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鋒
【摘 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激發閱讀興趣,提高感受,培養思維方式的閱讀課教學模式。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以及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 興趣 感受 思維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激發閱讀興趣,提高感受,培養思維方式的閱讀課教學模式。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以及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很有必要的。
一、閱讀教學,首先應從表達形式——語言因素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語言因素看,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分年級開展具體讀書活動。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豐富他們的語言表達,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表現欲,強烈的表現欲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閱讀意識,這就是我們所期望出現的,也正是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重點所在。比如,一、二年級的學生,老師可以講一些童話故事、寓言故事,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積累一些原始素材。提高學生口頭,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到了三年級,讓學生逐步接觸一些現代文學作品,文學大師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級中開展一些相應的閱讀延伸活動、講故事比賽、心得體會交流活動等,從而加強學生對內容的記憶。高年級的學生,要求適當高一點,讓其慢慢接觸一些中國現代和古代的文學名著以及外國文學經典名著,為以后學生持續閱讀打好基礎。演講比賽、摘錄筆記評比,在于讓其汲取更多的文學養分,從而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質與量。我們還可以根據學校組織的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自辦手抄報和手抄小雜志。這學期,為了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我們班辦了一期以讀書為主題的手抄報。學生為了辦報,大量閱讀了怎樣讀書的有關知識,然后再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還真辦出了像模像樣的報紙。學生辦的報紙無論好壞我都給他們張貼展覽。學生在相互觀摩、互相學習比較中,大大提高閱讀的興趣。
二、閱讀教學,其次應從思維方式——心理因素入手,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選的課文,有的是謳歌歷史的或現代的、祖國的或外國的偉大人物,為祖國、為民族、為人類英勇奮斗、刻苦鉆研、創造發明的英雄業績;有的是贊美親情、師生情、友情;有的是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大自然美景以及偉大的建設成就。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馳而神往,撥動他們的心弦。從而感受到蒙古大草原的美好的風光和風土人情。
三、閱讀教學,最后應從感受方式——環境因素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從環境因素看,每個小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的知識不同,他們認識的水平深淺程度不同,如果不加以引導,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文章的思想內容是貫串于字里行間的,作品的一詞一句往往具有震動人心的力量,只有通過理解字、詞、句、段、篇,才能理解文章表達的情與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文章的思想內容是貫串于字里行間的,作品的一詞一句往往具有震動人心的力量,只有通過理解字、詞、句、段、篇,才能理解文章表達的情與理。
從文入情,以文悟理。從閱讀來講,讀懂可止。但是從閱讀教學來講,讀一篇文章理解到此,并未結束,還應該以理明文,即從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表達形式;從語言表達方法上再加以分析、研究、體會,進一步加深理解文章的語言表達特點和情與理的統一性。也就是說,閱讀一篇文章,必須寓理于文,寓情于文,寓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使學生在掌握語言文字過程中,懂得道理,受到教育,情感受到陶冶。
總之,閱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并重視閱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和諧、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