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功
摘 要: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原則,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滲透時政教育是政治學科的一道獨到風景。結合教學實踐,就時政教學的滲透措施及注意點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時政教育;報紙雜志;中學政治
一、時政教學的滲透策略
搞好思想政治課中的時政滲透教學主要從課內、課外兩個層面展開。
1.立足課堂,把時政教育和課堂理論教學結合起來
課堂教學是政治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時政教學的主要平臺。
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在理論教學中穿插時政教學,在時政教學中體現理論教學,使兩者相互滲透。
(1)在理論教學中滲透時政教學。政治試卷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特別是近幾年高考更是迎著時政熱點上,政治命題往往以近一年來的國內外時政熱點大事為載體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課堂理論教學中有意識地穿插時政熱點,通過時政教學來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如,講“當代國際社會”知識點時,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我國的外交主張和立場,在探討中深化“我國外交政策決定因素及基本點”的書本知識認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在時政教學中滲透理論知識。在時政教學中滲透理論知識主要有兩種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通過“新聞發布會”“時政演講”的形式開展,即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輪流把自己收集的時政資料進行全班分享,然后師生結合書本理論知識進行簡短點評。這種形式能較好地體現時政教學的時效性,激發學生參與,也有利于時政資料的積累。第二種做法是通過時政熱點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即教師就某個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從多學科(政、史、地)、多模塊(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多角度(國家、企業、個人)、多層次(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進行專題分析、評說。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相關時政熱點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進行重組、遷移,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書本理論知識的復習鞏固。
2.拓展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時政教學不應僅局限于政治課堂,在課外也可大有作為。具體來說,主要形式有:
(1)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報紙雜志、收看廣播電視。如,針對我校都訂閱了《中國青年報》和《泰州日報》的情況,就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整理。也可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訂閱《中學生時事政治報》《半月談》等時政類專業期刊。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組織學生收看《新聞聯播》,或在校園廣播中定期播出時政新聞等。報紙雜志圖文并茂、信息量廣,廣播電視視聽結合、聲圖并茂,形象生動,這些特點都有利于加速學生對時政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加深記憶。
(2)定期出時政黑板報專欄。我們要充分利用班級黑板報的宣傳陣地,定期安排專人出時政專欄??紤]到時政內容的時效性,時政專欄每期以半個月為宜,內容除了半個月來的重大時事外,也可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編輯。這樣無論是課間還是課后,都能吸引學生駐足觀看,無形中增強時政學習效果。
(3)開展時事知識競賽。時事知識競賽通常每學期組織一次,競賽題型靈活多樣,有填空、選擇、辯論、問答,競賽可采用問卷筆試方式,也可采用口頭搶答方式。按競賽成績給優勝者一定的榮譽與表彰,這樣能在校園營造一種人人關心和學習時政的良好
氛圍。
(4)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專題調查。即利用學生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圍繞某些重大社會熱點專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專題調查。如,針對目前“白菜價格比豬肉貴”的現象,可設計“是什么讓白菜貴過豬肉”的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深入到農間田頭、批發市場、銷售市場。這種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遠比教師課堂講解深刻得多。
二、時政教學的幾個注意點
1.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的關系
在時政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時政教學就是集中教學,“打突擊”、搞“集中批發”,就是考前幾天將所有時政資料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去背去記,而平時很少涉及時政教學。殊不知這種“一年時政任其過,考前三天突擊完”的做法是錯誤而且十分有害的。因為它違背了時政教育的時效性特點,這種模式下的時政教學,只能導致學生對時政是記憶上的囫圇吞棗,理解上的蜻蜓點水,運用上的東拼西湊,更不必說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了。所以說,時政教學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以分散為主。教師要對時政教學進行系統的策略考量,要化整為零。在空間上時政教學不僅集中在課內,還要分散到課外;在時間上不僅集中在考前幾天,更要分散到日常每一堂課。只有這樣,我們的時政教學才能從批發走向零售,從灌輸走向滲透,從知識一維走向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相結合。
2.時政教學要處理好量與質的關系
在時政教學中,有些教師生怕丟了某些時政而影響學生高考,認為多多益善,往往會把時政材料不加分析地、盡可能多地網羅給學生。殊不知這種求多不求精的時政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和選擇性,會導致學生記憶上負擔增加,理解上一知半解,效率上事倍功半。其實時政教學重在“質”之高,不在“量”之多?,F代傳媒發達,時政內容從量上是個無底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質上也存在美與丑、真與假、冷與熱之分。所以,我們要把收集起來的時政資料進行再加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以提高其質量,然后再滲透到課堂。高質量的時政資料應針對性強,能從書本理論實際出發,做到時政知識與教材知識的完美結合、無縫對接,而不是時政教材兩張皮,泛泛而談;高質量的時政資料應導向性強,以正面時政材料為主,通過正面教育幫助學生求真、向善、崇美,而不應過多地把假、丑、惡等負面時政材料暴露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看不到希望而失去信心;高質量的時政資料應系統性強,它是分門別類的、串聯成線的(如政治、經濟、文化、國內、國外等),而不是一盤散沙,雜亂無章。
總之,時政教學無論是對學科建設,還是對學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它是中學政治教學的應有之義。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時政教學,遵循時政教學規律,探索時政教學方法,提高時政教學
實效。
參考文獻:
沈國強.論時政教育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10(0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