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湘政辦發[2014]6號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葉保健功能開發和茶文化發展,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明顯增長,湖南茶葉產業面臨新的重大發展機遇。為進一步提升我省茶葉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將茶葉產業做大做強,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茶葉產業提質升級的意見》(湘政發〔2013〕26號),編制本規劃。
(一)產業發展基礎堅實。2012年全省茶園面積達163.2萬畝,產量13.5萬噸,出口4.5萬噸,分別居全國第8位、第6位、第2位。茶葉產業布局進一步向武陵山脈、南嶺山脈和長岳山丘三個優勢區域集中,優勢區域建設初顯成效。龍頭企業帶動力不斷增強,全省龍頭企業達8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0家,市級龍頭企業54家,全省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湘茶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地理標志產品和品牌,已有13個茶葉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是中西部省份茶葉品牌被認定“中國馳名商標”最多的省份。湘茶文化繁榮發展,“中國黑茶文化節”、“中華茶祖節”、“湖南茶博會”等節會的舉辦,提升了湖南茶葉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知名度。茶葉產業是我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已成為優勢產區的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產業發展優勢明顯。一是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湘茶悠遠綿長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遠古神農氏時代。湘茶文化底蘊深厚,茶祖神農文化、茶禪文化、黑茶文化在國內外影響深遠。二是生態條件優良,區位優勢明顯。湖南氣候條件獨特,是全國茶葉優勢區域規劃中的名優綠茶和出口綠茶優勢區域,特別是北緯30度左右的武陵、雪峰、南嶺、南岳山區和環洞庭湖區,生態環境好,茶葉品質佳,是全國著名的“綠茶優勢產業帶”、“黑茶產業中心”和“中國黃茶之鄉”。三是種質資源豐富,茶類產品多樣。我省具有適制綠茶、紅茶以及紅綠茶兼制的茶樹品種,為推進全省無性系良種化,實現多茶類、多品種、不同區域種植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我省作為傳統的產茶大省,自古名茶薈萃,目前已形成綠茶、黑茶、紅茶、黃茶、花茶等多茶類結構,且各茶類都有較完善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市場競爭力強。四是技術水平先進,科研力量雄厚。我省在茶葉深加工、茶葉生物技術和品種選育、有機茶生產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全省有茶葉創新中心8個、工程技術中心6個、科技推廣站點20多個,科研攻關能力不斷增強,產學研聯動格局已形成。
(三)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國內外茶葉市場的需求加大。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葉消費國,2012年全國茶葉總消費130萬噸,人均年消費茶葉0.9千克。按照歐美發達國家茶葉消費水平(愛爾蘭2.18千克、英國1.92千克),到2020年,如果我國人均茶葉年消費水平達到1.8千克,全國茶葉總消費量將達到260萬噸左右,茶葉內銷市場潛力很大。據國際茶葉委員會(ITC)預測,全球茶葉消費量以每年3%~5%的增幅遞增,到2020年,世界茶葉消費量將達到626.4萬噸,國際茶葉市場空間較大。同時,隨著對茶葉功能性成分研究的逐漸深入,茶葉精深加工增值空間和應用范圍拓寬,到2015年,全世界將會有20%左右的茶葉被用作其他行業的原料。我省宜茶面積有500多萬畝,特別是湘西、湘南地區茶產業開發潛力很大,此外,茶文化、茶休閑、茶旅游的發展也為茶產業經濟發展增添了后勁。
(四)制約因素。一是優質茶園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我省60%的茶園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發展起來的,無性系良種茶園比率低,優質茶園建設不足。全省茶樹無性系良種率不到45%,低于浙江、福建等兄弟省,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茶園基礎設施薄弱,抗旱防災能力嚴重不足,標準化程度較低。二是加工技術參差不齊,企業小而散。我省有相當一部分茶葉企業的生產條件較差,廠房和加工設備陳舊,技術相對落后,離標準化、清潔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的差距較大。此外,茶葉企業小而散,制約了機械化加工水平的提高。三是品牌“多、亂、雜”,高端品牌不多。我省茶葉品牌有近1400個,但缺乏高端品牌,與外省一些知名品牌相比,我省茶葉品牌無論是規模、知名度,還是品牌價值與浙江、福建兩省相比有較大差距,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效益偏低。四是生產經營粗放,產品附加值不高。我省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茶園不多,精細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管理水平不高,經營較為粗放。由于規模加工工藝設備較少,加工產品結構不合理,初級產品偏多,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少。