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躍輝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74)
教師的崗位特征和社會責任,決定了教師應當具有高尚的職業操守和人格品位。教師必須樹立塑造良好人格的主體意識,因為人格不僅是為人的基本品行的體現,更是人的主體意識的集中表現和升華[1]。育人先立師,立師先樹德。教師人格優化就是對教師進行良好教化,促進其人格優化。在對教師進行的良好教化中,需要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思想來指導。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思想是教師人格優化的理論思想支撐[2]。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思想,是不斷取得教師人格優化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指引教師人格優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在經濟、政治、文化及體力、智力、創造力,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與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社會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社會整體發展的客觀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關系個人的發展,而且關系社會的發展。教師人格優化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表現。因此,教師人格優化與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關系。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積極推動教師人格優化的根本保障,而積極推動教師人格優化,則是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推動教師人格優化的重要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是物質性的生命存在體,更是精神性的生命存在體,這決定了人的全面發展既離不開豐富的物質需求,也離不開豐富的精神需求。因此,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有機統一,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堅實保證。若人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極其有限,連基本生存都難以維系,那就根本談不上人的精神需求有豐富的滿足,就更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若人的精神需求的滿足極其有限,不僅人的精神生活會出現饑渴,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得到合理調節,甚至出現偏差,這必然會阻礙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積極促進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與協調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得以實現的堅實保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生命屬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理論中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啟示:在推動教師人格優化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深刻把握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有機統一關系,既要積極滿足教師的物質需求,為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更要積極滿足教師的精神需求,為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豐富的精神財富。一個具有良好人格的教師,不能只是講求物質利益,而應當有積極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理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僅是“個體的存在”,而且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活動既不能擺脫個體自身因素的影響,也不能超脫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兩者相互促進、互動整合。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決定著人的全面發展所采取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方式。沒有整個社會的發展,個人的發展也就沒有現實的基礎和條件;同時,社會整體的發展也正是無數的個體發展和完善的結果。因此,為了有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科學把握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的關系,并積極依照這種有機統一的內在要求,在積極促進個人素質和技能全面提升的同時,積極促進社會環境和條件的全面改善。我們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社會關系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理論中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啟示:在推動教師人格優化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深刻把握人的社會關系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關系,既要不斷推進教師個人素質和技能的全面提升,又要不斷推進社會環境和條件的全面改善,在教師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之中真正實現教師的人格優化,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人的充分自由,同時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規范。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的充分自由的重要展示,也是符合必要社會規范的積極顯現。因此,充分自由與社會規范的有機統一,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機制。一方面,人是有主體性和能動性的,而人只有有了充分的自由,個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人的全面發展也才能具有巨大的動力;另一方面,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盡管具有極大的自由度,但個人終究不能游離于社會而存在,超越社會的個人的主體能動性是無法生存的,而只有植根于社會并遵循一定的社會規范,個人的主體能動性才能在有序的社會活動中得以積極顯現,人的全面發展也才能取得積極成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和規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理論中可以得到如下重要啟示:在推動教師人格優化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深刻把握人的自由和規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關系,既要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積極彰顯教師的個性自由,又要強調教師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引導教師依照社會規范的要求健全人格,塑造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
黨的教育方針主要是指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所提出的教育工作的總方針,是黨的教育思想的總概括。教育為誰服務,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問題。因此,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內容,是關于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的,這與教師人格優化有著內在的聯系。同時,黨的教育方針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創新,從而使之更符合時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更加能夠反映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黨的教育方針是指導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針,也是積極指引教師人格優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深刻把握黨的教育方針具有的豐厚思想內涵,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作保障,而加強教師人格優化教育就是打造良好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因此,促進教師人格優化,建設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
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是逐步完善而形成的。1951年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提出:“普通中學的宗旨和培養目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這是建國后首次提出促進智、德、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應該是首次有“教育方針”一詞的表述。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規定:“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根據教育改革發展新實踐的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頒發《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在教育方針的培養目標上增加了美育的要求,明確提出加強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造就“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后,我們黨又進一步提出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思想。這一重要思想既堅持了教育方針的連續性,又反映了時代的新要求。我們從黨的教育方針發展歷程來看,雖然沒直接對教師人格優化的語言表述,但是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沒有良好人格的教師隊伍作保障,是根本無法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因此,黨的教育方針發展歷程深刻啟示我們,實現黨的教育方針所確定的教育目標與教師人格優化是有機統一的。
