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清
摘 要:二戰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夢魘,西方和蘇聯的戰爭文學通過戰爭對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進行深刻反思,普遍具有強烈的悲劇意識;我國的抗戰文學作品則充滿了英雄主義精神和樂觀基調。學生通過文史結合的方式,對中西方戰爭文學主題進行比較及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重新認識抗戰的影響,既提高了語文文本閱讀能力,又提高了歷史研究能力。
關鍵詞:戰爭文學;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中華民族
問題的由來:
從世界的范圍看,二戰文學大致形成了三個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學圈,自西往東依次是:以美國(包括西歐各國)為代表的反法西斯戰爭文學,以蘇聯(包括前東歐各國)為代表的衛國戰爭文學以及以中國(包括東亞各國)為代表的抗日戰爭文學。
然而,在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專題所選的戰爭文學作品卻僅僅是前兩者,而沒有中國作品入選。難道是因為“優秀的戰爭文學都是反戰的”,而“中國當代戰爭文本幾乎是一味地歌頌戰爭”?
帶著這個疑問,在復習《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如下個性化作業: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看抗日戰爭的影響——兼談抗戰文學的功能。
一、戰爭文學的主題問題
1.國外戰爭文學:人本意識、反戰意識為主題
西方人的潛意識中,對于戰爭普遍具有一種詛咒感和罪惡感,作為感應生活神經極為敏感的作家來說,更是首當其沖。因而,20世紀西方戰爭文學具有鮮明而強烈的人本意識。德國海因里希·伯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寫于1956年的“解凍文學”作品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強烈譴責了德國法西斯侵略戰爭的殘暴罪行及其帶給蘇聯人民的沉重災難,反映了蘇聯人民為戰勝德國法西斯而進行的艱苦斗爭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2.國內戰爭文學: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為主題
肯定戰爭、頌揚戰爭,鼓舞人們為抗戰勝利而斗爭,作品始終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這是中國抗戰文學的典型特點之一。抗戰文學還歌頌正義的民族抗戰,中國著名作家孫犁的《蘆花蕩》等關于“白洋淀紀事”的戰爭文學作品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訴求。
二、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審視抗日戰爭的作用和地位
1.中華民族凝聚力提高
“中華民族”一詞是抗戰時期各種媒體中出現最為頻繁、最能激發國人抗戰斗志、最易為國內各種政治勢力所接受和樂道的時代詞匯。音樂家田漢在《義勇軍進行曲》中寫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的名句,進一步把“中華民族”詞匯廣為傳播開來。
在文學史上,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認同的情感,曾經是不少戰爭文學所表現的內容。在《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是站在俄羅斯民族的立場上,充分肯定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精神。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抗戰文學中反映愛國主義的作品也應該在中學課本有一席之地。
2.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經過抗日戰爭,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廣泛地跟盟國軍隊聯合作戰中相互了解的加深,中國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國際地位大為提高,中國成為當時的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四大國之一。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民對待這場戰爭的看法應該有別于其他西方國家,中國文學作品書寫的角度也應該不同于西方國家。
3.中國近代化發展
抗日戰爭從多方面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政治上,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式的抗日聯合政府,促進了中國民主制的發展。經濟上,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重大的發展。軍事上,抗日戰爭促進了中國國防近代化的發展。在文化上,國民黨推行開明的文化政策,使抗戰文化迅速發展,并產生了大量不朽的作品。
4.中國歷史發展轉折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次規模最大,是真正的“全民抗戰”,而且是連續百年的失敗后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作為歷史的轉折,中國的文學不能愧對這場戰爭,中國的作家應當寫出無愧于這場戰爭的偉大作品。
三、結語
在該歷史個性化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對戰爭文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更進一步加深了對抗日戰爭影響的理解。而這個文史結合的開放性的歷史個性化作業也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學生從熟悉的語文文本的角度來研究歷史、認識歷史,這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歷史研究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房福賢.“二戰”文學視野中的中國抗日戰爭文學[J].文藝爭鳴,2011(9):47-52.
[2]陳娟.高中語文課本戰爭題材的課文為什么不選中國作品[J].中學語文,2011(9):96-97.
[3]劉東方.淺析二戰后中西方戰爭文學風格迥異的原因[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9):31-33.
[4]汪正龍.文學與戰爭:對戰爭文學和文學中的戰爭描寫的美學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2010(5):25-31.
注:本文為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立項課題《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編號:JY10-L102)論文。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