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目標,以茶葉產業鏈的提升和延伸為途徑,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創新產業核心技術,大力推進品種良種化、生產標準化、質量安全化、經營產業化、營銷品牌化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茶葉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擴大產業規模,拓寬精深加工范圍,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名優茶葉品牌,構建現代流通體系,豐富茶文化內涵。全面推進產業提質升級,促進全省茶葉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基本原則。①堅持市場導向原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瞄準現實和潛在需求,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市場需求特點,兼顧市場多樣化與優質化需求,科學制定產品市場定位與產品開發,發展多茶類多層次產品。②堅持區域比較優勢原則。尊重自然規律,綜合考慮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科學規劃,統籌布局,突出重點和示范性引導,形成規模化優勢和區域化特色。③堅持產業整體推進原則。加快茶葉產業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進程,著力建設規模化、良種化的標準化基地,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現代化倉儲和物流,不斷提升產業整體素質、競爭力和效益。④堅持龍頭帶動原則。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龍頭企業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優勢,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帶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經營水平。⑤堅持科技文化支撐原則。加強科技創新,構建以科研教學單位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茶業人才培養力度,大力弘揚湘茶文化,豐富湘茶品牌文化內涵和價值,增強茶葉產業發展后勁。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建設200萬畝優質茶園,無性系良種面積達60%以上,產量30萬噸,年出口6萬噸,茶葉綜合產值達600億元。到2020年,全省優質高產茶園面積達到300萬畝,無性系良種面積達80%以上,產量45萬噸,年出口8萬噸以上,力爭實現1000億元茶業綜合產值,全省茶農茶業收入翻一番。
根據現有產業基礎、優勢條件和發展潛力,集聚優勢資源,突出產品特色,以名優綠茶和黑茶為重點,進一步優化茶類布局,重點建設4個優質產業帶(涉及37個縣市區):U型優質綠茶帶、雪峰山脈優質黑茶帶、環洞庭湖優質黃茶帶和湘南優質紅茶帶。
(一)U型優質綠茶帶。①基本情況:該區域是我省名優綠茶的傳統產區,包括武陵山脈、南嶺山脈、羅宵山脈以及長岳山丘區,共25個縣市區。該區域山區面積較大,生態環境優異,茶樹種質資源豐富,茶葉品質佳,而且有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石門銀峰、沅陵碣灘茶等名茶,以及湘豐、金井、古洞春等7個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茶園面積65萬畝,產量3.7萬噸。②區域分布:石門、慈利、桃源、澧縣、桑植、永順、保靖、吉首、古丈、沅陵、洞口、會同、江華、藍山、汝城、資興、桂東、炎陵、茶陵、攸縣、南岳、衡山、株洲、寧鄉、長沙等縣市區。③發展目標:到2020年,該區域建設120萬畝名優綠茶標準化基地,無性系良種面積達80%以上,綠茶加工能力達到18萬噸,配套建設容量達5萬噸的名優綠茶冷藏保鮮庫。④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名優綠茶,加快無性系良種化進程,進一步改進加工工藝,提高茶葉品質;加強出口基地建設,建成全省最大優質茶葉出口基地。
(二)雪峰山脈優質黑茶帶。①基本情況:該區域是我省黑茶產業中心,包括雪峰山脈和湘北部分地區,共7個縣市區。該區域氣候宜茶,產品優勢明顯,其中安化千兩茶、益陽茯磚茶的加工工藝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安化黑茶、湘益、白沙溪3個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茶園面積45萬畝,產量4.7萬噸。黑茶以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優良的產品品質,突出的保健功能,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潛力巨大。②區域分布:安化、桃江、赫山、資陽、新化、桃源、臨湘等縣市區。③發展目標:到2020年,該區域建設100萬畝黑茶標準化基地,黑茶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配套建設一個2萬噸容量的黑茶儲備庫。④主攻方向:進一步完善黑茶標準體系,改進黑茶加工工藝,促進黑茶清潔化、標準化、自動化生產;大力發展黑茶深加工,加快黑茶功能成分提取以及茶飲料、速溶茶的研發生產;穩定邊茶加工,拓展內銷、外銷市場。
(三)環洞庭湖優質黃茶帶。①基本情況:該區域是我省黃茶主產區,有“中國黃茶之鄉”之稱,包括環洞庭湖的5個縣市區,有君山、巴陵春、蘭嶺3個中國馳名商標。君山銀針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10年“君山”牌君山銀針被評為中國黃茶標志性品牌。2012年茶園面積18萬畝,產量1.7萬噸。隨著健康消費理念的興起,國內外黃茶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市場前景看好。②區域分布:湘陰、汨羅、平江、岳陽、君山等縣市區。③發展目標:到2020年,該區域建設50萬畝黃茶標準化基地,黃茶加工能力達到4萬噸。④主攻方向:進一步擴大黃茶標準化基地面積,促進黃茶加工企業的工藝設備改造升級,不斷提升黃茶品牌的知名度。
