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濤 包小村 周 浩 劉姝娟 許 菁
(湖南省茶葉研究所·長沙·410125)
臨湘自古就以產茶聞名,是我國歷史上唯一因茶立縣且由朝廷直管的茶葉專業縣。新中國成立后,臨湘先后被國務院列為茶葉優勢區域產業縣,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列為全國十大重點產茶縣(排第6位),被農業部授予“中國茶鄉”,被國家民委等確定為國家邊銷茶定點生產縣市。
臨湘市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東南部屬幕阜山余脈的高山區,有龍窖山、大云山等28座海拔800~1300m的山峰;年降雨量1300~1700mm,年相對濕度80%以上,年平均氣溫16.5℃,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積溫為5204.8℃,無霜期平均大于265d。土壤多為板頁巖風化發育而成,宜茶生長的黃紅壤占全市土地面積的55%,PH值為4.5~6.5,高山多云,土壤腐殖質豐富,日夜溫差較大,茶葉持嫩性強,內含物豐富,成茶以條形壯實、滋味醇厚耐沖泡、香高持久為特征。
臨湘市扼湘鄂咽喉,連通三省九縣市,位于長株潭經濟圈和武漢城市圈輻射的交匯點,京珠高速、107國道、京廣鐵路、武廣高速,以及在建的杭瑞高速穿境而過,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邊貿物流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早在2004年,臨湘茶園全部通過無公害茶葉產地認定,并有11個茶葉品類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臨湘綠茶和臨湘黑茶為其兩大主要產品,“臨湘黑茶”加工規模在全國一直居前列;“臨湘炒青”是國家炒青湘綠的基準樣茶。白石茶場的“白石毛尖”和龍窖山茶場的“高山雀舌”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目前,全市共有茶場205家,初制加工廠202家,能生產綠、黑、黃、紅、青五大茶類;加工機械設備齊全,擁有一支近3萬余人的加工隊伍;從業人員達26.8萬人,占全市農業人口的72.6%,茶葉被當地茶農譽為“綠色銀行”。
臨湘是全國主要的黑茶和綠茶生產基地。主要企業有永巨茶業有限公司、明倫茶業有限公司、白石茶場、白石毛尖茶葉有限公司、五星茶場等。磚茶生產企業有11家,年生產能力近2萬t。黑茶知名品牌有“洞庭”牌、“中字”牌等,“中字”牌茯磚茶獲亞洲及太平洋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洞庭牌”青磚茶獲全國緊壓茶“華茗”杯金獎,并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紅綠茶知名品牌有“白石毛尖”、“明倫”牌等。近年來,紅、綠、黑茶的出口量大增,產品已遠銷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及非洲等國,年創匯約400多萬美元,在湖南省行業出口排名第五,黑茶出口第一。
臨湘茶葉主產區龍窖山茶為多個朝代的歷史貢茶。據《全省掌故備考》載:“邑茶(龍窖山又稱邑鎮山,故邑茶即指龍窖山茶)盛于唐,始貢于五代馬殷。”隆慶《岳州府志》載:“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龍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歲貢十六斤。”貢茶時間再次延續520年之久。臨湘是湖南民歌《挑擔茶葉上北京》的發源地,是漢唐“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宋代“茶馬互市”的貨源地之一、清代“茶葉之路”的起點之一,王朝場為唐代設立的茶葉專業縣之一。龍窖山千家峒遺址是我國茶文化旅游勝地。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辦公廳委托湖南省茶葉公司選送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首長飲茶和招待貴賓用茶,龍窖山茶人從1953年至1973年把生產主席用茶作為頭等政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為榮。
2012年臨湘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只有0.1萬hm2,約占茶園總面積的15.3%。由于良種比例小及新技術推廣應用程度不高,導致茶葉單產低,與先進的產茶縣(市)相比差距較大。
臨湘一直保持了春培、夏撫、冬培的茶園培育管理習慣,但隨著茶葉價格下降,茶園培管面積呈下降趨勢。2012年,全市0.65萬hm2茶園中,30%的茶園只進行過一次培管,8%的茶園全年沒有進行過一次培管,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
臨湘大部分國營、集體茶場(廠)均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立,有些雖已轉制,但仍有半數左右的茶場(廠)廠房簡陋,設備陳舊,加工環境差,產品質量不高,質量安全難以保障。不少名優茶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產品規格質量不一致,生產效率低。綠茶生產的主要形式是承包經營、自主生產、季節銷售,難以形成產業規模。
邊銷茶生產問題較為突出,國家核定的茯磚茶售價4250元/t,而該市售價高的僅為3800元/t,且價格還呈下降趨勢。低價銷售直接導致整個磚茶銷售市場的混亂,粗制濫造,以次充好,低價傾銷,嚴重影響了臨湘茶葉效益和形象。
以建設高山生態茶園為主線,重點建設有機茶園。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模種植、分戶管理”的方針,堅持先熟地后新地原則,在海拔300m以上或大中型水庫地區,發展高山有機茶園;海拔300m以下區域,發展生態高產茶園。
建設標準化初制加工廠和加工中心,千畝茶園建設(改造)1座標準化初制加工廠,萬畝茶園建設(改造)1座標準化初制加工中心。引進紅綠茶兼制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和黑毛茶自動化生產線各1條,提升加工能力,實現標準化、現代化生產,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形成名優茶(綠茶、紅茶)、出口高山有機茶、黑茶產品體系。
整合臨湘茶葉資源,創建茶葉區域公共品牌——“臨湘黑茶”、“臨湘綠茶”,立足湘北,覆蓋湘鄂邊區,實施公共品牌營銷戰略,引導在全市企業使用“臨湘黑茶”和“臨湘綠茶”公共品牌,統一質量標準,制定茶葉生產、加工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實行母子商標管理(公共品牌 +企業商標),并指定統一印制單位。
以湖南省茶葉研究所、臨湘市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和市有關單位為依托,建立健全臨湘市茶葉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分工協作,按照無公害茶、有機茶生產要求,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安全管理,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跟蹤監測。
舉辦茶文化節。每年定期舉辦一次茶文化節,采用冠名等多種方式與省、市農博會、車博會等會展經濟相結合,在產品展示、經貿洽談、商務采購、專業論壇、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上融入茶文化元素,進一步打響“臨湘黑茶”和“臨湘綠茶”品牌,提升臨湘茶葉產業對外形象,促進臨湘茶葉產業及旅游業的共同發展。打造茶文化特色旅游線。將龍窖山高山生態茶園和“全國生態文化村”梅池村有機融合,并與市內主要景點結合,推出多條特色旅游線路,重點打造梅池臨湘茶文化觀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