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王孟清, 羅銀河
過敏性紫癜起病較急,臨床表現多變,且易復發,少數難以治愈。近年來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及生活質量[1]。中醫藥在本病的治療上療效確切、顯著而穩定,能有效防止其復發,且可預防和治療并發癥。本文通過收集近年來有關中醫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驗方,對其基本證型的治療規律進行頻率統計,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中關聯規則方法分析,探討其用藥特點和規律,旨在為中醫兒科臨床治療過敏性紫癜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1 資料來源 通過電子檢索中文數據庫(CNKI及維普數據庫)中發表的中醫藥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臨床療效的文獻。檢索中文關鍵詞:小兒、過敏性紫癜;檢索項:主題;檢索年限為2000/2013。
1.2 納入標準 (1)文獻類型:小兒過敏性紫癜的中醫臨床研究文獻;(2)患者類型:診斷明確,醫案記錄資料完整;排除其他疾??;(3)干預措施: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療效確切;(4)基本方的組成藥物明確,合并癥的加用藥物明確。
1.3 排除標準 (1)兩篇文章中用藥、辨證分型及病例數等內容相同者,以1篇計。(2)護理類、綜述類、動物實驗及病理等基礎研究文獻。(3)其他疾病并發小兒過敏性紫癜,辨證不能準確反應其臨床證候的文獻。(4)未服用中藥湯劑治療的患者;采用中成藥治療而無具體藥物;同時使用不明藥物治療;對治療方案中相關藥物過敏者。(5)病情未得以控制,反復發作,不能確定療效者。
1.4 整理文獻 (1)歸納、總結收集的文獻作者姓名、發表時間、出處、基本方名、方藥組成。(2)規范數據:將所收錄的資料,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標準,對證型、方名、藥名等各類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如“薏米”“苡米”統一為“薏苡仁”,“生甘草”“生草”“大甘草”統一為“甘草”,“川牛膝﹑懷牛膝”統一為“牛膝”,“銀花﹑銀花碳”統一為“金銀花”,“煨木香”“廣木香”統一為“木香”,“玄胡索”“元胡”“炒延胡索”統一為“延胡索”,“地榆炭”“炒地榆”統一為“地榆”,“生白芍”“炒白芍”統一為“白芍”,“小薊草”“小薊炭”統一為“小薊”,“生大黃”“大黃炭”統一為“大黃”,“旱蓮葉”統一為“旱蓮草”,“鮮茅根”統一為“白茅根”,“元參”統一為“玄參”,“炒蒲黃”“蒲黃炭”統一為“蒲黃”等。(3)利用EXCEL表建立“小兒過敏性紫癜復方組成”數據庫,表中第一列為藥名,第一行為方名,方中有該藥就在藥名下輸入“Y”,無該藥則輸入“N”。
1.5 中藥分類 參照《中藥學》第2版對所收集基本復方中藥物進行分類。按其主要功效歸納、分類:(1)解表藥:麻黃、薄荷、羌活、防風、蟬蛻、白芷、柴胡、牛蒡子、細辛、荊芥、僵蠶、升麻、桑葉;(2)清熱涼血藥:生地黃、牡丹皮、紫草、赤芍、水牛角、玄參;(3)其他清熱藥: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青黛、紫花地丁、大青葉、半枝蓮、白花蛇、石膏、知母、寒水石、梔子、黃連、黃芩、黃柏、苦參、白鮮皮、銀柴胡、地龍、淡竹葉;(4)活血化瘀藥:丹參、雞血藤、紅花、桃仁、益母草、川芎、乳香、牛膝、犀角、大黃、胡麻仁、沒藥、澤蘭、琥珀;(5)止血藥:大薊、小薊、仙鶴草、茜草、紫珠草、白茅根、三七、生槐花、白及、地榆、炒蒲黃、藕節、烏梅;(6)補益藥:白術、甘草、黨參、白芍、黃芪、紅棗、阿膠、生鱉甲、旱蓮草、麥冬、當歸、北沙參;(7)利水化濕藥:薏苡仁、茯苓、滑石、通草、石韋、地膚子、燈心草、烏梢蛇、獨活、川烏、木瓜、藿香、蒼術、砂仁。
1.6 統計學方法 (1)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對基本方中使用頻率>35%的藥物進行分析。(2)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軟件對收集的復方中藥對和藥組采用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規則挖掘,具體方法為:定義藥對的最小支持度為0.2,最小置信度為0.6,取其支持度>45%的結果進行分析;定義藥組的最小支持度為0.3,最小置信度為0.5,取其支持度>45%的結果進行分析。
最終納入分析的文獻50篇(1 857例),復方51首,基本方中共出現單味藥93種,應用中藥530次。
2.2 收集的51首基本方中93味藥物的使用頻數和頻率比較 見表1。