(四)湘南優質紅茶帶。①基本情況:該區域產茶歷史悠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是我省紅碎茶生產的重要產區,包括湘南的5個縣。該區域屬中亞熱帶南緣,光熱量條件好,有江華苦茶、汝城白毛茶等優良大葉種茶樹品種,制紅茶品質優。本區是湖南的“南大門”,緊鄰兩廣,是沿海與內地結合部,交通運輸發達,茶葉流通便利。2012年茶園面積15萬畝,產量0.5萬噸。②區域分布:江華、藍山、宜章、汝城、桂東等縣。③發展目標:到2020年,該區域建設30萬畝紅茶標準化基地,紅茶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④主攻方向:加大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快紅茶工藝設備改造升級,不斷提升紅茶品質;打造紅茶精品品牌,進一步擴大紅茶對外出口。
以茶葉生產關鍵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組織實施一批重點工程,全面夯實茶葉產業發展基礎。
(一)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工程。根據茶樹良種繁育技術和管理的發展方向和要求,結合我省生態資源技術、經濟條件,建立技術先進、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專業化、工廠化無性系茶樹良種繁育基地,構建較為完善的省、市、縣三級茶樹良種繁育體系。重點建設省級茶樹種質資源庫、茶樹原種圃、茶樹良種母本園、茶樹良種采穗圃、茶樹良種繁育圃、省級茶樹種質質量檢驗檢測平臺。改擴建現有的5個國家級茶葉良種繁育基地,重點擴建育苗大棚(連棟大棚或單棟大棚),改進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園區道路和灌溉系統等),生產產能提升30%以上。在全省茶葉優勢區域新建10個年出圃1億株以上無性系工廠化容器育苗為主的良種繁育基地,其中湘西自治州、益陽市各建2個,長沙市、岳陽市、常德市、懷化市、郴州市、衡陽市各建1個,重點建設良種母本園、良種采穗圃、設施苗木繁育圃等,每個良種基地面積500畝以上。良種繁育體系實行登記、注冊、備案制度,由省農業廳負責統一授牌,統一管理,定期組織檢查、考核、評定。到2015年,全省茶樹無性系良種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全省茶樹無性系良種率達到80%以上。
(二)低產茶園綜合改良工程。以全省茶葉優勢區域縣為重點,通過改種換植以及樹冠改造、深耕改土、配方施肥等低產茶園綜合改良技術措施,配套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茶園生產條件,提升茶園生產能力,實現產業的提質增效。以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茶葉產業提質升級的意見》中確定的33個茶葉優勢區域縣、重點縣為重點,5年內完成100萬畝低產茶園綜合改良,重點改造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種植群體品種的衰老茶園和因管理不善、采摘不合理,導致茶樹未老先衰的茶園。一是改種換植80萬畝,全面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大力推廣黃金茶系列、桃源大葉、櫧葉齊、碧香早、湘波綠、尖波黃等無性系良種,進一步調優當地茶樹品種結構,早中晚茶樹品種比例達到6∶3∶1。二是低產茶園改造20萬畝,采取樹冠更新、深耕改土、配方施肥等手段,重新培養樹冠,復壯樹勢,提升茶園生產能力。三是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園區灌溉設施,配套建設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漚制水肥,改善園間水肥條件,以利高產優質。到2020年,畝平產量由原來的不到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每畝增產名優茶20公斤,畝平增加產值8000元,全省茶葉農業產值增加80億元。
(三)標準化基地建設工程。按照“生態化、良種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堅持集中連片、合理規劃、規模發展,著力建設好武陵山脈100萬畝名優綠茶標準化基地和湘中北地區100萬畝黑茶標準化基地,進一步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全省新建150萬畝標準化基地,其中武陵山脈50萬畝,雪峰山脈50萬畝,環洞庭湖30萬畝,湘南地區20萬畝。加強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實施標準化生產管理。在全省茶葉優勢區域創建100個國家級標準茶園(集中連片面積1000畝以上)和5~10個標準園區(集中連片面積萬畝以上),建設15萬畝標準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廣無性系良種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綠色防控、機械化采摘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全省茶園綜合效益。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實現100%無公害基地認證,擴大綠色食品茶、有機茶和地理標志產品基地規模,建設優質茶出口基地,加快出口茶葉示范區建設,不斷提升全省茶葉質量安全水平。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模式跨區域建基地,不斷擴大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到2020年,全省優質高產茶園面積達到300萬畝,茶葉產量達到45萬噸,面積比2012年增長1倍,產量增長2.2倍。
