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王爾德所說:“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當前,教育界正在落實素質教育,而落實素質教育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以下,我就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習慣的弊與策淺談。
一、弊
1.坐姿不正確
低年級學生沒有認識到坐姿對學習情緒、學習效果、身體發育等方面的影響。故而,在學習時前伏后靠,斜側身體,甚至側趴在桌上,蹺著二郎腿,或單、雙腿跪在椅上。
2.執筆方法有誤
有的低年級學生在上學時已有了寫字史,在這之前教師家長沒能及時糾正其寫字時錯誤的執筆方法,致使其已經形成不好的習慣。上學時,盡管老師再三給其示范、講解執筆的要領,當時改了,過后又重回老路。還有一部分學生雖能正確執筆,但執得太緊,且寫字時用勁太大,常常出現斷鉛、捅破紙、字體僵硬死板等現象。相反,也有執得太松,用勁太小,不僅寫不好字,而且寫出來的字字跡模糊。
3.損壞學習用品
低年級學生因勤儉節約、愛護公物等意識比較淡泊,學習態度缺乏高年級學生的認真勁,學習用品與學習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明確,所以低年級學生常常在課桌椅上刻字,亂涂亂畫,進而故意損壞學習用品。本子、鉛筆用去一半就將其丟棄了。橡皮用小刀切成數塊,當作“子彈”,到處發射,就連最心愛的教科書也是前后無皮,中間涂畫,“兩天不見,三天失蹤”。這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不言而喻。
4.不講學習衛生
首先,低年級學生寫字時,要么寫得太大,占到方格外,要么寫得太小,在方格內不能寫滿格。其次,不能保持手臉、本子紙張、用具和桌面的整潔,用嘴銜筆桿,用手指沾唾沫擦錯字等。再次,看書時,不注意光線的強弱,邊走邊看書,或躺著看書;朗讀時,高聲唱讀,常常使自己面紅耳赤,聲音嘶啞。這樣既不能提高學習效率,也不能改變身體、心理健康水平,損壞了視力。
5.學習無步驟
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步驟學習,可防止忙亂和避免差錯。低年級學生往往不能做到這一點。讀書時,不看標題,隨意性強,不注意標點符號;朗讀時,吐字不清,不知停頓,沒有感情,拖長腔較為嚴重;寫字時,不按筆順規則書寫,不能一筆一畫認真寫字,寫連筆字,馬虎潦草,敷衍了事,寫后不檢查,寫時不能做到手、腦、口三者并用。
6.學習不自覺認真
學習態度端正,注意力集中,自覺性高,才能取得學習效果。低年級學生卻不善于控制自己,不能排出干擾、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地學習。課上小動作不斷,東張西望,交頭接耳,隨意插話、接話。讀書時,馬虎應付,囫圇吞棗,有始無終,把學習視為負擔,沒有認識到學習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系。
7.不善于積極思考
首先,課上不能積極思考,不能理解所學內容、聽出條理、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善于識記,同學發言時不能認真傾聽,迅速判斷出對錯,指出優缺點,不愿質疑問難,怕丟人,沒面子。其次,死記硬背嚴重,口雖讀書,心中眼中卻無書,更談不上動手做標記了。第三,低年級學生經常不經思索,信口開河,結果把自己想說的內容卻說不清、道不明。
8.不善于積累
知識是靠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學習新知要以舊知的積累和運用為基礎。而大部分低年級學生不能自覺地觀察、認識事物;不愛看書、看報,更不能自覺地做到摘抄、寫體會、記日記等。或許有,也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9.不善于自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生存的主題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這也就是說人要生存,就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自學能力。預習是過渡到自學的必要步驟。低年級學生卻不能運用字音、字形工具,自學課文生字的音、形。不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初步理解字詞的意思。不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說話、閱讀時,遇到疑難字詞,不能隨時翻查字典,更不能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學習。
10.不愛動手
動手是一項重要能力,它是人一般發展的三大因素之一。動手能力有助于智力的發展,心靈手巧正是這個道理。經常動手,可養成精細、工整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遷移到學習中,有助于養成細心、整齊和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而部分學生不愛動手,更不能自覺動手,他們有一種懶惰情緒,抱著能不動手就不動手的思想,即使有鍛煉的機會,也不愿出頭露面。
二、策
1.幫助學生提高認識,使其達到自覺
需要是推動人們去從事各種活動的動因。人所體驗的需要越強烈,由它引起的活動越有力,就越有效。因而,無論是良好習慣的養成,還是不良習慣的根除,都要把教師的要求轉換成學生自己的需要,學生才能自覺地堅持鍛煉。在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時,應堅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誘,用淺顯的道理,具體的事例,講清每一項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意義,并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形成一種內驅力。教師還應關心習慣較差的學生,他們有點滴進步就給予肯定,可以口頭表揚,也可以通過作業的批語予以鼓勵。只要小學生的認識提高了,并形成了內驅力,就能具有按一定方式行動的堅強決心。
2.嚴格要求,并進行具體指導
良好習慣的養成和不良習慣的根除,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經過嚴格的訓練,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要求后,應督促學生嚴格執行,一絲不茍,教師要一抓到底,反復抓,抓反復。其次,應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鍛煉,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明白應該怎樣做,必要時還要親自給予示范。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做到有的放矢。此外,還要引導學生用良好的學習習慣去根除與之相對立的不良習慣。
3.要為學生反復實踐創造條件
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才能收效。如:要引導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可以通過適量的書面作業實踐,可以通過課堂板演提高,可以通過經常性的書本配合,可以通過抄寫黑板報鍛煉,也可以通過教師手把手的個別指導。
練習要和語言文字訓練緊密結合。創造條件,是給學生提供反復實踐機會,但不能脫離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孤立的進行。那樣就無所謂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問題。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要與教學過程相互依存,要與基礎知識學習水漲船高,要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相輔相成。
4.為學生樹立效仿的榜樣
小學生的部分學習習慣是在無意模仿中養成的。從課內到課外,都要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讓學生有更多的效仿機會。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樹立榜樣,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先要做到。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榜樣的作用。
5.要各個方面配合,齊抓共管
在養成訓練中,要各方面配合,協同努力,常抓不懈。首先,培養良好的學風。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起督促和約束作用,造成集體輿論,起促進和推動作用。其次,統一步調。各學科教師應緊密配合,從班級學生實際出發,在不同的階段突出訓練的重點。齊抓共管,不能各行其是。再次,全面安排。學校應制訂方案,統一布置,使各年級能夠銜接,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全面落實小學語文大綱的有關規定。最后,家校配合。要讓學生家長了解有關的要求,督促和幫助學生,做到課內外一致,校內外一致。
作者簡介:邱海霞,女,1974年8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教學中,注重發揮主體潛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多次參加總校教學創優比賽,榮獲一、二等獎。多次參與課改,多次參與科研課題研究,研究成果在總校教研成果評審中分獲二、三等獎。個人撰寫的多篇論文在國家、省市級論文評比中分獲一、二、三等獎。曾榮獲“金昌市小學教學能手”等稱號。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