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廈門 361021)
跨國公司在華R&D本地化的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分析*
劉 靜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廈門 361021)
跨國公司在華R&D本地化的技術溢出渠道有模仿效應、競爭效應、培訓效應和聯系效應。要提高其技術溢出效應,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加大科研投入,重視基礎研究;完善競爭機制,促進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加強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的R&D集聚;深化產業聯系。
跨國公司;R&D本地化技術;溢出效應
R&D本地化是指跨國公司將R&D活動擴散到母國以外的子公司所在地,利用當地科技資源展開R&D活動。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跨國公司為了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搶占全球市場,開始進行R&D中心的重建和轉移,以達到合理配置全球R&D資源為其所用的目的。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高速的經濟增長、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廣闊的消費市場,使得我國持續多年成為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最多國。為了更好地融入市場,跨國公司開始不斷在華設立其R&D中心,把價值鏈上游的研究開發和設計環節轉移到中國。
技術溢出效應指的是跨國公司的技術未經轉讓而被當地企業所獲得的現象,包括以人力資源為載體的軟技術擴散和以R&D投入為載體的硬技術擴散,具有被動性、無意識性和非自愿性[1]。隨著跨國公司對華R&D投資的加大,這種技術溢出效應也越來越明顯。跨國公司R&D本地化的技術溢出效應的渠道方面,主要有模仿效應、競爭效應、培訓效應、聯系效應四個方面。
(一)模仿效應
模仿效應,又稱為示范效應,指的是東道國本土企業通過模仿跨國公司先進技術,進一步消化和吸收,達到提高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目的。經合組織(OECD)將研發活動劃分為三種類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多年來,我國企業研發投資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其中用于基礎研究的投資更是少之又少。據統計,2011年該比重僅為4.7%,而多數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都在10%以上。以美國和日本為例,2009年該比重分別為19%和12.5%。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是我國企業在研發投資中的一個結構失衡問題。跨國公司對科研項目的選擇具有較強前瞻性,同時市場導向明確,采取產學研相結合的R&D模式和人才培養機制,這些都刺激著我國企業改變研發投入的“短平快”現狀,對自身的R&D結構、R&D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機制進行改革。
(二)競爭效應
競爭效應,又稱為激勵效應。指的是研發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跨國公司不斷加大對東道國的R&D投資,加劇東道國市場的競爭程度,促使東道國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跨國公司的進入使得國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隨之而來的是本土技術人才的流失、技術資源的搶占以及技術信息的壟斷,導致我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優勢大大削弱,產品市場競爭力隨之降低,市場份額也會不斷萎縮。面對激烈競爭,本土企業要維持或者重建市場地位,必須增強技術R&D意識,由被動的技術創新轉為主動的技術創新,從而促使我國本土企業更好地配置有限的 R&D資源、提高技術能力。與此同時,由于技術生命周期縮短、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保持自身的技術優勢和領先地位,跨國公司也將不斷加大R&D投資,開發新技術,推出新產品。那么本土企業面臨的技術壓力也會不斷升級,導致新一輪技術溢出的發生。
(三)培訓效應
跨國公司在華R&D本地化過程中,為了充分利用東道國科技資源,往往實施人才本地化戰略。除了少數關鍵技術人員外,其余大部分專業技術人員都來自我國。為了適應公司需要,跨國公司對受雇人員給予技術指導和培訓。流動性是人力資源最顯著的特征。當這些R&D人員離開跨國公司進入我國本土企業時,就會把在跨國公司學到的知識與技術應用到生產中,從而提升本土企業技術水平。由于跨國公司對高技術人才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初期無疑會加劇人才流失,加大跨國公司與我國企業的效率差距,不利于技術的外溢。但從長期來看,我國的技術人員或工程師可以在進行R&D活動的跨國公司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通過人才流動和信息交流,帶動技術的擴散和創新,從而加速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我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本土企業之間傳播。
(四)聯系效應
聯系效應即通過跨國公司與東道國關聯企業的合作,獲取先進的生產方法和經營管理技能,提高技術水平。跨國公司在進入東道國后,不可避免地要與本土企業開展合作,較為常見的經濟合作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水平關聯,表現為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和我國企業成熟的市場渠道相結合,成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另一種是后向關聯,表現為跨國公司在我國本土企業中培育其各種燃料、原料、零部件和生產設備供應商。無論采取何種合作方式,由于跨國企業較高的質量標準、工藝要求,必然會引導我國合作企業提高技術等級和產品質量。作為全球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領跑者,愛立信公司早在1997年就開始了與我國本土企業的R&D合作。在我國建立了一個由多級供應商組成,集單元制造、研發于一體的供應網絡。海外供應商在中國的合資廠與本地供應商必須嚴格按照愛立信全球標準進行生產制造,實現全球供應和本地制造的雙贏戰略。通過與愛立信公司的廣泛合作,中方不僅獲得了愛立信對信息技術解決方案的重要信息,同時也促進了自身技術水平的提高。
(一)技術消化吸收能力
