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春
【摘 要】社會工作管理涉及學校和教育系統內外的多個層面。要有效地動員社會各方參與學校工作,形成良性的合作伙伴關系,必須考慮觀念先導、法規完善、制度創新等一系列的保障策略。在為社會工作管理提供平臺的制度探索中,“學生成長助教團”可以突破學校教育的陳舊觀念,成為充分開發教育系統與社會、家庭之間的巨大合作潛能的關鍵。
【關鍵詞】社會工作管理 學生成長助教團 教育系統 自主教育 心理健康
如今,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要解決教育系統的各種問題,提高辦學水平,單憑教育行政部門的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揮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作用,聯合學校、政府機關、社會公眾協同攻關。因此,強化社會工作管理也就成為教育管理領域的一大發展趨勢。為此,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參與途徑與形式,構建雙向服務機制,完善評價體系。
參考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這里的“社會工作管理”可以定義為:為改進教育系統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服務效能,政府和學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吸收家長、社會公眾和社團組織介入教育系統的計劃、組織、控制等活動,以形成教育系統與社會各界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因此,社會工作管理可以視為教育管理的必要補充和輔助。而要想長期有效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就必須建立起相應的制度來確保其平穩順利地運行。筆者認為,成立“學生成長助教團”就是其中一種值得借鑒和提倡的有效方法。
所謂“學生成長助教團”,是指學校根據動態生成的德育及課程要求,有計劃地聘請一批熱心教育事業,有一定助教能力的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與教師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從而協助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使學生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下健康成長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
首先,“學生成長助教團”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從而起到節約教育成本的作用。在我國,不少地區和學校都已經建立了社會參與學校工作的各種機構,如“家長委員會”等,但不少機構往往長期處于半癱瘓或休眠狀態,也就是說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們應該借助多種途徑來激活這些機構,使其能發揮效用,而“學生成長助教團”在現實中具有簡單方便、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比較強的優點。學校周邊的一些社區機構、企業以及行政部門等等都可以成為社會參與學校工作的相對穩定的組織,這些助教基地的建立以及建設也可以在現有的資源上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調配,本著協助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原則,以期達到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的最終目的。比如,一些現成的場地和設施在寒暑假、節假日和學?;顒尤站涂梢猿浞掷?,那么按照計劃共同制定的一些教育方案在這些助教基地也比較容易實施和完成。
其次,學校借助“學生成長助教團”的力量,可以開辟點多面廣的助教“基地”,形成系列化的助教網絡,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平臺。比如,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助教系列,與福利院結成“青年志愿者活動基地”系列,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建“德育基地”助教系列,與疾控中心形成“學生健康成長基地”,與環保部門建設“學生研究性學習基地”系列。此外,學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節假日及學校組織活動日,去參觀、調查、交流、研究,在被助中自助,在自助中助人。針對不同種類的學生和不同性質的學校,我們可以與一些相關相應的基地建立不同的助教組織和平臺,這樣通過多樣化多層面的助教系列可以間接地起到改善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環境和參與教育決策的作用。
最后,“學生成長助教團”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且會給學校的管理帶來全新的氣象。在各種媒介網絡日益發展的今天,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其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憂慮。而心理學大量的對比研究也發現,品行端正、學業優良、身體健康的學生,通常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較高;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往往會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降低學習能力,損害身體健康。因此學校應當通過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學校自身的資源又是有限的,教育方式也比較單一,而“學生成長助教團”恰恰彌補了這一方面的不足,它可以利用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真實案例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對學生施加一些可以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正面影響和積極教育,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綜上,“學生成長助教團”可以將學校的課堂向整個社區拓展,將社區變成大課堂,為建立學習化社會推波助瀾。這既是教育系統為社會各界服務的最好方式,又可以在這種服務的過程中自身獲得學生家長、社會公眾以及社團組織的更大支持、更多幫助和更密切的配合,從而實現我們所期待的互利雙贏良性伙伴長效合作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1]徐浩斌. 構建學?!鐓^教育共同體的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2005.
[2]吳志宏等主編. 新編教育管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申繼亮,彭華茂.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1).
[4]浙江省象山縣教育局. 學生成長助教團:讓社會參與教育,讓教育走向社會.
[5]劉淑蘭. 學校與社區的互動.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