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葉
(閩江學院音樂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論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的地方形象塑造*
吳紅葉
(閩江學院音樂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通過整合地方文化資源和提煉地方文化特色,運用多元化的創編手法塑造具有地方特點的人物形象,在重構民俗文化的基礎上演繹地方人性內容,完成了對閩南地方形象的完整塑造。該作品充分體現了地方形象塑造與新時代舞蹈創作之間的重要聯系,對解決舞蹈作品如何塑造地方形象這一問題具有啟示意義。
沉沉的厝里情;地方形象;民俗文化
地方形象指的是某個特定城市或者區域展現的特有風貌所帶給人的特殊印象與感受。舞蹈作品中的地方形象塑造使民間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得到傳播,進而提升地區影響力。
由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及廈門藝術學校合力打造的大型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以其獨具匠心的編創手法、精美的表演舞段、濃郁的閩南地方特色,從2012年面世以來囊括了包括第九屆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金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等多項大獎。作品在受到同行專家與普通觀眾深度認可的同時,也引發了業內對現當代舞蹈作品的創作思考:如何在新時期舞蹈創作中融入地方文化,進而塑造出鮮明的地方形象;地方形象的塑造在舞蹈作品創作中又具有什么深遠意義。本文將以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以下簡稱《厝里情》)為例,對地方形象的塑造途徑展開探討。
舞蹈詩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中國舞蹈創作所出現的一個新的藝術形式,除了具備舞蹈、音樂、舞臺美術等舞臺表演藝術,旨在用詩的韻律與詩的意向來表達情感,追求美感,是一個綜合性的舞蹈藝術種類。《厝里情》是一個介于舞劇和舞蹈詩之間的一個大型舞蹈作品。厝,閩南方言中“房屋”“村落”的意思,帶有家的意象。劇中由一個離家游子通過畫外音方式將自己阿月阿嬤的一生和對親人相聚的企盼娓娓道來。全劇充滿了濃郁的閩南風情,浸潤著閩南人民對“家”的眷戀。作品主創人員在對閩南進行了深入采風后大膽地將閩南地區特有的民間傳統文化貫穿其中。
例如,第一場《觀戲》中觀的就是閩南地區著名的木偶布袋戲。男女主人公都是戲迷,共同的愛好讓兩人互生愛慕,編導進而讓木偶幻化成人形,并讓人形以閩南特色高甲戲的舞蹈動態穿插于二人之間。除此之外,在劇中還出現了閩南漁民的祭海儀式、媽祖信仰、拍胸舞等閩南風情,為塑造閩南地區形象奠定了基礎。祭海儀式與媽祖信仰是閩南地區海洋文化的代表。閩南地區東臨大海,有著三千多公里的漫長海岸線,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閩南人靠海吃海,在海洋漁獵、煮海為鹽以及以海為田的生產勞作中形成了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海洋文化。祭海儀式與媽祖信仰都與海洋文化息息相關。漁業為生的閩南人,常年奔波于島嶼與海洋之上,出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勞動模式。古代的航運設施非常簡陋,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漁民們束手無策,為了避免海難,閩南人選擇了祭海儀式以祈禱媽祖海神保佑自己與親人海上作業的平安與順利。拍胸舞是閩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閩南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形式,是閩南民間舞的代表。拍胸舞節奏分明,動作粗獷豪放,其舞蹈形態體現了閩南人敢闖敢拼、堅韌進取的時代精神。在舞蹈詩《厝里情》的伴奏音樂中,以閩南方言為特點充滿閩南童趣的閩南童謠,在各種配器和旋律的編制下貫穿全劇,使舞蹈音樂也充滿閩南韻味。
透過這些閩南傳統文化的一一呈現,閩南地方形象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一覽無余。劇中展現閩南特有的鄉土鄉情,為塑造獨具特色閩南地區形象奠定了基礎。正如《厝里情》總導演靳苗苗所說:“這部舞蹈詩最重要的是人文關懷,為什么大家都說從來不知道閩南的東西是這樣的,從來不知道惠安女那么美,木偶戲那么好看?其實閩南的美是共性的東西,只是以前沒有去提煉。”
舞蹈和任何一個藝術種類一樣,都有著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共性。舞蹈作品在選擇人物、塑造人物時,不僅要貼近現實生活,更要提取出想要表現的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發現他們的個性特質,并以此作為劇中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厝里情》中編劇選取“阿明”、“阿月”作為劇中的主要人物,塑造出閩南男兒不怕吃苦、富有冒險精神、勇敢進取的優秀品質,閩南女子勤勞、善良、隱忍、堅韌的性格,他們身上凝聚著閩南人民的鮮明特質。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點的人物塑造,避免了一般舞劇中人物性格雷同單一的弊端,使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從劇中人物身上看到了地方形象的集中凝練。作品中,編導運用了多元化的舞蹈編創手法,來完成對劇中人物的塑造。例如:這部舞蹈詩在劇情結構包含了虛實兩條線索,編導運用了虛實相交的時空轉換方法,來完成對女主人阿月的故事講述。