(四)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堅持“扶優、扶大、扶強”,培養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茶葉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引導企業開展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升級換代,大力拓展茶葉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推進全省茶葉產業化經營。一是以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為重點,深化企業體制改革,開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企業體制改革,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收購、兼并等形式,優化整合資源要素,擴大經營規模,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全省建設30個現代化茶葉加工示范企業,加快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升級換代,全省建設30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實現現代茶葉生產加工的清潔化、連續化、智能化、標準化,大力拓展茶葉功能性成分提取、茶食品、茶化工、茶醫藥等延伸產業,提高茶產品技術含量和經濟附加值。三是推廣行之有效的產業化經營利益聯結形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保護企業和農戶的利益,打造從“種植—加工—終端市場”的茶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四是加大對出口茶葉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加強企業自檢自控能力、實驗室建設、茶葉基地建設、農藥殘留檢測等方面建設,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壁壘,提高出口茶葉企業整體質量控制水平。到2020年,培育1~2個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5個過50億元、10個過10億元的茶葉龍頭企業,全省茶葉加工能力提高5倍以上,年消耗加工原料30萬噸以上。
(五)名優茶葉品牌建設工程。加大扶持和統籌協調的力度,構建名牌茶發展、推介、保護和利用的運行機制,積極培育和扶持茶類優勢品牌快速成長。深入挖掘品牌內涵,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搭建品牌推廣平臺,加大湘茶品牌宣傳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是以湖南十大企業商標品牌和湖南四大地方公共品牌為重點,強化標準化管理,對品牌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和管理實行標準化,做到品牌有標準、程序有規范、銷售有標識、市場有監督,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HACCP食品安全保證體系認證。二是嚴格品牌管理保護,加強茶葉品牌商標、標識、域名的監管和依法保護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爭創湖南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申報地理標志和證明商標,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采取多樣化宣傳推介方式,充分展示產品的品質特色和品牌形象,突出品牌個性化,各商標企業開展差異化營銷,鼓勵錯位競爭。同時,鼓勵茶葉企業到境外申請商標注冊、衛生注冊和取得產品質量專項認證,不斷擴大湘茶國際知名度。到2020年,分茶類重點打造8~10個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茶葉品牌,其中綠茶3~5個、黑茶2個、紅茶1個、黃茶1個、花茶1個。
(六)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程。按照“統籌考慮,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合理布局”的要求,進一步加快推進我省茶葉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力度,逐步構建與我省茶葉產業發展相適應,結構優化、功能齊備、制度完善的現代化市場體系。一是加快茶葉市場建設,在茶葉主產區加快鮮葉交易市場建設,確保茶農采摘的鮮葉能盡快進入市場交易,改擴建長沙、益陽2個中心批發市場以及岳陽、常德、湘西自治州、衡陽、郴州、永州6個產地區域性市場,逐步形成輻射國內外的茶葉流通體系,促進茶葉大流通。二是加強流通環節設施建設,在茶葉優勢區域縣、重點縣建設容量達5萬噸的名優綠茶冷藏保鮮庫,其中建設貯藏容量500噸(5000 m3)茶葉保鮮冷庫20個,建貯藏容量300噸以上(3000m3)茶葉保鮮冷庫30個。三是積極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如電子商務、配送、代理、直銷、批發、郵購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實現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現代化。四是培育流通主體做大做強,大力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領辦茶葉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生產、管理、質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建設15個以上功能全面、設施完善的茶葉市場,其中交易額達10億元的茶葉批發市場5個以上,全省茶葉合作社達300個以上。
