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慶
摘 要:通過人教版小學數學“數據處理”知識的多年實踐與研究,針對其教材理論性過強,操作性太弱的特點,通過整合教材資源、創設生動情境、優化課堂教學、營造情感氛圍的方法,使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意義建構,從而落實課標中有關“數據處理”的各項目標。
關鍵詞:數據處理;轉變;教學方法
以統計知識為載體的數據處理,一直以來是學生感覺比較枯燥的內容,如何增加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呢?我們認為,教師應積極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走進現實生活,建構有意義的情境
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講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生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知識的載體”。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挖掘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充分利用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多姿多彩的情境。例如在教學一年級的《統計》時,我們這樣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要在這里過一個“集體生日”。生日蛋糕有了,可是蛋糕上卻少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請你們就把寫有自己生日月份的蠟燭插到蛋糕上。(學生活動)
師:誰能想一個好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清楚每個月過生日的人數?
生:可以把一月和一月的蠟燭放在一起,二月和二月的蠟燭放在一起……這樣別人就容易看清了。
教師把“統計”這一數學知識還原到學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學生在溫馨、愉悅的氣氛中,初步體會了數據的收集來源于生活實際,進而使學生在“數據雜亂,不能看清”的認知困惑中自覺地進行分類、整理,最終把認知指向了“統計”這一新知的前沿。
二、整合教材資源,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材中的統計知識為我們呈現了豐富的問題情境,但由于人為因素以及地域限制,這些情境有些是脫離實際的,甚至是不可用的,其應該起到的指向、動力作用極少發揮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性的開發重組教材資源,將課本上的情境真實化、具體化,使學生自覺地改變被動式的學習方式。
如:二年級上冊《統計》中靜態的呈現了一個“最喜歡的小動物”的情境,要使學生產生統計的需要,主動掌握“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以及“半格的畫法”,就需要我們創設具有豐富資源的學習情境,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基于這些考慮,我們選取了小學語文課本二年級上冊《精彩的馬戲》引入新課。
師:(神秘的語氣)猜一猜,我們班喜歡哪種小動物的人最多?(學生各抒己見)
師:(高興的語氣)看來這四種小動物都有人喜歡,那么我們班到底喜歡哪種小動物的人最多呢?用什么方法就能知道?
生:統計!
如此設計,原本靜止的晦澀的統計知識在學生面前一下子變得立體起來、生動起來,經常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中,學習活動就能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行為,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條理化。
三、精心設計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指向
數據處理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在觀察比較、以舊引新、轉化擴展、歸納抽象等教學過程的關鍵處提問釋疑,促使學生在“質疑生思—探究發現—形成認識”的循環往復中,積極參與思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統計》一課中“一格表示2個單位”時,我們先讓學生嘗試畫條形統計圖。
生1:老師,統計圖的格子不夠了!
生2:喜歡小猴子的有8人,統計圖里只有6格啊!
師:看來,用一格表示1個人,格子確實不夠,格子不夠怎么辦?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吧!
展臺呈現學生的不同方法:往上接著畫;拐彎畫;1格表示2人……激烈的小組討論后,問題的本質很快呈現在了全班同學的面前,即:“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既美觀又科學。這個將數據處理的不同方法收集、放大、展示的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觀察對比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索研究的好習慣。
四、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中可以采用動態的圖片,生動的事實數據、形象的動畫演示等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的《統計》時,教師運用形象的多媒體手段模擬再現了大街上的車流情況。學生在單個記錄飛馳而過的各種車輛時自然會發現:原來這項簡單的記錄工作卻是一個人完成不了的,小組合作的需求便隨即產生。整個記錄過程,學生體會到的不僅僅是完成任務的喜悅,更多的是同伴之間合作交流的愉快,這樣的教學設計要比老師的“精心策劃”更容易使學生欣然地接受。
總之,數據處理離不開生活,讓學生在具體的“真”情境中,以自己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建構,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王永成.以智啟智發展思維.河北教育:教學版,2012(7).
編輯 李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