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梟
摘 要:本著對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究,在教學中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經過不斷的摸索、反思、總結,漸漸地就形成了一種各具特色的教育風格。“教學”是教與學兩個過程的整合,兩者不能相互割裂,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應該把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從而讓學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關鍵詞:問題串聯;學習方法;行為習慣;自然災害
一、問題串聯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的時間緊、任務重是現在應試教育下高中階段所有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提高課堂的效率,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呢?其中,問題的串聯和巧設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將有關聯的問題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真正地做到、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也是上好一節優質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如何結合知識特點進行問題串聯
承上啟下、循序漸進、條理清晰,這幾個詞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能真正的都能做得好確并非易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在課下搜集相關的資料,對知識進行整合,尋找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和熱點問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度,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將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以一種身臨其境的角色,求賢若渴的姿態融入到課堂,這需要我們做大量的課前準備,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討課堂教學。上一節好課并不容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需要不斷去鉆研,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酸,這些都是基礎。
“沒有一加一等于二,沒有二乘二等于四,沒有四的平方等于十六的基礎知識,學生就很難理解邊長是四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教學需要我們去設置一定的教學情景,將新舊知識,相關問題聯系到一起,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升成。以“自然災害”這一專題為例,我們需要學生掌握自然災害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
自然災害包括很多,包括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海洋災害。聯系我們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霧霾天氣”“誘發性地震”“生物災害”等都是現如今比較熱點的問題,這些災害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影響的范圍也比較廣,將諸多的相關資料聯系在一起,有利于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升華。(霧霾的出現讓我們想到健康問題,想到生命的價值,想到人類為追求片面的利益而肆意揮霍自然環境,想到霧霾顆粒物產生的主要原因和整治對策)
三、串聯問題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讓學習目標更明確,同中找異、異中尋同,環環相扣
結合學科特點,串聯問題的實際應用,以師者的角色探究理論知識和分析學情;目前對于大多數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學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引或是明確的學習目標,一半以上的學生不知道一節課應該完成哪些學習內容。學習的主動性不強,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授者和指引者,教師應該研究學生的特點和知識本身的特點,結合實際教學設置一些問題,將要學的教學內容和已經學過的教學內容再次整合,提出一些探索和指引性的問題來督促和規范學生。在高中地理中有對青藏高原地區的專題講解,對于區域的分析方法需要明確(自然條件方面:地理位置,范圍和面積,地形、氣候、河流、生物、土壤等;社會經濟條件方面:經濟基礎,工業,農業,文化、習俗背景等),同時要注重知識的拓展,用分析青藏高原地區的方法分析黃土高原,云貴高原,這樣就真正地做到了觸類旁通。
2.督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多從學習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巧設問題
學習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新的內容往往是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巧設問題不斷反思,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我們要養成將新舊知識串聯在一起的好習慣,真正起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以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全球的氣候類型這一個知識點來講,“氣候”一詞,學生首先要知道它主要是描述某個地理位置氣溫和降水兩大方面的主要特征的,在結合該地的具體數據來分析該地的氣候特點。在學習全球的氣候類型之前我們要將相應的基礎知識做個簡單羅列或知識串聯,讓學生深刻理解氣候這一詞的深刻含義,再結合數據的特點(以北京、上海、海口三個城市為例,分析幾個地方氣溫、降水的數據特點)分析判斷某個地方的具體氣候類型。
通過對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三個地方氣溫的年變化特點,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深刻的理解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新舊知識的結合,問題的有效串聯,教學情景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這也體現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和不斷強化和運用的過程。
思考定位知識要點,溫故而知新,在教學中不斷反思總結,學生學習需要良好的習慣,我們教師也要養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習慣,將知識串聯,讓串聯思考的思維伴隨教育的始終,時刻警醒自己,作教育需要聯系生活實際,教育是我們的職業更是我們存在的使命。
編輯 李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