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漫漫
【摘 要】在文化與信息傳播多元化的今天,廣播戲曲節目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沖擊,生存和發展前景堪憂。若能及時地從節目形式、節目內容、傳播途徑和發展理念上做出突破,與時俱進,以現代思維詮釋傳統戲曲,不斷融入時代發展因素,并積極地走向基層,培育新受眾,將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廣播戲曲節目 發展途徑 現代思維 基層 《周迪有戲》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一、廣播戲曲節目發展現狀
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長期以來一直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娛樂形式。然而,伴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日益明顯,人們的生活理念、審美習慣和娛樂欣賞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嚴重影響了戲曲的發展。特別是廣播戲曲節目,正在逐漸失去昔日的光環,淪落到可有可無的邊緣地帶,著實讓人痛心。以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戲曲節目為例,上世紀80年代最多時占整個文藝節目播出時間的60%,現在僅占整個文藝節目播出時間的25%左右,甚至更少。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廣播戲曲節目的衰弱?原因有如下三點。
一是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開放帶來人們生活習俗與審美情趣的變化,戲曲不再成為當今人們唯一的娛樂享受,歌曲、舞蹈、雜技、魔術、相聲、小品等不同形式的娛樂節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沖擊著人們的視聽,贏得了無數人的青睞。與此同時,戲曲的發展也沒有完全跟上時代的腳步,其程式化的套路脫離人們當今的生活,內容、形式難以受到當今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理解與重視,造成了廣播戲曲受眾的斷層。
二是廣播特殊的傳播路徑影響了人們視覺體驗和互動的積極性。
三是在以廣告創收帶動節目發展的廣播行業運營模式下,戲曲節目無疑處于弱勢地位,再加上廣播戲曲節目對于主持人和編輯的要求極高,影響了領導發展廣播戲曲節目的積極性,進而導致節目質量不高、員工消極怠慢,直至節目被迫下馬的惡性循環。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趨勢的繼續惡化?本文將以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信息廣播的《周迪有戲》節目為例,探討新形勢下廣播戲曲節目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二、新形勢下廣播戲曲節目發展路徑
1.以現代思維詮釋傳統戲曲,注重娛樂性與互動性,滿足不同聽眾的審美訴求
當今社會,任何一檔廣播節目都不太可能在墨守成規的延續中取得長久發展。節目形式的變化對于節目的發展尤為重要。特別是廣播戲曲節目,由于長久以來形成的特定程式,節目本身顯示出呆板和單一的跡象,如果在廣播中還是機械地播放經典唱段,不顧受眾的審美訴求,將很難滿足票友群體的互動需求和一般性聽眾的娛樂需求。所以,處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下的當今廣播戲曲節目一定要用現代思維和全新的視角詮釋傳統戲曲,使節目形式更加多樣化,將娛樂、互動參與、益智學習融為一體,全方位融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之中。
河南電臺信息廣播的《周迪有戲》節目在此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我們參考。該節目作為河南省內著名的戲曲節目在面對時代的挑戰時,迅速將節目類型調整為娛樂、互動參與類型,在節目中將點戲、聽戲、唱戲和講戲有機融為一體,將傳統與時尚、經典與流行完美對接,為廣大受眾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交流平臺。比如,節目在欄目設置上別出心裁,周一為《百年留聲》,旨在宣傳傳統經典戲曲,通過編輯們高質量的剪輯,將優秀整場戲或部分經典折子戲選播出來,讓人大飽耳福。周二、周三、周四、周六為《中原戲迷擂臺賽》,節目以“平民化、娛樂化、時代化”的風格定位,通過直播的方式讓聽眾和主持人有了自由互動的交流空間,并利用擂臺賽的契機讓戲迷不分身份、不分年齡地盡情展示自我風采,并有機會獲得“周冠軍”“月冠軍”甚至“年度冠軍”,從而提升了他們的自信,拓展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因此,該節目也被廣大戲迷親切地稱之為“平民戲曲明星搖籃”,得到中原百姓的廣泛關注與一致好評。周五為《戲迷點戲》環節,滿足聽眾不同層次的聽戲需求,是為聽眾量身定做的私密空間。周日的《梨園客座》為一檔戲曲訪談節目,邀請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戲曲演員走進直播室,聊藝術人生、舞臺生涯、藝術創作等等,為聽眾展示不一樣的臺前幕后故事,是戲迷們難得的學習機會。
