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管科系 趙剛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政經系 李瓊
自1949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劃海而治以來,大陸與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在曲折中發展。1949年至改革開放前是以“政治斗爭、武力對抗”為主要特點的“死水期”,相互隔絕,緊張動蕩。改革開放以后已逐漸過渡為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經貿合作不斷加強的“創新期”。當前,大陸與臺灣的政治關系仍然是一個敏感的“高難度問題”,但經貿領域合作逐漸“解凍”,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程度和廣度要先于政治領域,特別是2010年大陸與臺灣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來,兩岸貿易、金融、投資領域合作不斷加強。在傳統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方式方面文化共性較多。隨著經濟交往的加深,兩岸文化交流也日漸加強。
2010年6月29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兩會代表在重慶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這是大陸與臺灣開展交流合作以來最主要的成果,是經濟領域合作成果的集中體現。這一協議的出臺凝聚著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2008年,馬英九公開表示海峽兩岸應該商議“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2008年底,作為對臺灣方面要求商議經濟合作協議的回應,胡錦濤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30年座談會上表示,可以與臺灣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但這一協議名稱受到島內不同聲音的質疑,后于2009年2月馬英九通過媒體表示將協議名稱改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協議簽署之前,兩岸海協會與海基會相關人員組織多次會談,《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最后版本才得以問世。ECFA以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精神為基礎,以進一步擴大兩岸經濟、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合作為宗旨,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合作、早期收獲等全方位的內容。在貨物貿易早期收獲方面,大陸對原產于臺灣的539項產品實施降稅措施,而臺灣對大陸的降稅產品清單僅包括267項。雙方將在早期收獲計劃實施兩年內分步將關稅降為零。
(1)貿易。從圖1看,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對當年臺灣地區出口大陸地區的規模影響顯著,2010年比2009年出超增長32.87%,是2008~2012年期間增長率最高的一年。這表明,2010年6月份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當年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有較大正面影響,當然這其中不排除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逐漸恢復帶來的積極效應。根據圖2,可以看出大陸地區2010年比2009年從臺灣的進口規模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結合圖1和圖2,可以發現,作為產品的銷售市場,臺灣對大陸的依賴要高于大陸對臺灣的依賴。
(2)投資。近兩年,臺灣對大陸投資總額連續下降,但2013年仍然保持86.8億美元。根據商務部數據,2013年1~12月對華實際直接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中,臺灣以52.46億美元位居第4,如圖3。對臺灣地區而言,大陸投資市場舉足輕重。自2009年臺灣開放“陸資”赴臺,大陸累計對臺投資8.65億美元。2013年僑外赴臺投資49.3億美元,較上年減少11.25%;但2013年大陸資本對臺灣投資金額3.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013年,僑外赴臺投資、臺商赴大陸投資、臺灣對外投資,均為負增長,只有陸資赴臺為正增長,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陸地區作為一個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世界第一大的人口體不可避免地對臺灣經濟社會產生深層次影響。
圖1 2008~2012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超情況
圖2 2008~2012年大陸對臺灣入超情況
(3)旅游。海峽兩岸互通旅游,是從1988年開始的。1987年臺灣允許臺灣居民登陸探親,由此引發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熱。由于兩岸隔離近40年之久,1988年的大陸探親放行,致臺灣赴大陸探親人數井噴式發展,當年達45萬人次之多。但,當年大陸赴臺旅游人數不足1000人次,臺灣對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還是嚴加限制的,僅允許探病、奔喪。時隔20多年后,兩岸旅游業又有較大程度發展。2012年大陸共接待入境游人數1.32億人次,實現旅游(外匯)收入500.28億美元。其中外國人2719.16萬人次,香港同胞7871.3萬人次,澳門同胞2116.06萬人次,臺灣同胞534.02萬人次,港、澳、臺三地共占比79.5%。出境游人數達8318.27萬人次,其中臺灣以首站出境目的地人數263.02萬人次位于香港、澳門、韓國之后,居于第4位。與居于第一位的香港(3495.56萬人次)相比,差距顯著,即使與居于第2位的澳門(2150.29萬人次)相比,也有相當大的落差。從陸地面積和人口規模看,臺灣在開展與大陸雙向旅游領域應該更具優勢,但由于兩岸政治敏感因素及由此引起的旅游手續復雜性較大地影響了兩岸雙向旅游發展。如筆者調研的貴州省,在辦理旅游通行證時,臺灣比香港和澳門要多出具一份有赴臺經營資格的旅行社出具的全額旅游費用(5萬元以上)的發票,這使得“大陸居民往來臺灣地區通行證”的辦理程序更復雜,流失了部分游客。
圖3 2013年1~12月實際對華直接投資前十位的國家/地區
“臺灣文化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其中國屬性最遲到清代基本定型。”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把臺灣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重回祖國,在日本盤據臺灣的幾十年里,日本文化對臺灣文化有一定影響。1949年國民黨退據臺灣以后,臺灣政權多年以來一直受到美國支援,同時美國文化和價值理念也在潛移默化中對臺灣文化發揮影響。大陸與臺灣分處兩地,半個多世紀兩岸接受著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兩地人民生活習俗和觀念已存在部分差異。特別是關于“臺獨”與“臺統”的認識差異,以及所接受政治制度的中西方差異,這可能是存在于兩岸人民中最主要的文化差異。1987年臺灣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后,臺灣歌手開始來大陸表演,兩岸文化交流由此開啟。1992年,“大陸藝術演出團”赴臺灣演出,兩岸文化交流開始雙向發展。2008年以來,兩岸文化交流加快發展。近年,兩岸文化交流主要涉及五個領域: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分享、藝文演出、文化周及研討會、教育交流和文化產業合作。如“2012年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暨科學技術研討會”、“2013年海峽青年旅游學院會談”、“2014年兩岸大學生交流漢字書法藝術”、“中國好聲音”設置臺灣海選賽區等等。特別是2010年6月ECFA的簽署促進了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僅2014年7月的交流與合作即達80次左右。
馬英九上臺執政以后秉持“先經后政、先易后難”的兩岸關系原則,特別是鑒于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臺灣地區認識到加入東亞一體化建設中的重要性,與大陸地區簽署了ECFA,ECFA對兩岸經貿發展將提供更多便利,兩岸貿易、金融、投資將得到更好發展。密切的經濟往來將為兩岸文化提煉出更多共性,有利于在兩岸民眾心中達成更多共識,相應的文化交流也將更加頻繁。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對政治往來也將帶來積極的影響。
[1] 王俊峰.ECFA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J].臺灣研究集刊,2011(2).
[2] 投資臺灣網.2013年“陸資”赴臺創新高 臺資“登陸”續減[EB/OL].http://www.iitw.taiwan.cn/topnews/201404/t20140415_6017675.htm.
[3] 國家旅游局.2013年1-12月來華旅游入境人數(按入境方式分)[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4-1/2014-1-16-15-52-71196.html.
[4] 胡幸福.三十年臺灣旅游研究述評[J].山西師大學報,2009(5).
[5] 陳孔立.兩岸之間的文化沖突[J].臺灣研究集刊,2014(1).
[6] 王仲.兩百年來臺灣文化變遷概述[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3).
[7] 吳偉興.加強文化交流 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