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仙閣,張衛(wèi)娣
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按照封建禮教,女性要服從于男性。這種封建儒家婦道倫理對于中國社會歷史中的女性具有強大的約束力,而在日本封建社會中,這種倫理道德、封建女教,牢牢地禁錮著日本女性地思想。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首先將女性置于卑微的地位。如果說,先秦時期,女性的卑微尚處在意識形態(tài)上,則到漢武帝時期,儒家道德觀念已經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倫理,并提出了“三綱五常”,其中的“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女性則受到“夫為妻綱”思想影響,并且這種思想在社會實踐中逐漸被認同。《禮儀?喪服》中有文字記載: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味著女性只能夠履行家庭義務,而因無政治權利、無經濟地位而成為附屬品。東漢的班昭著有《女戒》,其中的內容就以“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對女性的言談舉止予以規(guī)定,女性因此而無權從事社會事務。《家語》中的“七出”,是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男性可以休妻的權力,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僻,嫉妒,惡疾,名口舌,盜竊”的女性,都被劃定在丈夫休妻的范圍內。可見,約束中國女性儒家倫理思想貫穿于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始終,以其壓迫女性的道德倫理,書寫了中國女性的辛酸血淚史。
日本的儒家倫理要晚于中國。雖然中國的儒家思想被日本所吸收,但日本女性還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儒家思想在日本穩(wěn)固下來之后,女性在思想上還較為自由,當時還不乏女性文學巨匠的存在。但進入到鐮倉時代,武家政權建立之后,女性的昔日輝煌不再,開始遵從家長制度。中國儒家女性觀在日本發(fā)展起來,“男尊女卑”的觀念得以延續(xù),并在江戶時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日本女性觀借鑒了《女四書》,直到后來出現了《女論語》、《女大學》,都要求女性要懂得“男尊女卑”,遵循“三從四德”。女性被局限在家庭范圍內,言行也受到了限制。在儒家禮教中,“事夫”是女性日常生活的中心,實現了“男主外,女主內”。
中國儒家思想融合于中國的文化歷史當中,始終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非儒家文化則以其包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存在著。中國的儒家文化不僅是儒家思想的一種體現,更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刻涵義。日本繼承了中國儒家思想,主要是用來統(tǒng)一思想。日本要實現儒家社會的理想,雖然沒有實現“大同”世界,但是,儒家思想對于推動日本經濟的崛起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按照儒家禮教思想,國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將國家和家庭同構,才能夠促進國家有序、社會和諧。即:只有國家安定團結了,才能夠成就小家的幸福。“男尊女卑”是封建禮教用于束縛女性的枷鎖,但是女性在這些文化糟粕面前,卻將其溫柔、賢惠的美德展示出來。那種溫柔,恰恰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使得東方女性文化中的凈化得以熠熠生輝。
中國的儒家思想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女子都不用接受教育,而是將女性的教育界定在家庭中,通過家庭的途徑來實施。中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典故,廣為流傳至今,其所強調的就是女性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所不同,日本并不提倡“女子無才”,而是將女子的才華作為女性自身所擁有的資本,出嫁之后將成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可見,日本文化雖然引進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女性觀,但也有所不同。日本女性接受教育,不僅影響著女性自我尊嚴,而且還會對家庭和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接受良好教育是作為“賢妻良母”的前提。中國古代的女性以接受家庭教育為主,依賴于“良母”的培養(yǎng),主要是注重陶冶情操方面的發(fā)展。
儒家思想講究服從,女性被禁錮在家庭內部,要做到“三從四德”。《禮記》中對出嫁女性的行為處事都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其要求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女性要尊敬、謹慎,端茶倒水地侍奉著長輩,不可以與公婆辯駁。公婆有管制媳婦的權利,如果媳婦沒有得到公婆的歡心,就會在公婆的指示下被丈夫休棄。
日本的女性對伺候公婆的諸多事情都歸結為一點,即絕對服從,特別強調女性一定不可以“怠慢姑舅”,不僅如此,還進一步說明要“事舅隨舅心,奉姑順姑意”。日本的女性出嫁后,就要懂得曲意奉承,并將此作為嫁作人婦的女性的重要任務。
在《女大學》中有如下的陳述,“女子在室專孝父母,適人則侍奉舅姑,敬愛孝順之意較之事父母尤甚,不可重父母而輕舅姑。”這其中所突出的是,對舅姑的孝敬更甚于父母,這是由于女子為舅姑之家的繼承者,而不是父母之家,此為維護封建家庭制度使然。
日本封建制度下對“家”的界定與中國有所不同,其中不僅包括家庭成員,還有家業(yè)。因此,日本的家強調了經濟共同體。家業(yè)是家庭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只有家業(yè)興旺,才能夠時代相繼。按照日本的家庭制度,家業(yè)由直系的男性繼承,女性根本沒有繼承家庭財產的權力。此外,日本在女性教育上,更從思想上引導他們要安于現狀,接受自己目前的“劣等存在”。中國雖然也強調了對公婆的曲從,但是并沒有厚此薄彼之分,而是強調對父母的孝順。日本女性觀中,講究重視侍奉公婆甚于父母,很顯然是對中國女訓的曲解。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儒家思想政治地位的確立,建立在倫理道德觀基礎上的女性觀形成,并被日本所吸收。隨著封建保守女性形象的推崇,日本女性逐漸喪失了自我意識,淪為男性的附屬物。
[1]李卓.日本近現代社會史[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2]彭付芝.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