R&D本地化的技術溢出效應渠道其一是通過“示范效應”產生。而示范效應的大小,一個關鍵性的影響因素就是本土企業的技術消化吸收能力。當本土企業的技術水平較高,與跨國公司的技術差距小,消化吸收能力較強,通過學習和模仿其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技術溢出效應較強[2]。此外,企業相應技術R&D的專業人才也是決定技術溢出效應大小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本土企業對引進的專項技術的吸收效果以及對所吸收的技術的實踐應用和二次創新能力。由此,我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與跨國公司相比較,我國本土企業在研發機制、研發投入、研發資源開發、研發人才引進及培養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影響了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阻礙了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
(二)市場競爭程度
R&D本地化的技術溢出效應的渠道其二是通過“競爭效應”產生。從影響競爭效應發揮的各項因素來看,首當其沖的就是東道國的市場競爭程度。Kokko認為,技術溢出并不能在所有產業部門中發生。其中,采取獨立經營的跨國公司,壟斷生產技術,市場競爭少,其產品和技術與當地企業均沒有交集。此時,本地企業學習和模仿的空間就很小,技術溢出效應很難實現[3]。當前,我國不同行業的市場競爭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一些高技術行業已被大型跨國公司所壟斷。比如我國的移動通信市場90%以上被蘋果、三星等跨國公司所壟斷,80%的衛星通信市場被美國、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的公司占領,西門子、美國通用電器(GE)、荷蘭飛利浦三家企業壟斷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的70%。高科技領域技術日新月異,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尖端的技術人才儲備。而這些領域卻是本國企業的薄弱之處,高科技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再加上跨國公司的壟斷,將大大減少對這些行業的技術溢出和擴散,從而阻礙了我國高科技行業的技術進步。
(三)人才集聚
R&D本地化的技術溢出效應渠道之三是通過“培訓效應”產生。跨國公司R&D本地化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離不開人力資本,而人才集聚程度對培訓效應的提高有極大的影響。人才集聚程度越高的城市和地區,高科技企業越多,人才流動越頻繁,由此導致的技術溢出效應越明顯。在人才集聚效應巨大的集群里,高技術R&D人員間通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進行頻繁密集的信息交流,促進先進技術知識隨時隨地進行擴散。據“2013上海外資研發中心論壇”消息,截至2013年10月底,上海累計設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363家。其中包括戴爾、摩托羅拉、思科、西門子、聯合利華等著名跨國公司。很多知名本土企業如海爾、百度、TCL、聯想等也都在上海設立R&D機構,可謂中外科技人才匯聚一堂。還有北京的中關村科技園,已成為我國頂尖互聯網技術人才匯集地,在這個巨大的高科技人才集聚群中,技術人員之間信息交流以及相互競爭與合作,催生了大量新技術。
(四)產業聯系
R&D本地化的技術溢出效應渠道之四是通過“聯系效應”產生。顯然,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企業的產業聯系的緊密程度決定了聯系效應的發揮。隨著技術的供給與需求日益復雜多變,技術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在R&D活動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呈現歸核化趨勢,他們不再追求對產品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所需技術的全盤掌握。而是根據自己的經營重點和競爭優勢,將更多的R&D力量集中于全球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強調核心技術的研發,并將產品價值鏈其他環節的R&D活動分拆、剝離外包給其他的企業。如果我國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產業聯系越緊密,跨國公司更趨向于選擇與我國本土企業的R&D合作,促進跨國公司先進技術的擴散。以大型汽車制造跨國公司為例,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桑塔納2000型轎車的國產化率就已經達到85%以上。然而跨國企業為了維持其技術領先優勢,防止技術外流,其在華R&D投資方式趨于獨資化,將其技術優勢內部化使用。與本土企業的R&D合作較少,更多的是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基礎研究合作。雖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較企業在研發資源、研發人才上具有相對優勢,但是其研發缺乏市場導向性,無法及時跟蹤技術市場信息,從而限制了技術的產業化,制約了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
(一)加大科研投入,重視基礎研究
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企業競爭力又決定了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決定了一個國家競爭力。因此我國本土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對整個產業以及國家技術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一直運用“市場換技術”政策鼓勵跨國公司的技術出口和技術投資行為。而對于所引進技術能否及時消化吸收顯得至關重要。為了促進本土企業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上取得突破,政府可運用減免稅、提供特別融資與補貼措施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對研發支出給予政策優惠,對有重大突破的技術創新項目實行重獎。不僅如此,為提高吸收效率,對引進技術適當細化,項目審批部門應當將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方案作為審批或者核準的重要內容,從制度上保障重大引進項目的消化、吸收、創新。同時,制定收益機制,尤其要加大對杰出科研人才的獎勵,一方面提高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旨在引導形成良好的科研風氣。此外,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勵跨國公司R&D機構與本地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并及時將基礎研究轉化為成果應用的研究,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轉為產業;鼓勵本地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合作和人才培養合作,并給予優惠政策,推動大學科研的產業化發展。
(二)完善競爭機制,促進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
