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爾江 程麗茹 曹儀欽
(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0)
社區體育是目前我國社會體育生活中人們比較關注的話題,它主要以適合地區特點,聯絡社會感情,增強地區活性,豐富社區生活為特征,創造了群眾體育發展的新模式。而且社區體育是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重要基石與活動載體。通過了解懷仁縣社區體育開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深入對懷仁縣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動機,場所及社區體育活動組織與參加狀況等方面進行調查與研究,提出一些發展懷仁縣社區體育的相關對策,以期達到為社區體育的發展提供重要理論參考和現實依據。
對懷仁縣云馨小區、迎賓小區、教師苑、天合小區、新華小區五個小區進行研究調查,并對三個街道辦事處,五個社區居委會負責人員進行訪談。
通過在圖書館查閱中國知網,搜集閱讀了國內社區體育建設研究著作5部,相關指導論文15篇,來了解社區體育發展狀況。
對懷仁縣五個社區的社區體育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了《關于懷仁縣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狀況》問卷580份,收回有效問卷525份,回收率90.5%,其中有效問卷483份,有效回收率83.3%。
針對問卷中設置的問題,對部分社區居委會負責人員進行訪談。
對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狀況調查中搜集到的相關數據進行數理統計處理。

表1 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表2 每周鍛煉次數
表1中反應了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這些原因主要集中在:健身作用、減肥,保持良好身材、為了預防疾病、增加樂趣和改善睡眠,提高入睡能力。而“健身作用”這一項選擇人數的比例達到74.9%。可見,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是追求自身的身體健康。
根據調查顯示,對于“所在社區是否經常組織體育活動”這一問題的回答,絕大多數居民表示所在社區從未組織過體育活動。由此可見,懷仁縣社區居委會對組織居民參加社區體育活動不能給予足夠重視。懷仁縣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持久性不高,居民能堅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不足一半。而且影響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是:(1)工作繁忙,沒有空余時間;(2)社區居委會組織活動太過單調、乏味,居民們不感興趣。(見表2)
懷仁縣各社區指導員配置明顯不足,具體表現在:(1)目前高校培養出的體育專業人才得不到社區體育產業所認可;(2)社區體育產業中,擁有的真正專門體育管理人才較少;(3)一些體育專業人才不愿意去社區工作。而且調查顯示,大多數的社區都配備了專職管理人員來管理社區體育工作。但是由于他們在社區中管理的事物遠遠不止體育這一項。他們人數較少,精力不足,真正投入到社區體育工作的時間很短。
懷仁縣社區體育組織經費來源渠道應該呈現多元化趨勢:(1)在各社區采取辦理社區會員制,讓會員交納一定量的活動經費。這是社區體育經費最主要的來源渠道。(2)發展各個社區的優勢鍛煉項目,形成競爭并設立一定的獎勵,增加社區經費。(3)加大宣傳力度,可以通過拉動懷仁縣各企事業單位來贊助活動,獲取經費。
一般社區體育活動場地建設,都以社區附近為主,主要是為了方便社區居民的鍛煉。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還可以在社區周圍建立活動中心。目前,懷仁縣除了在社區周圍配有活動場所,還在居民活動最為集中的地方配有公園等各種休閑活動場所。因此,為了更好發展懷仁縣社區體育,應當將活動人群相對較少的社區場地合理利用起來。對其居民進行引導、宣傳體育鍛煉知識,使這些場地利用更加合理化。
健康是珍貴的,但非人人都會珍惜。所以各社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宣傳力度,對人們進行保健教育。宣傳的主要途徑有:(1)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對居民進行健康意識宣傳。(2)可以采用社區宣傳板報為社區居民提供貼心提示。(3)建立社區咨詢平臺,為居民提供健康咨詢服務。由于許多居民對健康這個概念的理解比較單一,可以通過社區咨詢平臺,為社區居民詳細講解健康知識及一些健身方案。
懷仁縣社區體育應形成“以全縣體育主管部門為龍頭,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以社區體育組織為載體,以居民委員會為基礎,以居民健身站為陣地,以各項群眾健身組織為帶頭人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為骨干,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組織管理網絡。”主要方案有:(1)明確各大社區居委會的職責任務。(2)健全社區居民的參與機制,真正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層。(3)發揚民主,從社區居民中選出居民代表。通過社區居民代表能夠更進一步了解社區居民的真實想法,更有利于聽取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
社會指導員不足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一是落實制度,引進合格社會體育指導員;二是充分利用社區現有體育教師或各種教練員,動員他們利用空閑時間進行輔導;三是利用現有體育鍛煉積極者,將他們所擅長的健身方法傳授給他人,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
懷仁縣社區體育發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社區體育經費缺乏,居民參加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積極性不高,居民用于體育的支出較少,而且懷仁縣各社區指導員嚴重缺乏。為提高懷仁縣社區體育水平,爭取達到發展較好縣(市)水平。提出以下建議:拓寬社區體育組織活動經費來源渠道,合理利用社區體育場地,加強對社區體育居民健身的宣傳,加強社區體育管理制度,培養合格社區指導員,為社區體育建設服務。
[1]王凱珍,任海.中國社會轉型與城市社會體育管理體制變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4):2-3.
[2]陳天仁.上海市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向[J].體育文史,1996,10(4):6-8.
[3]李相如.我國城市社區實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1,21(2):3-4.
[4]王港.城市社區居民健身系統的構建與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1):4-6.
[5]李建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結構“小型化”探索[J].體育科學,1999,19(4):7-8.
[6]唐忠新.關于社區體育社會化得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3,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