黨的教育方針具有豐厚的思想內涵。深刻把握黨的教育方針的精神實質,必須深刻理解黨的教育方針所具有的豐厚思想內涵,提高對黨的教育方針的認識水平,進而在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促進教師人格優化。在黨的教育方針中十分強調“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這一教育目標不僅是對受教育者(學生)的規范要求,而且是對教育者(教師)的規范要求。要把學生教育成為“四有”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首先就應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工作者。促進教師人格優化,十分有利于推動教師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工作者。加強對教師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引導教師成為有理想有抱負、具有高尚情操、良好品質的人,這對于優化教師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教師進行知識學習和更新的智力開發教育,其智育內容包括“學習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3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方面”[3],引導教師成為勤奮學習、開拓創新的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勇于創造性實踐的人,這對于優化教師人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教師進行體質健康鍛煉的體育活動教育,引導教師成為具有良好體質、精力充沛和勇敢向上的身心健康的人,這對于優化教師人格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教師進行審美情趣教育,對教師進行“陶養感情”[4],引導教師成為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具有較高鑒別美丑能力的人,這對于優化教師人格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總之,黨的教育方針豐厚內涵啟示我們,深刻把握和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把對教師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與優化教師人格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師資建設與教師人格優化的有機統一。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思想,此后我們黨又進一步提出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充分說明在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中十分重視素質教育。而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與教師人格優化亦是有機統一的,因為素質教育不僅是指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且也包括提升教師的素質,所以促進教師人格優化與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是有機聯系、相互促進的。素質概念的內涵有狹義、廣義之分。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素質主要是指帶有“遺傳因素”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素質主要是指通過后天的良好教育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并且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質狀態,又可稱為“素養”或“涵養”。也有學者認為,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能力、行為所體現的基本狀態。而素質教育則主要是指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具體實施和深化”[5]。因此,無論是從素質的內涵還是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看,都與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密切聯系。促進教師人格優化,既是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所以,黨的教育方針重視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啟示我們,必須把積極推動素質教育與促進教師人格優化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素質教育與教師人格優化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是教師人格優化的理論思想支撐,是積極引導教師人格優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重要思想指針,是不斷取得教師人格優化成效的重要思想保障。因此,我們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的豐厚內涵,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教師人格的現實狀態,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促進教師人格優化,提升教師素質,塑造教師良好人格形象。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在經濟、政治、文化及體力、智力、創造力,以及人格方面的全面提高與協調發展,這既是社會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社會整體發展的客觀要求,因而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與社會的互動整合、協同共進的發展成果。黨的教育方針提出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來看,還是從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來看,都蘊涵著健全人格的發展指向。因此,積極開展教師人格優化工作,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為根本指導,在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基礎上,增強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黨的教育方針重要思想的自覺性,為不斷取得教師人格優化成效而提供理論思想保障。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從整體上看,教師隊伍的人格素質狀態總體良好。但是,有的教師在人格認知和行為中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現為:一是有的教師不熱愛自己的崗位,缺乏高尚職業認同感;二是有的教師為人處事缺乏誠信,沒有信用和信譽;三是有的教師缺乏公正,不能客觀公正對待學生;四是有的教師只看重學生考試成績,忽視素質教育;五是有的教師存在著科研浮躁虛假、討厭學生甚至責罵學生的現象;六是有的教師性格孤僻、脾氣暴躁。一些教師所存在的這些缺陷,與其人格狀態有著密切關系。如果這些缺陷不能及時糾正,那么必然會發展成為教師人格中的突出問題,損害教師人格狀態。當然,造成有的教師存在人格缺陷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學校內部和教師自身的問題,也有外部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從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來看,社會環境中所出現的價值觀念沖突、道德評判碰撞、利益矛盾糾結、人際關系復雜等情狀,對教師人格帶來了嚴峻挑戰,因為“環境能夠給人以不同的刺激,讓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反映”[6]。從學校內部來看,有的學校對教師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形成教師人格優化教育的相關制度和管理機制;有的學校對教師人格教育的針對性還不強,沒有科學把握教師人格教育對象的特點,目標不明、理路不清;有的學校進行的教師人格教育,內容空洞、形式呆板,缺乏感召力、說服力和親和力,實效性較差。此外,從教師自身來看,有的教師缺乏良好的人格意識,忽視良好人格塑造,甚至自毀教師形象,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7]。
講求良好人格是現代人的一種品行要求,更應當成為現代教師的一種自覺約束和行為取向。這一自覺約束和行為取向并不是自發產生的,必須經過積極的良好人格教育才能確立。因此,高度重視教師人格優化教育,切實推進教師人格優化工作,應當在如下方面抓出成效:一是充實教師品德教育內容,把人格優化融入教師品德教育體系,積極引導教師正確認知良好人格的內涵和表征,以不斷提高教師加強人格修養的思想認識,切實增強教師塑造良好人格的自覺性。二是改進教師品德教育方式,把教師人格優化教育從理論向行為實踐延伸,與教學科研、日常生活、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開展良好人格養成教育與行為實踐活動,以不斷增強教師人格優化教育的實效性。三是典型示范引領,把樹立教師人格典型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重視樹立良好人格典型,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又要重視引導教師加強人格自我教育。四是增強互動活力,把優化教師人格與培育學生人格有機結合,通過構建師生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相互督促、相互分享、相互提升的教育教學新機制,增強教師人格教育與學生人格教育的互動關聯度,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不斷取得優化教師人格與優化學生人格的新成效。五是建立評價體系,從教師教學活動、科研活動、社會活動中的責任態度、行為結果等方面,建立教師人格狀態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學校考評—輿論導向—制度建設—學生評價—社會監督”五位一體、形成合力的教師人格優化工作系統和評價體系,有力督促教師自覺健全良好人格。
[1]許燕,王芳.教師健康人格促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245.
[2]武少俠.論人的全面發展與人格教育[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11).
[3]潘銀忠,唐征友,陳鐵夫.大學生素質教育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18.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5]顧明遠.素質教育的理論探討[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204.
[6]黃希庭.人格心理學——人格的力量[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100.
[7]張勝軍.關于教師人格問題的認知分析[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1(1).
(責任編輯 張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