在本土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完善競爭機制,是提高跨國公司在華R&D本地化技術溢出效益的重要手段。由于跨國公司在一些行業或一些產業獲取高額的市場份額,在高度集中的基礎上有可能進而形成壟斷,窒息競爭。顯然,跨國公司對我國市場的壟斷會降低技術外溢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本土企業可以通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實現規模效應,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強本土企業間的合作,尤其是技術上的合作,逐步淘汰或兼并一些小的競爭力弱的企業,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曾經一汽集團無償兼并青島頤中汽車公司就是一種很好的運作方式。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強對壟斷跨國公司的監督和管理,盡快制定反壟斷法,防范和抑制個別產業出現過度集中甚至導致產業壟斷的趨勢。此外,為避免在國內市場上一家獨大的局面,可以通過引入同行業多家跨國公司,促進國內市場的有效競爭。跨國公司之間的有效競爭,不僅對我國消費者有利,同時也會促使跨國公司在華設立R&D中心、加大對華R&D投資,從而提高技術外溢效果。
(三)加強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的R&D集聚
R&D集聚是指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眾多關聯企業的R&D部門在空間上的大量集聚。R&D的集聚加劇技術人才集聚。由于眾多關聯企業R&D部門同在一地,從事該行業的技術人員也會集聚于這一區域,技術人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就會更頻繁,加速科技人才在空間集聚區域內的雙向流動,促進跨國企業先進技術的擴散和本土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跨國公司R&D投資在中國的整體分布格局而言,通過科學的具有戰略性的區域利用外資規劃研究,在考慮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的政策指導下,繼續引導跨國公司R&D投資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聚集,同時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揮R&D投資的空間聚集效應,帶動跨國公司在區域的R&D活動向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邁進。通過加強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的R&D集聚,增加本土技術人員同世界科研精英接觸的機會,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接軌。
(四)深化產業聯系,促進技術溢出
加強我國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的產業聯系,是促進R&D技術溢出的有效方法。首先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將市場機制和政府政策相結合,引導生產資源流向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技術含量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重點扶持鋼鐵、機械、電子、石油、汽車等國有大型企業集團以及一些高科技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現代通訊、軟件開發、電子商務、生物技術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第三產業結構。在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協調健康發展的目標。其次,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要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到產業關聯度高的領域。當今世界經濟產業各領域,通信、汽車、網絡計算機、生物工程、航天工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關聯系數較高[4]。因此我國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加快該領域的引資力度,明確引資項目,加大本土企業的產業國際融合度。與此同時,減少一般性產業項目的引進,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低附加值項目的引進,鼓勵在華設立研發中心,使我國產業結構在不斷升級的同時,本土企業也能從中獲益。
[1][3]Kokko.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as,spillov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
[2]吳林海,羅佳,杜文獻.跨國R&D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2).
[4]喻春嬌,郭小蘭.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基于產業聯系角度的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7).
(責任編校:陳婷)
Analysis on Technology Spillove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 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R&D Localization in China
LIU Jing
(Chengyi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
Technology spillovers routes of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R&D localization in China include simulation effect,competition effect,training effect and connection effect.For improving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s,efforts can be done from following aspects:increasing the inputon scientific researches,and emphasizing foundation research;improving the competitionmechanism,and promoting the competition amongmultinational companies;enhancing the R&D centralization between local an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deepening the connection among industrie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R&D localization;spillover effects
F740.4
A
1008-4681(2014)06-0022-03
2014-07-06
劉靜(1982-),女,湖南衡陽人,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