表1 51首方劑中93味藥物使用頻數及頻率比較
表1可見,93味藥中高頻(頻率>35%)藥物依次是生地黃(74.51%)、牡丹皮(70.59%)、紫草(66.67%)、赤芍(62.75%)、甘草(39.22%)、丹參(39.22%),連翹(35.29%)。
2.3 收集51首方劑中93味藥分類統計結果 見表2。

表2 51首方劑中藥物分類頻數及頻率比較
表2可見,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復方中清熱類藥使用頻率最高,達43.96%(其中清熱涼血類藥占30.00%,其他類清熱藥占13.96%),其次為止血類藥,占12.45%,解表類藥占11.13%,補益類藥占10.57%,活血化瘀類藥占9.43%,利水化濕類藥4.15%。
2.4 藥對關聯規則挖掘 見表3。

表3 藥對關聯規則挖掘
表3可見,51首復方中支持度大于50%的高頻藥對有生地黃-赤芍(74.51%)、生地黃-紫草(74.51%)、生地黃-牡丹皮(74.51%)、牡丹皮-赤芍(70.59%)、牡丹皮-紫草(70.59%)、紫草-赤芍(66.67%),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
2.5 3味藥組和4味藥組關聯規則挖掘 51首復方中支持度大于45%的高頻藥組:3味藥組為赤芍-牡丹皮-生地黃(58.82%)、紫草-牡丹皮-生地黃(58.82%)、赤芍-紫草-生地黃(54.9%)、紫草-赤芍-牡丹皮(52.94%);4味藥組為赤芍-紫草-牡丹皮-生地黃(47.06%)、連翹-紫草-牡丹皮-生地黃(47.06%)、甘草-紫草-牡丹皮-生地黃(47.06%)、茜草-紫草-牡丹皮-生地黃(47.06%)。分別見表4、表5。

表4 3味藥組關聯規則挖掘

表5 4味藥組關聯規則挖掘
過敏性紫癜屬于中醫“紫癜”“血證”“肌衄”“紫斑”等范疇[2]。中醫認為其病機為風熱毒邪浸淫腠理,燔灼營血;或素體陰虛血分有熱,復感風邪與血熱相搏,壅盛成毒,致使筋脈受損,血溢脈外。治療上前期以清熱涼血止血為主,后期以滋陰、補益法為主,并將活血化瘀貫穿病程始終,臨床療效確切。本研究在收集近年來各醫家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驗方51首基礎上,應用數據挖掘技術中關聯規則方法探索其中用藥及配伍規律,結果發現在治療本病單味藥中,以清熱涼血藥,如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紫草最常用,此四味均屬于清熱涼血藥物,其中生地黃亦可養陰生津,為滋陰涼血之王,長于瀉火除煩;牡丹皮、赤芍兼具活血散瘀止痛之功;紫草善于解毒透疹。其兩兩配伍,或三味或四味組合,共奏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透疹之功,正體現了古代醫家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的治療精髓,為指導中醫兒科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對提高臨床療效,發展中醫學術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挖掘中關聯規則方法可從藥物與藥物、藥物與癥狀、癥狀與證型等不同屬性之間的關聯關系探尋隱藏其中的方劑配伍規律,通過多角度和多層次來認識方劑之“方、藥、證”之間的關聯,有助于發現方劑的藥物組成與病機、癥狀的關聯規律,明確復方藥物的配伍關系以及藥味之間的關系,進而明確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機制,能為有效方藥篩選和合理配伍提供支持[3],將成為現代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
[1] 王曉紅,馬宏,李衛衛,等.兒童過敏性紫癜198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40(8):756-758.
[2]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36.
[3] 姚美村,袁月梅,艾路,等.數據挖掘及其在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5):20-23.
(收稿日期: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