虛線是以一個離家多年的游子通過畫外音的方式述說自己記憶中阿嬤的故事。實線則是阿月阿嬤的平凡人生。類似的多元化編創手法還有《流光》中老“阿嬤”的獨舞,舞臺多重空間的創編手法表現了“阿嬤”在守候中回憶起年輕時候的自己,像所有閩南的年輕女子,勤勞地挑著扁擔在街巷老厝里穿梭……;主人公阿月與阿明分離后,嬰兒的啼哭聲引出了兩人的一段雙人舞,這段雙人舞是幻化的場景,兩人初時邂逅的主導動作動機在此重復出現,使兩個相愛的人在現實與想象的雙重空間相聚,刻畫了二人深沉的思念;舞臺布景中閩南大厝的設計也體現了導演編創時的獨具匠心,舞臺布景為阿嬤提供了多重的舞動空間與穿越時空的想象意境,從阿月孩提時那個生動的老戲臺到與阿明定情的雨夜,再到盼歸的碼頭。所有的劇情與段落將阿月這個普通閩南女子的形象刻畫得鮮明飽滿;劇中多處出現了閩南傳統民間舞蹈“拍胸舞”的動作語匯,第二場男女主人公的成親場面,拍胸舞形成了歡慶的熱烈場面;之后在《船歌》中男人們抱著木頭舞蹈,又一次出現了閩南拍胸舞的動作形態。民間舞蹈特色語匯的穿插,為塑造閩南地區的人物性格增添了色彩。
從《厝里情》的編創手法來看,可以感受到編導在作品結構上的精心安排,男與女、獨與雙、單與群、喜與憂,畫面的鮮明對比,情感的張弛有致,一切的布局都為了完成劇中人物的形象塑造。
隨著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我國進入了藝術作品高產的時代,但舞劇、舞蹈詩的整體水平卻停滯不前,過于追求唯美精致的畫面,忽略了人性文化和人的精神回歸,使藝術與觀眾產生隔膜。舞蹈成了圈內人才能看得懂的藝術。現當代的舞蹈創作應該更應該貼近現實人的生活與情感,作品質量的高低,歸根到底在于是否以人的現實生活與情感為根基,是否激起人的情感共鳴。
《沉沉的厝里情》在作品的立意上脫穎而出,它沒有淹沒在復雜的動作語言、寡情的技巧展示、俗套的情節設置和雷同的風情展示中,藝術地體現了閩南人現實的人文關懷和家園情懷,用直指人心的情感獲得了觀眾的內心共鳴。閩南特殊的移民文化與海洋文化造就了閩南人對家的眷念有著特殊的執著。宋元時期,在特殊的自然條件和政治環境下,閩南人就繼承了“以船為舟,以楫為馬”的閩越人傳統,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積極向海洋發展,并通過海外貿易獲取新的生產資料[1]。在閩南漁鄉,男人們世代以打魚為生,那種拜一拜就出海,出海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回來的生活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本位在閩南人性文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因此,閩南文化中的重鄉崇組,作為一種潛在的心理意識,滲透在閩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厝里情》用畫外音傳遞出游子對家鄉的懷念,用《海岸人家》、《故鄉月明》兩部分刻畫了阿嬤對親人團聚的企盼,使全劇都沉浸在對“回家”“團聚”的渴盼之中。當所有演員在舞臺上發出“回家吧,回家吧……”的吶喊聲時,每個觀眾心中也涌起了對家鄉對家的眷戀與思念。劇中編導在展現閩南民俗風情的同時演繹了閩南地區的人性文化,呈現了閩南地方形象中的精神文化。正如該劇總導演靳苗苗所說:“我覺得能夠用舞蹈的方式把當地人的生活呈現出來,在生活的基礎上,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份人情味……這就是我自己心中一直特別想去追求和呈現的作品。”[2]
塑造一個富有特色并積極向上的地方形象,是一個城市經濟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舞蹈藝術表現手法的豐富多樣決定了它比任何其它藝術更能從不同層面塑造獨具個性的地方形象。舞蹈與地方形象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地方形象可以作為舞蹈創作的內容與主題,而舞蹈作品又是塑造地方形象的有力工具和重要組成。探尋成功舞蹈作品中的地方形象塑造方法有著深遠意義,它不僅能為傳播地方文化、樹立健康良好的地方形象做出貢獻,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水平也能得到長足進步。
[1]林溢婧,林金良.淺談閩南地區的海洋民俗[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3).
[2]黃際影.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里情》創作座談會紀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2).
(責任編校:余中華)
On Local Image Building in the Dance Com position Warm Homes,Fam ily Reunion
WU Hongye
(School ofmusic,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The Minnan cultural dance Warm Homes,Family Reunion utilizesmultiple approaches to shape images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and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depicts local humanity content,and thus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Minnan local images.
Warm Homes,Family Reunion;local image;folk culture
J705
A
1008-4681(2014)06-0111-02
2014-09-03
吳紅葉(1979-),女,福建仙游人,閩江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間舞蹈與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