該欄目通過多樣化的節目形式、豐富的節目內容,不僅有效弘揚了傳統戲曲文化,更是以現代思維詮釋了傳統經典,真正滿足了受眾全方位的需求。
2.節目傳播內外結合,走向基層尋找新路徑,培育新受眾
戲曲藝術是根植于民間,“自下而上”的一門優秀傳統藝術門類,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和民間寓意。因此,戲曲傳播的市場和未來也同樣在民間、在基層,阻礙了這個基本點就等于忘記了廣播戲曲的未來發展。當前形勢下,很多的戲曲節目沒有很好地意識到這一點,也不愿意俯下身來仔細聆聽來自民間的戲曲聲音,或者是由于頻率信號覆蓋的范圍有限,導致真正需要戲曲的民間和基層反而成了戲曲難以到達的傷痛之地,使傳統廣播戲曲節目失去了應有的市場,失去了應有的受眾,陷入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
《周迪有戲》節目沒有忘記來自民間的需求,通過舉辦中原戲迷擂臺賽的形式積極地走入民間、走向基層,也徹底地走進了老百姓的心中。據該節目組統計,僅2012年,中原戲迷擂臺賽已先后走進河南舞陽、開封、新密大隗鎮、長垣縣、開封尉氏、林州等地市,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當地百姓的踴躍支持和廣泛關注,參賽選手4000余人,報名人數過萬,觀眾更是高達10萬人次以上,不僅極大地宣傳了戲曲文化,滿足了當地百姓的欣賞需求,更是極大地宣傳了節目的本身,培育了眾多的受眾,為節目的后期發展做出了有力的鋪墊。
當前,《周迪有戲》節目正在籌劃中原戲迷擂臺賽進校園、進社區活動,以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戲曲,享受戲曲。
3.多渠道溝通,塑造廣播戲曲優質品牌,構建新形勢下全媒體視聽體系
廣播戲曲節目的生存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廣播這個平臺,需要加強和其它傳播媒介的溝通與聯合,以優勢互補為原則,融入時代發展的脈絡,構建起新形勢下全方位、全媒體的視聽體系。同時,廣播戲曲節目的發展也應注重品牌宣傳的力量,一檔優秀的品牌欄目所帶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足以彌補時代發展給戲曲帶來的種種不利。
《周迪有戲》節目的成功不僅僅是節目自身質量優勢,也融入了很多時代因素。如該節目在前身《戲曲廣場》的基礎上率先更新節目形態,管理機制上大膽采用當前流行的“工作室制”,以著名主持人周迪的名字命名節目,提高了節目的宣傳效果,并率先簽約河南省戲曲界名人,河南劇協主席、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先生為欄目藝術總監,有效地提升了節目的知名度和管理水平。
同時,該節目還積極地利用當前網絡傳播快捷、自由的優勢,開辦節目官方微博、戲迷QQ群和戲迷網站,為廣大戲迷朋友廣泛交流互動提供更加便利的平臺。據了解,該欄目還與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民生頻道、東方今報、大河報、映像網、大河邦邦網、河南文化產業網等河南知名媒介廣泛交流,強強聯合,每一次的活動都能夠得到眾多媒介的廣泛支持。電視出鏡,網絡、報紙登出相關報道等多種形式,建立了完整的全媒體視聽體系,使《周迪有戲》節目成為行業內的名牌欄目,得到受眾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廣播戲曲節目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無法重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占據文藝節目半壁江山的優勢地位。但是,不可否認,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戲曲節目所帶來的審美張力與內涵是其它娛樂形式無法比擬的。面對著廣播戲曲節目當前的生存和發展困境,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重新調整節目定位,豐富節目形式,積極走向民間,鞏固傳統市場,培育新聽眾,廣泛而深入地與網絡、電視、手機等新媒介聯合起來,優勢互補,與時俱進,定能使廣播戲曲節目獲得持久、健康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信息廣播)
參考文獻
1.洪梅 林曉東 《淺析如何做好廣播戲曲節目》,載《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第8期。
2.呂進 《廣播戲曲走出困境的對策》,載《聲屏世界》2002年第10期。
3.劉潔 《試論廣播中戲曲節目的創新和發展》,載《魅力中國》 2011年第13期。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