(七)湘茶文化創意工程。基于我省融各地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于一體的茶文化,創意拓展茶文化外延,綜合開發外延產品,著力于打造茶葉種植、生產、加工與銷售,茶文化傳播與茶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茶產業鏈,做大做強湘茶文化創意產業。一是繼續舉辦好中國·湖南(益陽)黑茶文化節暨安化黑茶博覽會等茶葉節會。根據茶產業發展需要,適當舉辦有區域特色的茶葉經貿文化旅游活動。二是全力推進中國黑茶工業園、茶祖印象產業園、武陵山區生態茶博園等產業綜合項目。三是加強茶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打造“安化茶馬古道”、“長沙百里茶廊”、“吉首萬畝黃金茶谷”、“石門夾山茶禪”等茶旅游精品,以旅興茶,以茶促旅。四是發展傳統文化與時尚消費契合的湘派茶館,弘揚湘茶文化,引導茶消費。到2020年,辦成3~5個在全國或地方有影響力的茶葉節會品牌,5個具有代表性的茶葉綜合產業園,15~20個特色茶旅游產品,第三產業增值200億元以上。
(八)茶葉科技創新工程。以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的國家茶葉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茶葉提取物工程技術中心,及龍頭企業現有工程技術研發平臺為依托,進一步圍繞湖南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瓶頸問題開展創新研究和技術攻關,構建現代茶產業技術體系,提升全省茶業綜合競爭力。一是開展技術攻關,加強茶樹良種選育、茶苗快速繁育、茶園機械化管理和采摘、茶葉連續化加工、茶葉現代化生產管理模式等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力度。二是加強龍頭企業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綠茶、黑茶、紅茶、花茶、黃茶加工和茶葉提取物工程技術研發平臺,不斷推出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三是建設湖南省茶葉生產技術培訓中心,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廣泛開展對農技推廣人員、龍頭企業技術骨干、茶葉生產大戶和茶農的培訓,提升全省茶葉從業人員的綜合技能。四是建立完善的市、縣、鄉三級茶葉科技服務體系。在茶葉集中產區,縣、鄉兩級配備茶葉專業技術推廣人員,提高茶葉科技的入戶率和到園率。到2020年,建成5大茶類的研發平臺,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茶葉從業人員培訓10萬人次以上,茶葉科技服務覆蓋面達80%以上。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茶葉產業發展推進機制。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茶葉主產縣市區要將茶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富民產業來抓,認真落實扶持政策。省農業廳牽頭負責組織協調,服務全省茶產業發展,省委宣傳部、省農辦、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科技廳、省移民局、省扶貧辦、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供銷社等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共同推進全省茶葉產業發展。
(二)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積極拓寬引資渠道,采取政府投入,企業投融資,個人、集體投資和銀行信貸等多元化投資方式。省財政要加大整合力度,突出支持重點,茶葉產業重點市州、縣市區政府相應增加投入。同時,各級政府要整合資金,從農業產業化、現代農業發展、外經貿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農機補貼、退耕還林、科技創新、以工代賑、扶貧開發、防護林建設、農業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中安排項目支持茶產業發展,重點支持良種繁育基地、茶樹良種補貼、基礎配套設施、標準茶園創建和龍頭企業品牌培育、技術改造、市場開拓等環節。
(三)強化項目實施與管理。以茶葉發展規劃為引導,以茶葉產業發展為平臺,強化茶葉產業扶持項目實施,規范茶葉產業扶持資金管理。茶葉產業縣要科學合理制定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重點任務、重點區域、重點環節等,分階段、分年度、分步驟實施,加大統籌整合涉茶資金力度,集中重點投向,加強管理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縣級各涉茶有關部門根據規劃確定項目,對口申報、規范實施,避免盲目性和無序性。
(四)優化政府公共服務。建立高效服務平臺,依托湖南省農村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立湖南茶葉產業信息服務平臺,整合茶葉信息服務資源,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務渠道,推動茶葉種植、采收、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的信息服務,增強茶葉產業科技信息化支撐能力。搞好公共技術服務,整合利用省內茶葉教育、科研單位技術服務資源,充分發揮各級茶葉協會、學會的行業組織服務職能,做好行業自律、市場協調監督、科研協作、人才培養、產業宣傳、茶文化傳播等工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決策當好參謀。搞好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有實力的茶葉合作組織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通過租賃、承包、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轉方式實現茶葉規模化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