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劉英華,彭安民,孫頔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傳染病,常見病原為柯薩奇病毒A組16(C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由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易發展成重癥,部分患兒死亡。2010年本科收治的216例手足口病重癥患兒,EV71感染占74%,死亡3例均為EV71感染,但26%重癥患兒病原不明[1]。本研究采用熒光PCR法對2013年本院確診的手足口病重癥患兒80例糞便4種腸道病毒進行檢測,以明確重癥手足口病的病原,為今后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3-01/12大連市兒童醫院收治的手足口病重癥患兒176例,其中5~9月發病165例,資料完整病例共80例,其中男57例,女23例,男女比為2.48∶1;年齡5個月至10歲,平均2.24歲,<3歲63例,3~7歲16例,>7歲1例;其中10例患兒來自5個家庭。
1.2 診斷標準 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重癥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重癥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2)糞便進行了EV71、CA16,CA10及CA6共4種病毒核酸檢測;(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既往有運動、精神發育較同齡兒落后者;(2)有先天性心臟病或肺發育不良者;(3)有慢性基礎性疾病,如腎病綜合征、免疫系統疾病等,需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者。
1.5 檢測方法 患兒入院后留取新鮮糞便,立即凍存于-20 ℃冰箱待檢。采用熒光PCR方法對糞便進行腸道病毒通用型、EV71、CA16,CA10及CA6的核酸測定,試劑盒購自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專人按照操作說明進行定性檢測。
1.6 觀察指標 所有患兒糞便4種腸道病毒核酸檢測結果,5對手足口病重癥患兒臨床特點及糞便腸道病毒檢測結果。
2.1 手足口病重癥患兒糞便4種腸道病毒核酸檢測結果 所有患兒腸道病毒通用型均陽性,CA6陽性率最高,為57.50%,其次為EV71陽性率,為23.75%,CA16陽性率為1.25%,所有病例未檢測到CA10。手足口病重癥患兒主要發病時間為6~8月份,發病高峰在7月份,EV71感染高峰在6月份,而CA6感染高峰在8月份。
2.2 5對手足口病重癥患兒臨床特點及糞便腸道病毒檢測結果 見表1。80例患兒中有10例來自5個家庭,其中2個家庭4例患兒均為EV71感染,死亡1例;另3個家庭6例患兒為CA6感染,只有1個家庭患兒恢復期出現指趾甲缺失。

表1 5個家庭手足口病重癥患兒臨床特點及病原檢測結果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這種腸道病毒包括20多種。CA16 4,5,6,9,10型,B組的2,5型,ECHO病毒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其中CA16和EV71最為常見。2008年以來國內關于EV71引起的重癥手足口病報道較多,部分患兒在發病后短時間內出現死亡,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0年大連地區手足口病暴發流行,發病率為224.48/10萬[3],重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為EV71,陽性率為74%[1]。此后,筆者資料顯示2011年和2012年手足口病重癥及EV71感染例數逐年減少(待發表),而2013年手足口病重癥又有所增加,全年手足口病重癥176例,其中80例手足口病重癥患兒EV71和CA16陽性率分別為23.75%和1.25%,而CA6的陽性率為57.50%,死亡1例為EV71感染,提示2013年本市手足口病重癥的主要病原為CA6,同時仍有EV71流行,且是手足口病致死的病原。與2010年比較重癥患兒的病原發生了變異。2013年17.5%重癥患兒病原未明,除外了CA10感染,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本研究中手足口病重癥發病高峰在7月,但EV71感染引起的重癥發病高峰在6月;而CA6感染手足口病重癥發病高峰在8月,無死亡病例發生,預后好。提示不同病原所致的重癥特點有差異,尤其關注6~7月EV71感染趨勢是手足口病工作的重點。
本文中5個家庭的10例手足口病重癥患者均小于5歲,每個家庭患者病原相同,臨床癥狀相似。出現家庭聚集現象,充分體現傳染性疾病特點,故應加強宣傳,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及對患者的消毒隔離。另外本組有3個家庭患兒病原學檢查均為CA6,但只有一個家庭的2例患者恢復期出現指趾甲缺失。臺灣Wang等[4]報道一組皮疹較多為特點主要病原為CA6的手足口病患者部分出現指趾甲缺失,提示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與感染的病原相關,也可能與個體遺傳基因相關。具體發病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CA6感染是2013年手足口病重癥的主要病原,但是EV71感染是手足口病致死的主要病原。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與病原相關,還可能與基因相關。
[1] 劉艷,景淑軍,崔振澤.216例手足口病重癥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2,19(1):85-8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3] 范雪松,安慶玉,王曉立,等.大連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9):1613-1615.
[4] Huang WC,Huang LM,Lu CY,et al.Atypical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children:a hospital-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Virol J,2013,10(1):209.
(收稿日期:2014-07-07)