟斷的調查領域將包括石油、電信、銀行等6個重點行業。概言之,今后反壟斷將以更大決心和力度向所有經營領域拓展。
有專家指出,在中國,市場壟斷行為不僅時常與商業腐敗互相鉤連,而且往往與商品流通的地區封鎖密切相關。以往提到打破地區封鎖,重點是放在地方政府的各種封鎖行為上,對此,《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七條專門做了規定,近幾年清理了一批又一批妨礙自由流通、實行地區封鎖的地方性規定。然而,對于企業經營模式可能造成流通上的“畫地為牢”及其負面作用,則長期未能予以重視。品牌廠商的區域分銷制度就是一例。
2013年,商務部開始對品牌廠商的區域分銷制度展開基礎調研,這意味著未來有可能對這種營銷制度依法加以規范。該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品牌廠商對經銷商或代理商實行劃區域銷售,不允許同一品牌產品跨區域流通;二是品牌廠商通常對其經銷商向第三方轉售商品的價格強加干預,或者固定轉售價,或者限定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而這種做法恰恰為我國《反壟斷法》第十四條所禁止,屬違法行為。有專家分析說,在中國,這種分銷制度至少有兩個不利后果。一是有可能推高商品價格。2013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限制“最低轉售價格”構成“壟斷”一案,就是后者要求其經銷商按其固定的高價出售醫療器械的案例。在我國品牌商品銷售實踐中,這種銷售制度人為推高商品價格的例子可能不在少數。二是不利于連鎖經營的發展。由于實行區域分銷,許多連鎖企業在各地的店鋪只能在當地的品牌分銷商處進貨,而不能從品牌廠商總部統一采購,從而提高了連鎖門店進貨成本。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的目標。有專家評論說,一方面,相關法律在逐步完善,尤為可喜的是執法的決心和力度均有了很大程度的加強;另一方面也必須認識到,中國市場競爭失序的局面已歷多年,積重如山的問題解決起來需要時間,許多問題也不可能簡單地“一法定乾坤”,因為涉及面太廣,背景亦十分復雜。
就以品牌廠商區域分銷制度為例,其某些做法確實違反了中國《反壟斷法》。但是,一來這種分銷模式也有其長處,在許多競爭性很強、價格透明度高、周轉快的商品上并不會推高商品價格,而且在中國許多連鎖商業鞭長莫及地區仍不可缺少,是中小零售商業主要的進貨渠道。二來這種制度在世界各國通行多年,已成為國際商業慣例。三來幾乎所有的中外品牌廠商都在實行這種分銷制度,涉及的品牌何止以千萬計?由此看來,如何在依法治商與同國際慣例接軌之間尋求一個“黃金分割點”,將考驗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