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游思靜 延麗雅 黃東 盧義生
卵黃囊瘤又稱內胚竇瘤,約占原始生殖細胞腫瘤20%,其屬于一種高度惡性腫瘤,可發生于各年齡段[1,2]?;颊吲R床以腹部包塊、脹痛與腹水為主要表現,而其卵巢功能很少發現異常,該病因其惡性程度高且病情發展快,已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該病的發病機制當前尚不完全明確,部分學者認為生殖與多潛能胚胎細胞是致病源。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延麗雅 黃東);東莞市人民醫院(盧義生)
卵巢YST的認識,作者對收治的41例卵巢YST患者病理進行了回顧性研討,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兩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41例卵巢YST作為本次觀察主體,均經病理檢測后得以確診。所有患者年齡范圍在8~33歲,(16.7±2.5)歲為年齡平均數?;颊咧孝瘛衾龜捣謩e為15、13、8、5例,其中23例術前檢測血清AFP顯陽性。
1.2病理學檢查與分型 經肉眼測量瘤體最小與最大分別為6 cm×7 cm×3 cm、20 cm×16 cm×9 cm,形狀以圓與橢圓居多,表層均有包膜且部分顯結節狀,以質軟且脆的實性占多數,其色淡黃和灰白為主,并伴黏液感。該腫瘤的鏡組織學形狀不一,包括微囊性、內胚竇樣、實性、腺泡狀與多泡性卵黃囊結構等,各結構均有數量不等的嗜酸性透明點滴,但這非YST的特性。微囊性結構主要由相互勾連的瘤細胞胞漿突形成蜂窩形的網狀結構。另黏液瘤樣、巨囊性、乳頭狀、肝樣和原始內胚層結構也是該病不多見的組織學結構,有時甚至可成為腫瘤主體成分。各組織結構臨床呈相互混雜和移行狀態,以1~2種結構為主。其細胞核深染且多顯分裂像,網孔間多顯半透明黏液基質與血管。內胚竇樣結構由立方或柱狀的瘤細胞呈單層排列的乳頭狀。實性結構是由體積小的多角形上皮樣細胞匯集而成,核分裂活躍程度近似胚胎癌。腺樣結構由大小與形態均不等的管道或囊狀結構構成,部分結構會形成曲折且相互連通的迷路樣結構。梭形結締組織將大量形態不一的囊腔包圍,形成類似葫蘆狀的外形為多囊性卵黃結構。
1.3治療方法 臨床依據患者病癥情況選擇恰當的手術方案。原發性腫瘤患者就診時超過50%腫瘤已轉移至卵巢外,且普遍局限于盆腹腔內臟器官表層。淋巴結例Ⅲ亦是其轉移的目標,因此手術切除范圍應確定在卵巢原發腫瘤、大網膜及盆腔內種植瘤。腫瘤細胞減滅術應用在卵巢上皮癌時,應注意盡可能切除腫瘤,殘存腫瘤直徑應低于2 cm。經手術切除的原發性腫瘤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聯合化療,病癥往往會復發,若復發瘤范圍與體積都小,可選擇單用聯合化療,若已分布廣且數量多,則需二次切除手術。總之,手術應盡量避免對患者創傷過大,并注意將其與藥物化療聯合應用。本院本次對術后患者主要采用了長春新堿、放線菌素以及VAC聯合化療方式。
1.4免疫組織化學陽性結果判斷 AFP、CEA 和CK(pan)均定位于胞漿[3]。瘤細胞對應位置出現棕黃色顆粒為陽性。未見陽性細胞或陽性細胞<10%為(-),陽性細胞≥10%為(+)。術后1~10年隨訪。
1.5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6.0統計軟件,%構成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典型與混合型病例臨床比例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P<0.05),典型與混合型病例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術后隨訪發現:臨床處于Ⅰ期與Ⅱ期患者均健在的有13、10例;2例均為混合型Ⅰ期患者手術3年后死亡;3例臨床處于Ⅱ期患者手術2年后死亡,其中有2例為混合型;臨床8期患者術后僅存活1年為2例,其余6例存活未超過2年;臨床Ⅳ期5例患者術后存活均未超過3 個月。

表1 41例患者臨床病理分型統計表(n,%)
注:以混合型為參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卵巢卵黃囊瘤是一種較為罕見的腫瘤,多見于兒童及年輕女性[4]。發病年齡輕、腫瘤比較大、病程發展快、易產生腹水及其特征性標志物AFP均是該病的臨床特點[5]。該病單側居多,患者右側附件部位為常見區域。卵巢YST多與其他生殖細胞腫瘤混合后合成成熟與未成熟型畸胎瘤,一般成熟型預后效果較好,而未成熟型則反之。臨床為防止出現誤診漏診,應盡量每1 cm做一張切片觀測,以便提升臨床確診率和為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參考。因該病組織形態較為復雜,在進行病理分析時,既要對YST各種組織學特征進行全面熟練地掌握,又要參考患者年齡及AFP 值情況。同時還應將其與透明細胞癌、胚胎癌與未成熟型畸胎瘤區分。胚胎性癌上皮特征明顯,具顯著異型性,HCG (+),血清AFP(-);未成熟畸胎瘤上皮與肉瘤成分突出;透明細胞癌與YST雖形態相近,但前者患者年齡偏大,且腺體結構分明且具基底膜,無YST的特征性結構血清AFP(-)。
兩院本次觀察發現:典型與混合型病例臨床比例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P<0.05),典型與混合型病例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中發現:臨床Ⅰ、Ⅱ期患者存活率相對較高,混合型存活率最低??梢姡号R床多取材并進行全面觀測的方式有利于對卵巢YST的確診,手術治療與化療結合可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1] 樂江華,彭凌湘,王緒明,等.卵黃囊瘤22例臨床病理分析.華夏醫學,2009,23(1):60-61.
[2] 孫秀華,孫美玲,王淑芹.卵巢卵黃囊瘤30例臨床病理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0):34-35.
[3] 畢新生.20例卵黃囊瘤臨床病理分析.當代醫學,2011,24(7):162.
[4] 宋振凡.MRI診斷卵巢卵黃囊瘤1例.實用醫藥雜志,2009,26(7):65.
[5] 陳雅卿,鄭愛文,羊正炎.卵巢卵黃囊瘤的治療及預后.中國癌癥雜志,2006, 16(11):936-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